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智谕法师撰
缘起
述经题
述经文
缘起
民国五十八年,奉师命至竹东五指山观音寺看庙。当时山路难行,香客稀少。自己拾柴,自己种菜,半农半樵,倒也安闲。
山上无有藏经,苦无修学之缘。随身带了一本圆觉经,是唯一的经典。每当课余无事时,便将圆觉经请出来,端坐恭诵。
有一天诵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时,不觉顿时泪流满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闻?仰感佛恩,无以为报。
当时虽于佛法深生欢喜之心,然于甚深义犹未了了。一时冲动,立刻托人下山买稿纸。竟胆大妄为作起圆觉经疏来。
文成以后,自觉尚待斟酌之处甚多,于是悉心修正。但是愈改愈不顺眼,终于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最后为求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把一番心血付之丙丁。
时隔一十六年之久,又再度捉笔为文。倒不是有所进步,对于经文己经了解。而是老愚昏庸,不知深浅不自量力而已。
宗密大师曾作圆觉经大疏,近代复有谛闲大师的圆觉经讲义。宗密大师依华严宗旨解释圆觉经,谛闲大师依天台解释圆觉经。二公之作,已如日耀中天,岂容爝火争明。只因多年慕法之心,一时按抑不住,出此敝卷,呈正读者之前。
此经在明诸法依他如幻,若达如幻非实,自离遍计。离于遍计,便知世谛。知世谛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入圆成实故,名为圆觉。故此经旨在于依他起上,破遍计执,便入圆觉。破乎定有,则知幻有,知诸法幻有,则入圆觉。
宗密大师谓此经属实教,谛闲大师谓此经方等摄。然若观经文“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收渐修一切群品。”似在终顿之间。本来在佛圆音一演,无有分别。众机不同,见有高下。故四教五教,众经普含,不可定判。例如顿教一门,众经皆有一分离言之旨。故天台不别立顿教,认为藏通别圆,均有离言之义。华严宗则认为别有一辈顿教之机,于是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今解此经,自感心余力拙。不到之处,尚望读者诸贤赐正。
西莲净苑释智谕
述经题
宗密及谛闲二位大师,经首均有悬谈或五重玄义。今以能力所限,未堪广论,故迳述经题。
大方广
佛说是经有五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大方广圆觉”五字,应冠各名之首。即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大方广圆觉秘密王三昧;大方广圆觉如来决定境界;大方广圆觉如来藏自性差别等。所以此经简称,名为圆觉。今依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名解释之。
大方广三字,是所证之理,此是本觉。本觉时,理智无分,乃圆融一真法界。法界无界,无界随缘而现法界,虽随缘而现法界,而终归法界无界。如是法界,不可思议,略以大方广三字名之。
大者言体,体色遍无外,以无性为性,性而无性。方者言相,体无性故能随缘。随缘而现诸事相,诸事相者法也。故方以轨范为功,能生一切物解,以无相为相,相而无相。广者言用,体无性不可思议,由体起用,亦复无量不可思议,以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故大方广者,所证理也。此所证之理,即一真法界。是诸佛之所已证,是菩萨之所欲证。一真法界,无外无内不可言有,横遍竖穷不可言无,无以名之,强名曰大。一真法界,无有定相,以无定相,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相。虽现一切法相,而一切法相皆本无相。如此之法无以名之,强名曰方。一真法界,体无极而用普周。其体是一而其用无量,用虽无量而其体是一。以体约用,无量即一。以用分体,一即无量。无以名之强名曰广。
大方广三,分而无分,原是一真法界。无分而分,名大方广。一真法界约正报言,则名法身。约依报言,则名净土。故经云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不二境者,一真法界也。此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圆觉
大方广是所证之理,圆觉是能证之智。如果单约果而论,圆满觉即是佛。故大方广圆觉,与大方广佛,在果上是相同的。不过大方广圆觉经之圆觉,是约因带果而言,故有所不同。约因而言,众生无始时来种种颠倒,妄起无明,是谓不觉。以厌苦欣乐,志求出离而有始觉。修治功圆,谓之究竟觉,究竟觉即圆满觉,圆满觉即是佛果。佛觉圆功满亲证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欠无余不增不减,处垢不染,修治不净。是诸佛果位,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谓之本觉。始本合名大圆满觉。故圆觉者是约因带果立称。
修圆觉者,应自心寂离念入手。故宗密大师云:“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
修多罗了义经
此六字在明能诠之教。依此修多罗了义经教而起修,心寂离念究竟,而至乎圆觉。觉圆功满,始本冥合,一际无分,横遍竖穷有而非有,妙湛空寂无而不无。如此一真法界,名曰大方广。故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修多罗正译曰綖(线),如线贯花使之不散。修多罗亦复如是,以理贯文而成经教,令义不散。
修多罗译为契经,契者契理契机,上契佛理下契生机。经者以无上理贯穿法相,犹如以经贯纬。且具摄持正法,以化众生之义。
修多罗是其通说,亦通余经。了义是其别称,独叹此经于修多罗中,其义决了。
了义对不了义言,一般而言,小乘教为不了义经,大乘教为了义经。于大乘中,三乘教为不了义经,一乘教为了义经。
大宝积经中舍利弗问佛,云何为不了义?云何为了义?佛答如下:
“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烦恼业尽者,烦恼业空也。)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最后“经”字,是指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言。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大唐是中国唐朝,佛陀多罗于唐朝时来华,故首言大唐。
罽宾,汉时西域国名,即现在克什米尔一带。
三藏是三藏法师之略称。通达经律论三藏者,名三藏法师。
佛陀多罗,华言觉救,系北天竺罽宾人。唐时来华,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以上经题及译者,解释竟。
述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是证信序,证信序具六种成就。佛取灭前,用嘱阿难,以便经法流通。故此六种成就,为取信于后人。六种成就者,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谓如此经文,为佛如是说也。
“我闻”为闻成就。系结集经人自称。大乘经系文殊师利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者。
“一时”为时成就。谓如来说经时。
“婆伽婆”为主成就,说经主也。婆伽婆译为有德,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智度论云,婆伽婆有四义,一、有德,二、巧分别,三、有名声,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为处成就。
后文“与大菩萨摩诃萨……”,为众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测曰神,无碍曰通。无碍则无暗,光明遍照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译为正受,简称为定。正受者无受,无受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故三昧正受,是梵华双呈之词。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诸佛光寿无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严,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故成四种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如是四种法界,约正报则名法身,约依报则名净土。一切如来,法身契于净土,故曰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佛与众生之分别。然众生妄起无明,于无生灭中妄计生灭,于是佛名众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灭是妄,妄则无性。生灭无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觉悟,则众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减。觉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二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性,故曰身心寂灭。即此无性,是一真法界性。
众生与佛,悉无定性。即此无性,于法则名法性,于佛则名法身,于众生则名佛性。无性则无分别,故曰平等本际。本际者一真法界,觉了究竟者,名大圆满觉。
佛觉究竟,理智契圆,无二无别,无欠无余。等若虚空,纵贯三际,横赅十虚,故曰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随顺者,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无涅槃,无常无断,无一无异,无来无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界。所以说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于净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说。宗密大师亦多有解释,谓有法性净土,受用净土,变化净土等。
然观今经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为诸大菩萨宣说。当知简非余土,应是自受用他受用净土。故曰现诸净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体起用而现净土。现正报曰法身,…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