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依報曰淨土。然身土不二,以無性爲性故。由體起用,用有千差,體原是一,體雖是一,不礙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隨緣而現法身;淨土非土,隨緣而現淨土。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菩薩譯爲覺有情。本來摩诃薩譯爲大,這些菩薩在菩薩摩诃薩中,皆爲上座,故曰大菩薩摩诃薩。有人說地上菩薩名菩薩摩诃薩,八地以上名大菩薩摩诃薩。這些大菩薩摩诃薩,有十萬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諸菩薩名,以爲十萬菩薩之代表。各各皆與徒衆眷屬,入于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佛于定中說法,諸大菩薩摩诃薩于定中聞法。佛于不二境,現自他受用淨土,故諸菩薩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諸菩薩名如文,不作解釋。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文殊表智,普賢表行,智爲其始,行爲其終,始終如一,成就大圓滿覺。故文殊于始,先啓請因地法行,繼由普賢請問如何修行。以下諸菩薩所問,無非請問修行分別法門也。
自文殊師利菩薩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請法之儀。佛以大悲濟世,故稱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即平等法會,十萬大菩薩摩诃薩。
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初發無上菩提心時,曰本起。凡初發心者,必須叁業清淨。叁業清淨是成佛之清淨因地。例如成佛是果,普賢行是因,普賢十大願王,皆曰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無有疲厭者,即叁業清淨。
菩薩清淨因地法行,心無住著,不取于相,不隨境轉。故文殊請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即已點出圓覺正因。
大集經佛答憍陳如:“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爲四衆敷揚廣說,思惟其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灌溉業田,亦不于中植諸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爲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大乘法行,不在聞思。聞在循教,思在得義,行在度化衆生。是以聲聞以教爲主,緣覺以義爲主,菩薩以行爲貴。行因證果,成就無上佛道,故文殊啓請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者,即發菩提心也。了達于空性,是名爲菩提。空性者清淨也,故發清淨心叁業無虧,是發菩提心。
遠離諸病,諸法因緣而起,無性無相。衆生執著諸法性相定爲實有,以致成病。故遠離諸病者,不取于相也。如果取相而求,便墮邪妄。若遠離諸病,便能使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如是叁請者,表仰遵至誠。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世尊贊歎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
會中唯有十萬大菩薩摩诃薩,故曰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
文殊菩薩系代其余菩薩啓請,故曰“汝等”乃能爲諸菩薩請問于佛。
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此爲佛應問而答,文殊如此問,佛如此答。
汝今谛聽下,佛允爲答,菩薩承聽,師資緣合。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
無上法王贊佛也。佛于法自在,故稱無上法王。
陀羅尼譯爲總持,總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惡不犯,此大陀羅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廣,即是一大總相法門體。以是一大總相法門故,所以名大陀羅尼門。如是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
門有出生義,故曰流出一切清淨真如……。所謂流出,是由體起用。圓覺即無上覺,由無上覺起用,而有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
圓覺無性,不生不滅故曰真。無性隨緣,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曰如。圓覺離染,唯出生清淨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淨真如。
此大陀羅尼門,能持善不失,則智德圓滿,智德圓滿是爲無上菩提。能遮惡不犯,則斷德圓滿,斷德圓滿是爲究竟涅槃。故大陀羅尼門,流出菩提涅槃。
波羅蜜譯爲到彼岸事究竟。本來有十波羅蜜,一、布施,二、淨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七、方便,八、願,九、力,十、智。通常但說前六,即布施淨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因爲方便願力智四者,助于前六令修行得滿足故。例如方便助于布施淨戒忍辱,願助于精進,力助于禅定,智助于般若。其實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如果前五度無般若波羅蜜,便不稱爲波羅蜜,僅名布施淨戒忍辱精進禅定。同時般若波羅蜜亦含括了後四者,般若一度攝乎方便願力智。因爲唯言般若,則是無分別智。而後四者──方便願力智等,是後得智攝。由根本智出後得智,故般若攝後四。此大陀羅尼門,流出一切波羅蜜。
因爲法會中無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文殊菩薩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世尊迳明本起因地。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則必然果招纡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圓照,是能照之智。能照之智者,心無所住也。心無所住,方能無偏無局,故曰圓照。
清淨覺相,是所照之境。清淨覺相即是實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實相無相也。以無住心契無相境,謂之圓照清淨覺相,如此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便可永斷無明。如果取著于相,便是無明。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一切諸法無非衆緣所生,若無衆緣便無其法。既然法是衆緣所成,故無自體相,是知諸法實相無相。例如家庭是父母兄弟衆緣所成,故家庭無自體相。其余如軍隊、政府、國家,一皆如是。衆緣所現者,皆幻相非實。如是知者,名之爲覺。然衆生不覺,妄執幻相爲實有,是故名爲無明。
無明非爲實有體,而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心有所住謂之無明,虛妄分別虛妄取相謂之無明,一切顛倒謂之無明。
一念無明起,便是不覺,故無明者不覺也。由不覺而有始覺,由始覺而有究竟圓滿覺。今欲明圓覺,故須從不覺無明說起。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此是法說,所謂無明者,即種種顛倒也。
“從無始來”莫作過去會,若作過去會便是有始。所謂無始者,便是一念無明起處。因爲一念無明,體即虛妄,虛妄無體,故無生無來。以無生無來,故曰無始。無始時來體本虛妄,而衆生顛倒執爲實有,故曰無明。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者,譬喻說也。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誤以東爲西,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風,是爲色法。然地水火風,皆衆緣所現。我們已經知道,凡衆緣現者,無實體相,故四大皆空。而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爲自身相”者,執四大爲實有也。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緣,于心現影相,故曰六塵緣影。當然六塵亦是衆緣所現,無實體相。既然無實體相,何故現前見有六塵呢?當知六塵者,唯識所變現的相分,事實上唯識無境。複以唯識所變的見分取著之,故令衆生妄見有六塵。即以此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或者有人會問,既然唯識無境,那麼識是有的了?不錯,識非是無,但亦不是有。若謂識是有,此人猶落法執。
何故識者非有非無呢?因爲識者無性爲性,無性隨緣故能變現一切。如果識有定性,豈能變現一切?故唯識者,即彼諸法無性是。諸法無性者,即諸法實相是。
既然一切唯識所變,定知一切法無自體相。凡夫不如實知見,妄執六塵實有,故曰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者,是不知實相無相也。不如實知實相無相,妄執一切幻相爲實有,便是無明,便是不覺。
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譬如眼睛有病,發生錯視,便見空中有華,及第二月。猶如醉人,于一盞燈,虛妄見有兩盞燈。惑人亦複如是,本來諸法無相,虛妄見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見之過。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
由于迷惑衆生妄見妄執,不但把無自性之虛空,迷爲有自性。同時把無實體相之空華,迷爲有實在生處。
不知虛空若有自性,應是有相,虛空有相當不名虛空。空華本無實體,卻妄見有實體,有實生處。法無實體,當是無生。今迷法有實體,故于無生中迷入生死。衆生迷見生死,虛妄執有生死,于是虛妄受生死之苦。故衆生者,虛妄起惑,虛妄造業,虛妄受生死之苦。若能一旦醒覺,則知圓滿覺性,湛寂不動。因爲一真法界,無分別故,無起滅故,無始終故。是以經文曰,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花。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何故無明非…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