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P3

  ..续本文上一页实有体?因为无明只是“虚妄”的假名。如果实有其体,当非虚妄。如果不是虚妄,便不名无明。所以既称无明,便非实有体。譬如迷失方向者,误以东为西,事实上非是实有西方,不过迷人虚妄执著而已。

  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非无。及至于醒来,梦中所见之一切,了无所得。

  又如众多空华,灭于虚空,不得说言有定灭处。因为空华无实体相,只是妄见而已。空华无实体相,生本无生,灭亦非灭。故曰何以故?无生处故。无生处者,无实体相也。

  万法因缘假现,如幻如化,无实体相,故知万法皆空。不过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缘空。万法幻现,亦因缘有。因缘空方为真空,因缘有方为妙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此是一法,莫作二会。真空无性能随缘,真空即是妙有。妙有缘生而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真空。故说空一切空,说有一切有,说亦一切亦空亦有,说非一切非空非有。此是一真法界,觉之者便称圆觉,迷之者说为无明。

  如果离空而有有,此有便是常边有。如果离有而有空,此空便是断边空。真空即是妙有,则空非空,全有成空。全有成空,虽空而非断灭。妙有即是真空,则有非有,全空成有。全空成有,虽有而非常边。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诸法无相,相由性成。性亦无性,性依相显。互相由借而有,故分而无分,乃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此即圆觉,亦即无生法。

  众生迷惑不如实知,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以妄见故,于是妄受生死,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正答文殊菩萨所问“如来本起因地”。如来本起因地无他,只是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无实体性犹如空华,如此便免生死轮转。身心一皆如化,如幻非实,故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是经过造作,经过修治,方无生死轮转。亦不是经过造作修治,身心方无。而是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性无故。

  于此可知,无佛无众生,亦无佛涅槃。于一法界中,万相森罗,一性湛然。虽一性湛然,而万相宛然。万相宛然而无生,一性湛然而无灭。迷人妄执,无生灭而生灭,假名众生。圣者圆成,生灭而无生灭,假名曰佛。是故佛与众生,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即是一心,一心迷悟,乃有生佛。一心迷佛成众生,于是法身轮转六道。一心悟众生是佛,于是六道常自法身。一真法界添不得一毫,添一毫则多。减不得一毫,减一毫则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故曰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

  知觉是实,心是其名,一心起用谓之知觉。本此一心而修,则无所住著不随境转。故本一心而修,即是无分别智,以心无所住故。心无所住,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是以能分别一切。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故名知觉。无分别智者,性空也。性空乃能随缘,随缘乃能分别一切,是谓知觉也。

  智无分别,则无生无灭,无起无作。以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乃能与分别智为因。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

  兹举例说明。例如眼识能分别一切色,是即分别智。眼见黄色时,即能分别是黄色。再见红色时,复能分别是红色。

  但当见红色时,分别黄色之智必是已灭。如果不灭,当是见红色时,同时亦见黄色。若如是者,应是于一时中见一切色,不如道理。故知必是前分别智灭,方有后分别智生起。

  但是灭法不应复生,前分别智已灭,则后分别智焉有?故分别智有生有灭有起有作,而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赖无分别智,分别智方能作已复作。

  彼知觉者,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知虚空者,则有能知所知。有能所分别,则非实有,故曰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无分别智者,即诸法无性是也。即此无性,随缘分别一切法,焉得谓无知觉性?约法而言,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可说,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实相无相,不得谓有,实相无不相,不得谓无;万法缘生而无性,不得谓有,无性随缘成万法,不得谓无。故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净觉者,圆觉也。因为净则不二,圆满无外。故净觉即是圆觉。

  所谓随顺者,由不觉随顺而入始觉也。此是与文殊萨所问“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前后呼应。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何以故?虚空性故。

  净觉者,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犹虚空性,虚空性亦复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

  常不动故。

  净觉横遍竖穷,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空寂不动。净觉即一真法界性,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故曰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如来藏者,即圆觉是。佛说此经有五名,其一便是“如来藏自性差别”。故知如来藏者,即圆觉也。

  如来藏中无起灭者,是言二空如来藏。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当然即是圆觉。如此经中说,圆觉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胜鬘经又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有二种如来藏空智,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简单说,空如来藏者,一切法缘起性空。不空如来藏者,一切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虽空而非断灭。性空缘起,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虽有而非定性。非有而有,全有即是非有,是故无起。不空而空,全空即是不空,是故无灭。所以说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知见者,取相而有。如此净觉,无相无无相。不可取著于相,复不可取著于无相,故非知见境界。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法界性者,一心是。此心自性清净,清净则不二,故曰一心。一心者,一切法唯是一心,否则便非一心。既然一切法唯是一心,则一心者横遍竖穷,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

  以上所说,皆是形容圆觉。圆觉者虚空性,常不动,无起灭,无知见,究竟圆满遍十方。若能本此而修行,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至此说出因地法行,具体的答案。

  是故修圆觉者,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等若虚空,如如不动,无起无灭无作无止,不立知见。如此圆觉,则可究竟圆满遍十方了。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发清净心者,发菩提心也,本起因地也。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便可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重颂。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于空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空,谓之慧。于无量知空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相也。于空知无量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不相也。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了达无明虚妄,犹如空花非实,便可不随生死流转了。

  众生以无明落入生死,而无明虚妄,犹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醒时了不可得。

  净觉性如虚空,圆融无碍不可分别。其性平等,无来无去无有动转,横遍竖穷遍满十方。若能了达如是,便可得成佛道。

  于一法界中,圆满无外。故无得无失,无成无坏。所以诸幻尽灭,灭而非灭,以幻本无故。得成佛道,得而无得,以真本具故。

  菩萨于此幻本空,真本具中,发菩提心。末世众生,亦于此免诸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佛法中,文殊启于信解,普贤终乎行证。故文殊肇其始,普贤成其终。不假修行,徒逞于解,终不成就佛道。如果唯称修行,而无慧解,十九落入邪道。故必须慧解立行,方可成就佛道。故佛告菩萨,欲成无上觉,须循信解行证而进,方可成就。所以文殊菩萨启请以后,普贤菩萨请问云何修行。

  于修行圆觉,普贤菩萨所问是其总,以下诸菩萨所问是其别。

  于是普贤菩萨下,表普贤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此会诸菩萨者,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也。兼及末世一切众生。十万菩萨是现前当机,末世一切众生是表经法流通广义。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圆觉经小乘非其境 界,故特言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请问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众生身心,无非无明。若彼众生知无明如幻者,则身心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是无实体。如此说来,能修无有实体,所修亦无实体。既无实体,当无能修亦无所修,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以幻还修于幻,当诸幻性,一切尽灭之时,则无有心。因为心本如幻,一切幻性尽灭,则心亦灭尽。既无有心,谁为修行呢?云何如来复说修行如幻呢?

  若…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