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圆合一切者,境智冥合也。
空即无量者,依他起也。法依他起则无自性,无性随缘成就一切法,故法无自性即圆成实,圆成实者,无量即空也。圆成实者,诸法性也。依他起者,诸法相也。性者无性,无性为性。相即无相,无相而相,是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圆觉。故曰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菩萨者,圆教人也。清净随顺,即以无住心契无相法。
是名菩萨二十五清净定轮,一切菩萨应如是修行。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依此轮修者。先当持戒修清净梵行。寂静思惟者,虔诚恭敬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表至诚恭敬,非草率从事。
于二十五轮,各以纸标,记二十五轮名字,然后将纸标混合一起。至心求佛哀佑,不可选择,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自己根机,是顿是渐。
依示修行,不可疑悔。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圆觉不得成就。疑是取结后不信,悔是取一结,复取一结以观究竟。这样便于圆觉,不得成就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因为定者慧之体,慧者定之用。由定生慧,故曰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十方如来,及三世行者,无不依二十五轮修行,而证无上菩提的。但除去上智的顿觉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须依二十五轮修习。及不信二十五轮,不随顺法的下愚人,亦不依二十五轮修习。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文义明显,不须解释。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净诸业障菩萨,具仪启请。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因为上章曾有“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句,故净诸业障菩萨言,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佛修此法,曾历恒河沙劫勤苦修习。我等今者,不劳修习,闻佛开示,于一念间便得。故曰犹如一念。
若此觉心本性清净,云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如果觉心本性清净,应无有染。若无有染,云何染污?如果本来有染,云何可说觉心本自清净?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允为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从一念虚妄起,迷惑执著。
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一法界中,本无有分别,一切法性皆空。犹如海起万重波,波波皆是水,以水约波,皆无分别。而众生一念不觉,妄执四大为我身相,六尘缘影为我心相。于是妄执身心为我。既执著我相,于是分别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故我人众寿者,皆幻化虚妄相也。众生于一法界中,妄起分别。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一法界中,无有分别,众生妄分别有我。以妄执我故,无间而有我所。人众生寿命者,我所也。于无分别中,乃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憎爱二境者,我所也,亦即人众生寿命。于我所法,适我意者则生爱,不适我意者则生憎。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本来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性皆空。而迷人虚妄执四大六尘缘影为我,已属虚妄,复以虚妄我执于我所。不知我与我所,皆是虚妄。故曰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我依我所而假立,我所依我而假立。既是假立,故我我所非为实有,所以说二妄相依。
于一法界中,唯是一心,无诸业道。而一念不觉于我所境,妄生憎爱。于是妄造诸业,妄现诸业道。故曰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众生由于妄执我我所为实有故,乃妄造诸业,妄现诸业道。既然妄现诸业道,于是妄见流转。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一法界中,本无生死可厌,亦无涅槃可求。而二乘人,妄见有生死可离,有涅槃可求,于是落入不了义法。二乘人厌生死流转,妄见涅槃。生死涅槃者,非法也,乃二乘知见也。若于一法界中不妄立知见,则不见有生死,亦不见无生死,不见有涅槃,亦不见无涅槃矣。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由如是等分别见,乃不能入清净圆觉。
清净圆觉者,无性随缘圆成一切,随缘圆成一切,还归无性。所以清净觉,无性而随缘,随缘而无性。既然无性则无分别,所以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如果觉能违拒诸能入者,则此觉是自性有。若为自性有,便不能随缘圆成一切。不能随缘圆成一切,便非清净觉。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有诸能入,即是我相,即是分别。故有诸能入,非觉入也。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念者妄念也,凡夫以妄念而入生死,生死者迷闷也。二乘人知生死念虚妄,于是息生死念取涅槃。不知生死虚妄则无实体,法无实体,云何可息?故动念息念皆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无始本起无明者,一念不觉也。一念不觉,执幻化而为真实,故曰无始本起无明。以无明故,妄执幻化之四大及六尘缘影为我身心,故曰无始根本无明为己主宰。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
一切众生者,泛指凡夫二乘。凡夫二乘,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故曰生无慧目。慧目者,观文中“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意,应是指真空慧目言。未得真空慧目,则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未破无明未见法性,始分别执著,迷幻为真。
生无慧目,谓从无始来,即无慧目也。例如盲者有二种,一种是后天失明。后天失明者,未盲之前,犹曾见色也。一种是生即无目,根本未曾见色。生无慧目者,言盲之甚也。
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众生迷四大为自身性,迷六尘缘影为自心性。而四大及六尘缘影,体皆幻化虚妄。故曰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犹如有人,不自断命。
凡夫二乘,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而彼等执身心等性为我。以爱我故,不能自行舍离身心等性。谓迷人不能自断无明,必待佛宣教而后开悟也。犹如人皆爱命,不能舍爱自断一样。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而迷人执身心为我产生爱者。于是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众生执著身心为我,而生爱憎。此爱憎者,由无明所生。无明生爱憎,而爱憎复反熏无明。无明与爱憎,相由而增长。故相续增长,如此求道,徒增生死,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于一法界中,真本具,妄本空,无有分别。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既成佛后还是佛。
众生以执我故,妄起分别,分别能证所证。不知所证者,皆我心所起。故曰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说明有证有取,皆是我相。因为于一法界中,无能证取所证取之分别也。
百骸调适,勿忘我身。
百骸调适之时,不计有我身也。忽忘我身,忘与“亡”字同义,无也。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
四支者,四肢也。弦缓,如琴弦之失调,故曰摄养乖方。
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艾者艾草,灼艾草以治病曰灸。故针艾者,针灸也。无病时忽忘我体,有病时微加针灸,方知有我。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证取时即是我相,犹针艾时,方知有我。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如来毕竟了知者,无上菩提也。清净涅槃者,佛究竟涅槃也。若众生心执著证于如来无上菩提究竟涅槃,皆是我相。因为无上菩提究竟涅槃,不可得也。何以故?一切法缘起性空,即此空性,假名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即无所得也。凡有所得,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所谓人相者,即众生心有所悟证之理境。有所悟证,即是分别。能分别是我相,所分别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复认我。
“我者”,即我所也。有所悟证,皆是我所。于我所而生憎爱,由憎爱造业受苦。受苦者,还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