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者,乃取相修行也。不知其所解行者,皆是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于圆觉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是我慢重者。这两种人未断我爱,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末世众生希望成就佛道,无令求悟。因为所悟者,皆是人相,非佛道故。若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因为人相由我相所生,以我见多闻,必取著于相。多闻而取相,唯能增长我见,不入法性。
那么菩萨怎样化导众生呢?但当令彼众生精而专一,勤而不懈,降伏其烦恼。起大勇猛心,未得令得,未断令断。烦恼者广说无量,略说即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彼我恩爱等。
“得”者,智德也。“断”者,断德也。诸法依他而起,其相如幻。其相如幻,则无实性。无性故能随缘现一切法相,以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故,所以无性即是圆成实。由依他起性,悟入圆成实性,假名曰得。而入圆成实者,即圆觉也。然圆成实性即是无性,故得而无得,无得而得。
云何谓断?法依他起,体即无性。然凡愚妄执依他而起之幻相为实有,乃成遍计所执性。以遍计执故,乃生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彼我恩爱等。然遍计执性,纯属虚妄执著,故, 应断除。若断遍计执,则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然遍计执性虚妄无实,故断而非断,非断而断。是之谓未得令得,未断令断也。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圆觉。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若于所求,不知依他无性,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不入清净觉海者,不入圆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一切法无我,而众生虚妄执我,即无始无明也。由执我而生四相,故不成菩提。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
我执是种子,其相微细。贪嗔痴是起现行,其相粗显。无明生时,由细而粗。然修断次第,须由粗至细。故一切众生,虽然由执我爱而妄流转。然欲悟圆觉,须先去贪嗔痴。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普觉菩萨,具仪启请。
心意荡然者,心无挂碍也。
获大安隐,安隐者涅槃也。大宝积经,及大方广三戒经,均曰“云何安隐?谓无分别。”心无分别,则无挂碍。故曰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普觉菩萨先叹得益,然后请问。请问末世众生修佛道者,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因为修学佛道,勿令求得,有所得者,皆是外道。唯令除病,病除而后,佛性自然圆现。
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畏道眼者,能正见道不堕邪见,故称无畏。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将发无上菩提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应求一切正知见人。云何是正知见人?正知见者,心不住相。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因为正知见人,如实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不落二乘境界,应广度一切众生。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善知识诱导众生,所施方便不同。有时示柔和而摄受之,有时现威严而折服之。总以利益众生为怀,故虽现尘劳烦恼,心恒清净。
善知识有时示现有过,实系以身示教。赞叹清净梵行,开导后学,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后学若知此意,勿论善知识顺教逆教,均应以师敬之。不可以我慢心,辄论善知识过。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菩提。此是答覆,应求如是人。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虽处尘劳中而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虽见之而心无憍慢。应供养之,不惜身命。
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抟者抟食也。当时印度人,以手抟饭而食曰抟食。抟财者,食财之略称。供养善知识,不惜身命,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而不能舍呢!
今每闻妻子眷属,欲依佛出家,而坚持不舍者,即不能以妻子眷属而施善知识也。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
善友者,善知识也。不起恶念者,不生憍慢,不毁谤加害也。如是即能成就无上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起大悲心,普度一切。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诸法皆因缘而起,既然起属因缘,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方能随缘而起。因缘而起是有,因缘起法无性故无。无性即是随缘,故无是有之无。无是有之无,不得谓“无”,不得谓“非无”。因缘即是无性,故有是无之有。有是无之有,不得谓“有”,有不得谓“非有”。
故一切诸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亦有亦无,是为世谛。非有非无,是为第一义谛。而世谛者,即第一义谛随缘也。第一义谛者,即世谛无性也。故入世谛,即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入涅槃。此之谓妙法也。
善知识云何证此妙法?心无所住也。因为此法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证此法者,须心无所住,即此“无住”亦不住。是之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由于这种道理,故欲证此法,应离四病。四病者,以下另有别论。
一者作病。
作者,起心造作也。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之法,无生无起无作。故一切法清净如如,一心本具,不二不别。若起心造作,皆是妄病。修道之人,只须除病,病尽真如自现,故勿须起心造作。云何为病?病者遍计执也。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
彼人不知,本心清净一念不生,便是圆觉。因为圆觉性,本不动故。如果起心动念,翻成虚妄。今于本心起种种造作行,欲求圆觉,无异缘木求鱼,抱冰求火。故曰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
任病者,任凭自然也。当知修学佛道,不应除法,但须除病。众生无始时来, 皆在虚妄病中,若不除病,不应自然成佛。若众生可自然成佛,便勿须三宝化导矣。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
不断生死不求涅槃者,以为生死涅槃皆空。涅槃空则无起,生死空则无灭。
如此说空者,是恶取空,以坏因果故。集为生死因,苦为生死果。道为出世间因,灭为出世间果。若著任病者,则不知苦,不断集,不修道,不证灭,如是则坏佛法。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
不知法性者缘起性空,性空缘成。性空随缘成一切法,非是缘起以外另有性空。若于缘外有空,此空即是断灭空。
若任彼一切自然发展,即是随诸法性者,那么众生何以有不觉?因为任彼自然,应无不觉。若无不觉,何以有始觉?若无始觉,何以有分证觉?若无分证觉,何以有究竟圆觉?故圆觉性,非任彼自然而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止者止息也。诸法缘起性空,诸念无性,无性本空,焉可止息?若起心止念,能止念者即是妄念也。所以若谓“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此即妄念也。一切法不可得,云何能得一切性寂然平等?复次,既曰一切性寂然平等,云何可得?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彼圆觉性,非有非无,等虚空故,横遍竖穷故,所以非止念所合,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
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来空寂,何须更灭?复次一切法无性缘成,缘成即是不灭。故灭是不灭之灭,不得谓定灭。若谓定灭,即是断灭。
一切烦恼身心既是因缘生,当是无生,无生云何有灭?故谓定有灭者,边见也,故说名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