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P4

  ..续本文上一页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既然幻心灭尽,当无能修行者。既无能修行者,当无有修行。若诸众生本不修行,则于生死无明之中,常居幻化。若常居幻化,便不能了知无明虚妄如幻的境界。那么怎能令此无明妄想心,获得解脱呢?

  普贤菩萨为诸众生故,展转请问于佛。主要是为有一般众生,闻说如幻,便执著如幻非为实有,是和真实截然不同的。这样依然不如实知一法界。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没入生死,不得出离。于是请问于佛,期佛开示。

  当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而是真为妄之真,妄为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彻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如幻之法,当即无体,即此无体,便是真如。而真如无性,无性随缘成万法,翻然便生死。故曰真如随缘是生死,生死无性是真如。学佛之人,应向此处会,方得受用。

  法有世谛,有第一义谛。世谛之法,依他而起。法依他起,必无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无须依他而起。既依他起,便无自性。法无自性,是无其法。故一切诸法,皆如幻化。而凡夫众生,计著如幻之法实有,于依他起上成遍计执。以遍计执,落入生死,是故当破。

  依他起无有自性,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即此无性,便是圆成实。故智者于依他起上,会入圆成实。此所谓了达世谛者,即能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能入涅槃。

  圆成实者,即是圆觉。故如幻非是圆觉以外,而是如幻无性即是圆觉,圆觉随缘便成如幻也。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经唯显如来境界,顿机众生始得开悟。在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固然不以为难,但末世一切众生若不借方便渐次修习,难望成就。所以普贤菩萨为末世一切众生启请,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赞叹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修习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如幻三昧者,菩萨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如幻无性,即是真如。菩萨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转,能转一切法。如是境界,名如幻三昧。

  得如幻三昧者,即是证入圆觉。何以故?因为若人知如幻者,则知诸法缘生无性。知诸法缘生无性,便可悟入圆觉,悟入圆觉便离诸幻。

  佛嘱谛听,菩萨默然受教。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语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而是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一心横遍竖穷无内无外曰圆。一心清净,知而无知,无知而知。无所不知即无知,无知即无所不知,故谓之觉。一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非有即一切无,非无即一切有。故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故曰妙。如是一心,谓之圆觉妙心。

  何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呢?因为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非实有体,非实无性即是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无性随缘能现一切事相,便成种种幻化。此是一法,原非两般。只为众生迷惑,分别执著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即此一心,便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也。一切事相,非心外实有,故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譬大海起波,万重波相,无非一水。水性不动,现波浪翻腾。波浪翻腾,而一水不动。如幻波相,皆生于一水。故曰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外境实无,悉由心现。心无定体,无性为性。无性随缘,现一切法。自心现法,还以自心取之。凡夫愚惑无知,妄以能取者为我,所取者为法。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来圆觉妙心。至于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无实体,只是随情假立。若能了达一切我法假立无实体性,如幻如化,便能会入净圆觉心。然而圆觉无性,无性非是绝对的无,而无性当体即是缘起。因为无性外别无缘起,缘起外别无无性。无性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无性。无性不可见,以缘起而见。缘起不自成,以无性而成。既然缘起以无性而成,则缘起所现事相无非幻化。无性以缘起而见,则无性非无,当体即成就一切法之实性。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无性喻如虚空,缘起法相喻如空花。无性随缘,幻有法相,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法相幻现,无性本空,是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因为缘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从水有,离水无浪。波浪虽息,而水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是以法合譬,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是譬说,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是法说。

  既曰幻心,当无实体性,本来空无。幻灭者,无灭也,恢复本来空无也。若谓有所灭,当先有实体,若先有实体,岂是幻化?今此如幻之心,无实体性,无实体性者,本来空无。故幻灭者,只是恢复本来空无,非是有灭也。故曰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于此可知,吾人修道,只是灭除一切虚妄执著。灭除一切虚妄执著,只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此中无法生,亦无法灭,无所坏亦无所成。犹如浮云扫尽,晴空依然。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无性随缘,则无性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能随缘。随缘无性,则随缘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是无性。一切法无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虽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无有定性。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圆满觉,此即诸法因缘生的要义。

  若执诸法有定性,则必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则一切法不得成就。如此则迷于幻化,而失乎圆成实性矣。故般若经云,一切法无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无有决定,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白了这番道理,便可与谈下文了。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依幻则幻为定法,说觉则觉为定法。幻与觉既为定法,则非无上正等正觉。故亦名为幻。其不知幻无性,当体即是觉。觉随缘,当体即现诸幻。一切法依他而有,故离幻,离非幻,离亦幻亦非幻,离非幻非非幻。离觉,离非觉,离亦觉亦非觉,离非觉非非觉。所以者何?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则“他”应不空。不然,因为依他有当体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空。无性当体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此是一法,莫作两般看。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我们明白了一切法无有定性的道理,这句经文便容易明白了。意思是说,若谓有定性的觉可得,犹未离幻也。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若谓有“无觉”可得,亦未离幻也。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所以幻灭者,只是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在会菩萨及末世众生,皆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也。“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总说,以下是分别展转而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坚执持远离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此心亦是如幻,故亦应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于坚执持心之“远离”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此念仍是如幻,故仍应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离此“远离”之念,依然是有所得念,取著定性念。此念依然是如幻的,故依然须远离。

  展转遣除,旨在破执,破其有所得心。若有少法可得,便是虚妄之凡情见,悉应遣除。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一切法皆悉缘生无性,所现法相,皆是幻化虚妄。虚妄者是无其法,如果是实有,不应名为虚妄。既然一切法幻化虚妄无有实体,则是无法可离。若有所离,无非虚妄。到无所离处,全妄即真觉性不动,故曰即除诸幻。

  既知一切法皆是幻化虚妄境界无有实体,即是说明一法非有非无不即不离也。若起心离一切法,一切法既然可离,当有实体,有实体者岂是幻化虚妄?

  所以一切法是幻化虚妄境界,故不可离。如果起心去离,便是虚妄。故知坚执持远离心是虚妄,远离坚执持心是虚妄,离远离亦是虚妄。得无所离,即无虚妄,故曰即除诸幻。

  如是展转层进,即已说出修习如幻三昧,永离诸幻的方便渐次。得无所离处,即觉性不动也。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举譬喻说明,钻木取火,是以木钻木,譬如以幻修幻。火譬如圆觉智慧,未得火时,须钻木而求。譬如未得智慧时,须以幻除幻而求。及至火出,则两木皆烬,灰飞烟灭。譬如智慧既生,则知一切幻化虚妄,既不住幻,复不住真,即此圆觉智慧,即是无所住心。故曰火出木烬,灰飞烟灭。一切无住,即证圆觉。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幻尽觉性不动,故曰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诸幻无实,不可取著,故曰知幻即离。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