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P13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觉相。觉清净故,所以能觉识烦动。识者妄识也,烦者动也。以净觉心,则能觉知识心烦动。

  识心烦动者,独头意识烦动也。此是无始来,积聚之无明习气,皆是过去六根取六尘之影像。此识烦动,与净觉心无关。净觉心不动,妄识独自烦动。净觉心虽能察知,却不能制止。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静慧发生者,由定而生慧也。修定必成就慧,修慧必成就定。定者慧之体,慧者定之用。由体起用,故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身者四大也,心者六尘缘影也。客者非主,尘者动乱生灭。众生既已静慧发生,故不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于是身心幻化的生灭相,便可永灭。

  由于身心客尘永灭,远离粗重故,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者,远离粗重也。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十方如来心者,无所住心,不取相心,清净心,圆觉心也。是故称佛为无心道人。菩萨既然如实知一切法如幻,身心客尘永灭,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一心清净,起净圆觉。此心同于十方如来之心,故曰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者,譬喻说明。镜中像者,影来不拒,影去不留。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也。此即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清净圆觉的境界。凡夫人起初修习,散乱心必重,故应先修奢摩他。

  圆觉经大疏,及谛闲大师,均将十方诸如来心,解为法身。法身与圆觉不二,与理无违也。大疏亦言,十方如来心者,清净心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悟净圆觉,解释同前。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性者识也。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相缘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则其“有”如幻,根尘识各无自性。各无自性,所以皆如幻化。

  幻化之法,无以自立,皆依圆觉而有。众生妄起无明,一念不觉,便执幻为实。而不觉是迷,在理原为本觉也。欲除不觉,乃起始觉。始觉既起,便证分真觉。一旦证觉究竟,始本合一,乃成大圆满觉。始觉以后,究竟觉以前,皆是以幻除幻。以除幻者,以除无明不觉也。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是菩萨修习自觉。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众者,是菩萨起化道度众生。自觉为功,觉他名德。菩萨化缘成满,方为功德圆满。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于一法界中,本无菩萨度众生,亦无众生被度。故众生如幻,菩萨度生亦如幻。菩萨起幻观察一切众生,于无生中,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苦。以悯念迷闷众生故,乃起大悲心,广兴度化。广兴度化者,广兴如化佛事也。

  所谓轻安者,谓菩萨以大悲愿故入生死度众生。非以惑业所系而入生死,故曰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菩萨由起大悲行,渐次增进,非一时顿成也,以下便明如何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菩萨观察众生如幻,当然自己非同如幻之众生。故曰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于一法界中,所度之众生如幻,能度之菩萨亦如幻。所除之妄识如幻,能除之真智亦如幻。所谓除妄取真皆如幻也。菩萨如此,渐次离于幻化。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如此不求除妄,不求取真,净心无住,契入一真法界,即能成就圆觉妙行。

  如土长苗是譬喻。圆觉经大疏云,如种种子于地,逐渐长苗。种子譬喻觉心,土譬喻幻法,苗譬喻幻智。

  谛闲大师则谓,土譬喻真理,苗譬喻真智。

  无疑的都是欲以譬合法。但细寻经义,似不如此。

  所谓如土长苗者,系言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也。前修奢摩他,“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对境则影现,是顿现非是渐现。只要内发寂静轻安,十方如来心,即于中顿现。

  今大悲轻安则不同。“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是知如土长苗者,说明菩萨以幻除幻,非是顿成,乃渐增进也。若如此法门,可以顿成,为何说以幻除幻?因为所除之幻既除,能除之幻亦要除。所以须渐次增进,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等至、等持。观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此段经文,说明修禅那。修禅那者,旨在无碍。故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物为碍,故曰无物。“无物”为碍,故“无物”亦无,斯为禅那。

  如此说来,行人云何修行?若有修行,岂非是碍?若无修行,岂非是碍?若有悟证,岂非是碍?若无悟证,岂非是碍?当知修行方便,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无所住,则不碍于有,不碍于无,不碍于亦有亦无,不碍于非有非无。一切无碍,则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一切亦有亦无,说非一切非有非无。如此境界,谓之禅那。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

  修奢摩他,取于静相。既取静相,静相为碍。修三摩钵提,取于幻化。既取于幻化,幻化为碍。今修禅那,故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净觉心者,以无所住心也。以无所住心,不住幻化,亦不住静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身心者,四大五阴。了知四大五阴,皆为挂碍。四大皆空,五阴皆空,是为法身。法身圆明,出诸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在心曰知,在身曰觉。既然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则其智慧之“明”,应离身心知觉。故曰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不依诸碍者,不依身心诸碍也。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其“明”不依诸碍,是心无所住也。如果心住于碍,固然为碍所碍。若心住于无碍,依然为无碍所碍。心无所住,乃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所谓无碍者,非是有世界身心为碍,无世界身心为无碍。如果离开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则其无碍即是断灭。当知世界身心,缘起无性,无性是故无碍。所以非是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而世界身心,当体即无碍。故曰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尘者,世界身心也。谓虽然在世界身心之中,而不为其所碍。犹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锽者,声音也。犹如钟中之声音,扣之则出。不但不被钟体所碍,反能受用钟体。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烦恼者,生死也。生死涅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界。

  “生”灭曰灭,生灭俱灭曰寂灭。寂灭而后,一切无碍,故曰寂灭轻安。此是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谓此寂灭境界,即妙觉随顺也。

  仁王经说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三贤菩萨是伏忍位,初二三地是信忍位,四五六地是顺忍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位,十地妙觉是寂灭忍位。故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寂灭轻安,离于我人众寿相。无我相无人相,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无众生相,无寿命相,故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浮想者,妄想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已略见前释,今更解释之。定慧双运曰禅那,寂照不二名禅那。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常照而寂,常寂而照,是名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三法门者,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皆是圆觉亲近随顺,皆是修习圆觉因地法行也。

  以是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所以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修习无量法门,或同或异,但是归纳起来,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圆证者,见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此圆证,无有分别,无佛无生,无无佛无无生;无生死无涅槃,无无生死无无涅槃;无烦恼无菩提,无无烦恼无无菩提。离尽诸幻,即名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下,系较量功德。假使有人修于佛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何故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圆觉呢?因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偈颂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