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合一切者,境智冥合也。
空即無量者,依他起也。法依他起則無自性,無性隨緣成就一切法,故法無自性即圓成實,圓成實者,無量即空也。圓成實者,諸法性也。依他起者,諸法相也。性者無性,無性爲性。相即無相,無相而相,是爲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圓覺。故曰于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此菩薩者,圓教人也。清淨隨順,即以無住心契無相法。
是名菩薩二十五清淨定輪,一切菩薩應如是修行。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依此輪修者。先當持戒修清淨梵行。寂靜思惟者,虔誠恭敬求哀忏悔。經叁七日,表至誠恭敬,非草率從事。
于二十五輪,各以紙標,記二十五輪名字,然後將紙標混合一起。至心求佛哀佑,不可選擇,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自己根機,是頓是漸。
依示修行,不可疑悔。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圓覺不得成就。疑是取結後不信,悔是取一結,複取一結以觀究竟。這樣便于圓覺,不得成就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 叁摩提禅那 叁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叁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並法不隨順
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因爲定者慧之體,慧者定之用。由定生慧,故曰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十方如來,及叁世行者,無不依二十五輪修行,而證無上菩提的。但除去上智的頓覺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須依二十五輪修習。及不信二十五輪,不隨順法的下愚人,亦不依二十五輪修習。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文義明顯,不須解釋。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衆得未曾有。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衆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淨諸業障菩薩,具儀啓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因爲上章曾有“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句,故淨諸業障菩薩言,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
佛修此法,曾曆恒河沙劫勤苦修習。我等今者,不勞修習,聞佛開示,于一念間便得。故曰猶如一念。
若此覺心本性清淨,雲何染汙,使諸衆生,迷悶不入?
如果覺心本性清淨,應無有染。若無有染,雲何染汙?如果本來有染,雲何可說覺心本自清淨?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佛允爲說。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從一念虛妄起,迷惑執著。
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一法界中,本無有分別,一切法性皆空。猶如海起萬重波,波波皆是水,以水約波,皆無分別。而衆生一念不覺,妄執四大爲我身相,六塵緣影爲我心相。于是妄執身心爲我。既執著我相,于是分別人相衆生相壽命相。故我人衆壽者,皆幻化虛妄相也。衆生于一法界中,妄起分別。
認四顛倒爲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一法界中,無有分別,衆生妄分別有我。以妄執我故,無間而有我所。人衆生壽命者,我所也。于無分別中,乃認四顛倒爲實我體。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憎愛二境者,我所也,亦即人衆生壽命。于我所法,適我意者則生愛,不適我意者則生憎。
于虛妄體,重執虛妄。
本來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性皆空。而迷人虛妄執四大六塵緣影爲我,已屬虛妄,複以虛妄我執于我所。不知我與我所,皆是虛妄。故曰于虛妄體,重執虛妄。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我依我所而假立,我所依我而假立。既是假立,故我我所非爲實有,所以說二妄相依。
于一法界中,唯是一心,無諸業道。而一念不覺于我所境,妄生憎愛。于是妄造諸業,妄現諸業道。故曰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衆生由于妄執我我所爲實有故,乃妄造諸業,妄現諸業道。既然妄現諸業道,于是妄見流轉。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一法界中,本無生死可厭,亦無涅槃可求。而二乘人,妄見有生死可離,有涅槃可求,于是落入不了義法。二乘人厭生死流轉,妄見涅槃。生死涅槃者,非法也,乃二乘知見也。若于一法界中不妄立知見,則不見有生死,亦不見無生死,不見有涅槃,亦不見無涅槃矣。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由如是等分別見,乃不能入清淨圓覺。
清淨圓覺者,無性隨緣圓成一切,隨緣圓成一切,還歸無性。所以清淨覺,無性而隨緣,隨緣而無性。既然無性則無分別,所以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如果覺能違拒諸能入者,則此覺是自性有。若爲自性有,便不能隨緣圓成一切。不能隨緣圓成一切,便非清淨覺。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有諸能入,即是我相,即是分別。故有諸能入,非覺入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
念者妄念也,凡夫以妄念而入生死,生死者迷悶也。二乘人知生死念虛妄,于是息生死念取涅槃。不知生死虛妄則無實體,法無實體,雲何可息?故動念息念皆歸迷悶。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
無始本起無明者,一念不覺也。一念不覺,執幻化而爲真實,故曰無始本起無明。以無明故,妄執幻化之四大及六塵緣影爲我身心,故曰無始根本無明爲己主宰。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
一切衆生者,泛指凡夫二乘。凡夫二乘,未破無明未見法性,故曰生無慧目。慧目者,觀文中“身心等性,皆是無明。”意,應是指真空慧目言。未得真空慧目,則未破無明未見法性。未破無明未見法性,始分別執著,迷幻爲真。
生無慧目,謂從無始來,即無慧目也。例如盲者有二種,一種是後天失明。後天失明者,未盲之前,猶曾見色也。一種是生即無目,根本未曾見色。生無慧目者,言盲之甚也。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衆生迷四大爲自身性,迷六塵緣影爲自心性。而四大及六塵緣影,體皆幻化虛妄。故曰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猶如有人,不自斷命。
凡夫二乘,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而彼等執身心等性爲我。以愛我故,不能自行舍離身心等性。謂迷人不能自斷無明,必待佛宣教而後開悟也。猶如人皆愛命,不能舍愛自斷一樣。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以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而迷人執身心爲我産生愛者。于是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衆生執著身心爲我,而生愛憎。此愛憎者,由無明所生。無明生愛憎,而愛憎複反熏無明。無明與愛憎,相由而增長。故相續增長,如此求道,徒增生死,皆不成就。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
于一法界中,真本具,妄本空,無有分別。衆生未成佛時本是佛,既成佛後還是佛。
衆生以執我故,妄起分別,分別能證所證。不知所證者,皆我心所起。故曰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此說明有證有取,皆是我相。因爲于一法界中,無能證取所證取之分別也。
百骸調適,勿忘我身。
百骸調適之時,不計有我身也。忽忘我身,忘與“亡”字同義,無也。
四支弦緩,攝養乖方。
四支者,四肢也。弦緩,如琴弦之失調,故曰攝養乖方。
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艾者艾草,灼艾草以治病曰灸。故針艾者,針灸也。無病時忽忘我體,有病時微加針灸,方知有我。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證取時即是我相,猶針艾時,方知有我。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如來畢竟了知者,無上菩提也。清淨涅槃者,佛究竟涅槃也。若衆生心執著證于如來無上菩提究竟涅槃,皆是我相。因爲無上菩提究竟涅槃,不可得也。何以故?一切法緣起性空,即此空性,假名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即無所得也。凡有所得,皆是我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
所謂人相者,即衆生心有所悟證之理境。有所悟證,即是分別。能分別是我相,所分別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複認我。
“我者”,即我所也。有所悟證,皆是我所。于我所而生憎愛,由憎愛造業受苦。受苦者,還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