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P4

  ..續本文上一頁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既然幻心滅盡,當無能修行者。既無能修行者,當無有修行。若諸衆生本不修行,則于生死無明之中,常居幻化。若常居幻化,便不能了知無明虛妄如幻的境界。那麼怎能令此無明妄想心,獲得解脫呢?

  普賢菩薩爲諸衆生故,展轉請問于佛。主要是爲有一般衆生,聞說如幻,便執著如幻非爲實有,是和真實截然不同的。這樣依然不如實知一法界。以不如實知一法界故,沒入生死,不得出離。于是請問于佛,期佛開示。

  當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而是真爲妄之真,妄爲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徹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如幻之法,當即無體,即此無體,便是真如。而真如無性,無性隨緣成萬法,翻然便生死。故曰真如隨緣是生死,生死無性是真如。學佛之人,應向此處會,方得受用。

  法有世谛,有第一義谛。世谛之法,依他而起。法依他起,必無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無須依他而起。既依他起,便無自性。法無自性,是無其法。故一切諸法,皆如幻化。而凡夫衆生,計著如幻之法實有,于依他起上成遍計執。以遍計執,落入生死,是故當破。

  依他起無有自性,無性隨緣能成一切法,即此無性,便是圓成實。故智者于依他起上,會入圓成實。此所謂了達世谛者,即能入第一義谛。入第一義谛,即能入涅槃。

  圓成實者,即是圓覺。故如幻非是圓覺以外,而是如幻無性即是圓覺,圓覺隨緣便成如幻也。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此經唯顯如來境界,頓機衆生始得開悟。在會十萬大菩薩摩诃薩固然不以爲難,但末世一切衆生若不借方便漸次修習,難望成就。所以普賢菩薩爲末世一切衆生啓請,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世尊先贊歎普賢菩薩,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修習如幻叁昧方便漸次。

  如幻叁昧者,菩薩如實知一切法緣生如幻,如幻無性,即是真如。菩薩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轉,能轉一切法。如是境界,名如幻叁昧。

  得如幻叁昧者,即是證入圓覺。何以故?因爲若人知如幻者,則知諸法緣生無性。知諸法緣生無性,便可悟入圓覺,悟入圓覺便離諸幻。

  佛囑谛聽,菩薩默然受教。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一語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而是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圓覺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一心橫遍豎窮無內無外曰圓。一心清淨,知而無知,無知而知。無所不知即無知,無知即無所不知,故謂之覺。一心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非有即一切無,非無即一切有。故一切有一切無,一切亦有亦無,一切非有非無,故曰妙。如是一心,謂之圓覺妙心。

  何故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呢?因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非實有體,非實無性即是如來圓覺妙心。圓覺妙心,無性隨緣能現一切事相,便成種種幻化。此是一法,原非兩般。只爲衆生迷惑,分別執著而已。

  故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即此一心,便是一大總相法門體也。一切事相,非心外實有,故曰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譬大海起波,萬重波相,無非一水。水性不動,現波浪翻騰。波浪翻騰,而一水不動。如幻波相,皆生于一水。故曰種種幻化,皆生于如來圓覺妙心。

  外境實無,悉由心現。心無定體,無性爲性。無性隨緣,現一切法。自心現法,還以自心取之。凡夫愚惑無知,妄以能取者爲我,所取者爲法。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來圓覺妙心。至于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無實體,只是隨情假立。若能了達一切我法假立無實體性,如幻如化,便能會入淨圓覺心。然而圓覺無性,無性非是絕對的無,而無性當體即是緣起。因爲無性外別無緣起,緣起外別無無性。無性即是緣起,緣起即是無性。無性不可見,以緣起而見。緣起不自成,以無性而成。既然緣起以無性而成,則緣起所現事相無非幻化。無性以緣起而見,則無性非無,當體即成就一切法之實性。故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

  無性喻如虛空,緣起法相喻如空花。無性隨緣,幻有法相,猶如空花從空而有。法相幻現,無性本空,是以空花雖滅,空性不動,因爲緣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從水有,離水無浪。波浪雖息,而水性不壞。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是以法合譬,猶如空花從空而有是譬說,衆生幻心還依幻滅是法說。

  既曰幻心,當無實體性,本來空無。幻滅者,無滅也,恢複本來空無也。若謂有所滅,當先有實體,若先有實體,豈是幻化?今此如幻之心,無實體性,無實體性者,本來空無。故幻滅者,只是恢複本來空無,非是有滅也。故曰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于此可知,吾人修道,只是滅除一切虛妄執著。滅除一切虛妄執著,只是恢複自己本來面目而已。此中無法生,亦無法滅,無所壞亦無所成。猶如浮雲掃盡,晴空依然。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無性隨緣,則無性無有定性,無有定性故能隨緣。隨緣無性,則隨緣無有定性,無有定性故是無性。一切法無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雖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無有定性。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圓滿覺,此即諸法因緣生的要義。

  若執諸法有定性,則必不能隨緣。不能隨緣,則一切法不得成就。如此則迷于幻化,而失乎圓成實性矣。故般若經雲,一切法無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無有決定,即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明白了這番道理,便可與談下文了。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

  依幻則幻爲定法,說覺則覺爲定法。幻與覺既爲定法,則非無上正等正覺。故亦名爲幻。其不知幻無性,當體即是覺。覺隨緣,當體即現諸幻。一切法依他而有,故離幻,離非幻,離亦幻亦非幻,離非幻非非幻。離覺,離非覺,離亦覺亦非覺,離非覺非非覺。所以者何?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會問,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則“他”應不空。不然,因爲依他有當體即是無性,無性即是真空。無性當體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此是一法,莫作兩般看。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

  我們明白了一切法無有定性的道理,這句經文便容易明白了。意思是說,若謂有定性的覺可得,猶未離幻也。

  說無覺者,亦複如是。

  若謂有“無覺”可得,亦未離幻也。

  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所以幻滅者,只是悟入諸法無性,諸法不可得,是故幻滅名爲不動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在會菩薩及末世衆生,皆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悟入諸法無性,諸法不可得也。“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是總說,以下是分別展轉而說。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堅執持遠離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此心亦是如幻,故亦應遠離。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遠離于堅執持心之“遠離”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此念仍是如幻,故仍應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離此“遠離”之念,依然是有所得念,取著定性念。此念依然是如幻的,故依然須遠離。

  展轉遣除,旨在破執,破其有所得心。若有少法可得,便是虛妄之凡情見,悉應遣除。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一切法皆悉緣生無性,所現法相,皆是幻化虛妄。虛妄者是無其法,如果是實有,不應名爲虛妄。既然一切法幻化虛妄無有實體,則是無法可離。若有所離,無非虛妄。到無所離處,全妄即真覺性不動,故曰即除諸幻。

  既知一切法皆是幻化虛妄境界無有實體,即是說明一法非有非無不即不離也。若起心離一切法,一切法既然可離,當有實體,有實體者豈是幻化虛妄?

  所以一切法是幻化虛妄境界,故不可離。如果起心去離,便是虛妄。故知堅執持遠離心是虛妄,遠離堅執持心是虛妄,離遠離亦是虛妄。得無所離,即無虛妄,故曰即除諸幻。

  如是展轉層進,即已說出修習如幻叁昧,永離諸幻的方便漸次。得無所離處,即覺性不動也。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舉譬喻說明,鑽木取火,是以木鑽木,譬如以幻修幻。火譬如圓覺智慧,未得火時,須鑽木而求。譬如未得智慧時,須以幻除幻而求。及至火出,則兩木皆燼,灰飛煙滅。譬如智慧既生,則知一切幻化虛妄,既不住幻,複不住真,即此圓覺智慧,即是無所住心。故曰火出木燼,灰飛煙滅。一切無住,即證圓覺。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幻盡覺性不動,故曰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諸幻無實,不可取著,故曰知幻即離。幻…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