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依报曰净土。然身土不二,以无性为性故。由体起用,用有千差,体原是一,体虽是一,不碍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随缘而现法身;净土非土,随缘而现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本来摩诃萨译为大,这些菩萨在菩萨摩诃萨中,皆为上座,故曰大菩萨摩诃萨。有人说地上菩萨名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名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诸菩萨名,以为十万菩萨之代表。各各皆与徒众眷属,入于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佛于定中说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于定中闻法。佛于不二境,现自他受用净土,故诸菩萨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诸菩萨名如文,不作解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智为其始,行为其终,始终如一,成就大圆满觉。故文殊于始,先启请因地法行,继由普贤请问如何修行。以下诸菩萨所问,无非请问修行分别法门也。
自文殊师利菩萨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请法之仪。佛以大悲济世,故称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即平等法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
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曰本起。凡初发心者,必须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是成佛之清净因地。例如成佛是果,普贤行是因,普贤十大愿王,皆曰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有疲厌者,即三业清净。
菩萨清净因地法行,心无住著,不取于相,不随境转。故文殊请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即已点出圆觉正因。
大集经佛答憍陈如:“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憍慢,不以爱水灌溉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大乘法行,不在闻思。闻在循教,思在得义,行在度化众生。是以声闻以教为主,缘觉以义为主,菩萨以行为贵。行因证果,成就无上佛道,故文殊启请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者,即发菩提心也。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空性者清净也,故发清净心三业无亏,是发菩提心。
远离诸病,诸法因缘而起,无性无相。众生执著诸法性相定为实有,以致成病。故远离诸病者,不取于相也。如果取相而求,便堕邪妄。若远离诸病,便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如是三请者,表仰遵至诚。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赞叹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会中唯有十万大菩萨摩诃萨,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文殊菩萨系代其余菩萨启请,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请问于佛。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此为佛应问而答,文殊如此问,佛如此答。
汝今谛听下,佛允为答,菩萨承听,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无上法王赞佛也。佛于法自在,故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译为总持,总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恶不犯,此大陀罗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广,即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以是一大总相法门故,所以名大陀罗尼门。如是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门有出生义,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所谓流出,是由体起用。圆觉即无上觉,由无上觉起用,而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圆觉无性,不生不灭故曰真。无性随缘,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曰如。圆觉离染,唯出生清净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此大陀罗尼门,能持善不失,则智德圆满,智德圆满是为无上菩提。能遮恶不犯,则断德圆满,断德圆满是为究竟涅槃。故大陀罗尼门,流出菩提涅槃。
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事究竟。本来有十波罗蜜,一、布施,二、净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通常但说前六,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方便愿力智四者,助于前六令修行得满足故。例如方便助于布施净戒忍辱,愿助于精进,力助于禅定,智助于般若。其实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如果前五度无般若波罗蜜,便不称为波罗蜜,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同时般若波罗蜜亦含括了后四者,般若一度摄乎方便愿力智。因为唯言般若,则是无分别智。而后四者──方便愿力智等,是后得智摄。由根本智出后得智,故般若摄后四。此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波罗蜜。
因为法会中无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文殊菩萨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世尊迳明本起因地。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则必然果招纡曲。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圆照,是能照之智。能照之智者,心无所住也。心无所住,方能无偏无局,故曰圆照。
清净觉相,是所照之境。清净觉相即是实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实相无相也。以无住心契无相境,谓之圆照清净觉相,如此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便可永断无明。如果取著于相,便是无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切诸法无非众缘所生,若无众缘便无其法。既然法是众缘所成,故无自体相,是知诸法实相无相。例如家庭是父母兄弟众缘所成,故家庭无自体相。其余如军队、政府、国家,一皆如是。众缘所现者,皆幻相非实。如是知者,名之为觉。然众生不觉,妄执幻相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
无明非为实有体,而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心有所住谓之无明,虚妄分别虚妄取相谓之无明,一切颠倒谓之无明。
一念无明起,便是不觉,故无明者不觉也。由不觉而有始觉,由始觉而有究竟圆满觉。今欲明圆觉,故须从不觉无明说起。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此是法说,所谓无明者,即种种颠倒也。
“从无始来”莫作过去会,若作过去会便是有始。所谓无始者,便是一念无明起处。因为一念无明,体即虚妄,虚妄无体,故无生无来。以无生无来,故曰无始。无始时来体本虚妄,而众生颠倒执为实有,故曰无明。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者,譬喻说也。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误以东为西,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为色法。然地水火风,皆众缘所现。我们已经知道,凡众缘现者,无实体相,故四大皆空。而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自身相”者,执四大为实有也。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缘,于心现影相,故曰六尘缘影。当然六尘亦是众缘所现,无实体相。既然无实体相,何故现前见有六尘呢?当知六尘者,唯识所变现的相分,事实上唯识无境。复以唯识所变的见分取著之,故令众生妄见有六尘。即以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唯识无境,那么识是有的了?不错,识非是无,但亦不是有。若谓识是有,此人犹落法执。
何故识者非有非无呢?因为识者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故能变现一切。如果识有定性,岂能变现一切?故唯识者,即彼诸法无性是。诸法无性者,即诸法实相是。
既然一切唯识所变,定知一切法无自体相。凡夫不如实知见,妄执六尘实有,故曰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是不知实相无相也。不如实知实相无相,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是无明,便是不觉。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譬如眼睛有病,发生错视,便见空中有华,及第二月。犹如醉人,于一盏灯,虚妄见有两盏灯。惑人亦复如是,本来诸法无相,虚妄见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见之过。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由于迷惑众生妄见妄执,不但把无自性之虚空,迷为有自性。同时把无实体相之空华,迷为有实在生处。
不知虚空若有自性,应是有相,虚空有相当不名虚空。空华本无实体,却妄见有实体,有实生处。法无实体,当是无生。今迷法有实体,故于无生中迷入生死。众生迷见生死,虚妄执有生死,于是虚妄受生死之苦。故众生者,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生死之苦。若能一旦醒觉,则知圆满觉性,湛寂不动。因为一真法界,无分别故,无起灭故,无始终故。是以经文曰,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何故无明非…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