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P7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之身,无不由四大根尘识所构成。所以一身清净,定知一切众生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一圆觉清净。

  十方一切众生之身,无非四大根尘识所成。故多身清净,十方众生一皆圆觉清净。实相者,圆觉也。故曰圆觉清净。

  这一段文是说正报清净,以下是说依报清净。依正二报清净者,是谓依正二报不可得也。依正二报不可得者,即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随缘现十法界,故诸法一相而诸相宛然。虽然诸相宛然,而无性湛然。所谓法尔如是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一世界者,是一佛国土世间。一佛国土,乃至一切佛国土,无不是四大所成。既然四大清净,所以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遍法界,横遍竖穷,一切佛土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虚空以无性为性,觉性亦以无性为性。虚空横遍竖穷,觉性亦横遍竖穷。故虚空平等不动,觉性亦平等不动。

  以觉性无性为性横遍竖穷故,所以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故,当知即是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实性,以无性为性。无性则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亦复不碍全是觉性。以觉性无性,则非染非净,故曰清净不动,圆无际故。既然觉性无性,约理言则一法不立,约事言则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则无所谓是。一法不舍,则无所不是。以无所不是故,是以六根六尘四大陀罗尼门,乃至一切法,无不是圆觉实性所显现。

  由于以上的道理,故知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六根六尘四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皆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因为根尘识四大陀罗尼门乃至一切法,皆无性故。既然一切法无性,是故不碍一一法,各各遍满法界。

  是故一尘无性,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不碍在一微尘。以无性故,一尘遍十方而不大,十方在一尘而不小。

  所以经文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六根六尘四大,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先作法说,后作譬说。由彼妙觉性,无性遍满故,根尘等,亦无性遍满。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性遍满。既然遍满以无性故,无性则不可坏不可杂。何以故?因为无性即一真法界性故。

  以下譬说。譬如一室千灯,其光互映,互摄互入。其光融合为一,而不碍千灯并照。是知一室千灯,其光似一,而实是千光。何以知之?因为若灭掉五百灯光,或灭掉一部份灯光,室内灯光必暗。故知千光成一光,一光即千光。一一光不坏而成一光,虽成一光,而一一光不杂。

  故一室千灯,其光圆满无碍。一灯光入一灯光,一灯光入一切灯光,一切灯光入一灯光,一切灯光入一切灯光。此入彼时,即是彼摄此。一入一切时,即是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时,即是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切时,即是一切摄一切。如是无性为性,各各遍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一一灯光,遍融无碍,无坏无杂。

  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性遍融,无坏无杂,所以根尘四大,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觉成就者,权实智究竟,如实知一切法依他起无自性,证入我法二空之圆成实性也。所以圆觉成就,则如实知一切法幻化虚妄,无有自性。

  于是知缚与解依他无性,如幻如化。是故不与法缚,不求法解。诸法尚无,云何有法缚法解?若谓有缚有解者,颠倒见也。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生死涅槃,皆如幻无性。生死涅槃尚不可得,厌生死爱涅槃,岂非颠倒?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持戒毁禁,皆本无性。若能证得无性,戒体自然清净具足。故自性清净心,本来如此,虽修治而不净,虽处垢亦不染。若一味住著于持戒,分别于毁禁,皆是法缚也。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久习初学,皆如幻事。若证得圆觉,便知一切无性。一切法尚且无性不可得,焉有久习初学可得?当知有所得心,皆是虚妄。故诸佛菩萨,随情现假,度化众生。所谓建水月道场,修如幻佛事。所以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五识晓了前境,均无憎爱。五识晓了前境者,眼了色,耳了声,鼻了香,舌了味,身了触。今唯言眼光晓了前境者,略其余也。

  眼光晓了前境,只管见尘,并无憎爱之心。憎爱之心,起于第六识。五识晓了前境,必有一分意识。此一分意识第一刹那,名率尔堕心。率尔堕心,犹不起憎爱。第二刹那以后,便有寻求、决定、染净、憎爱了。

  眼光晓了前境,无分别寻求故,所以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光体无二者,无分别,无能所,无寻求也。以无分别能所,无寻求故,是以无憎爱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此心者,圆觉妙心也。得成就者,是一心圆满无住。一心圆满无住不生分别,自然横遍竖穷,非有非无。

  既然一心圆满无住,故不住于修亦不住于证。以成就时,既不住于修,复不住于证,所以说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圆觉妙心清净无住,无住则无所照,无所照则无所不照,故曰圆觉普照。

  以圆觉普照圆无际故,是以无所谓照。以无所谓照,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正以常照故常寂,复常寂故常照,故曰寂灭无二。

  于中百千万亿以下,是说圆觉圆满无际,寂而照,照而寂的情况下,是寂灭无二不动的。一切法的生灭动止,皆如空华,幻化不实。故曰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因为一切诸法,缘起性空故,幻化非实故。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一切诸法,无非圆觉,故一切即一,为一真法界。此是以理约事,事虽千差,而理性是一,故曰一切即一。理性虽一,不碍事有千差,故曰一即一切。以事分理,则一即一切,所以恒沙佛土,与圆觉无差而差,是为不即。以一切即一故,所以恒沙佛土,与圆觉差而无差,是为不离。以不即故,所以无缚。以不离故,所以无脱。

  不即不离不缚不脱,是一法界。一法界者,一切诸法皆一法界也。以一切诸法为一法界故,所以众生本来觉性圆满,本来成佛。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涅槃之分别。故菩萨及末世界生,修习圆觉妙心得成就者,始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昨梦者,梦中所见,历历分明。一旦醒来,梦中所见一切,空无所有。生死涅槃,亦复如是。迷时分明有生死,厌离生死,则执有涅槃。觉后方知五阴皆空,五阴空故,生死亦空。生死空故,涅槃亦复无有。故曰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如昨梦故,幻化不实。既然法非实有,等同空花,焉有生死涅槃可得?既无生死涅槃,焉有起灭来去可得?是以当知生死本来无起无生。无起无生,当亦无灭,无灭者无涅槃也。有生则有来,既无生故知无来。有灭则有去,既无灭故知无去。以如昨梦故,所以生死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其所证者,大圆满觉也。大圆满觉者,一真法界理性也。其理性不二不别,以不二不别故,所以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其能证者,无住(应为作字)无止无作(应为任字)无灭。

  其能证者,即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亦即于一真法界起行修也。

  一真法界中,无有分别,故无修亦无证。既然无修无证,云何言于一真法中起于行修耶?于一真法界中起行修者,心无所住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所证之圆觉,无定性不可得。能证之因地行修,无所住不可得。如是无界为界,曰一真法界。所以如来本起因地法行者,在以无住心,冥契无所得法。如是心无分别,法亦无分别,是谓无分别智。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是名圆觉,亦名正遍知。

  至于作、止、任、灭,皆为有所住有所得心。体是虚妄,非正修行路。此四法,皆分别见也。

  作,是起作意,求证菩提。止,是起作意,止诸烦恼。故作与止,皆是分别能所,皆有所住有所得。不知于一法界中,菩提本具,无得无失。烦恼本空,无取无舍。故作意求真除妄,一皆是妄。

  任,有人闻作意求真除妄皆是虚妄,于是一切任缘,不事修行。此是外道法,不知若无修行,不能自然证觉自然成佛,故名任病。当知所谓修行,非是起心动念,而是以无住心契无所得法。如此起修,能空人我法我,证入圆觉。心无所住则空人我,法无所得则空法我。

  灭,是起作意,灭生死求涅槃也。不知生死虚妄,非实有法。法非实有,云何可灭?当知生死无性,体即涅槃。于生死外,岂另有涅槃可得?

  总之作止任灭,皆有所住有所得心,皆虚妄分别见。故是修行上四种病。

  若证成圆觉,证入一法界,便得性海圆融平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