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P17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者,乃取相修行也。不知其所解行者,皆是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于圓覺終不成就。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增上慢人。見勝進者,心生嫉妒,是我慢重者。這兩種人未斷我愛,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末世衆生希望成就佛道,無令求悟。因爲所悟者,皆是人相,非佛道故。若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因爲人相由我相所生,以我見多聞,必取著于相。多聞而取相,唯能增長我見,不入法性。

  那麼菩薩怎樣化導衆生呢?但當令彼衆生精而專一,勤而不懈,降伏其煩惱。起大勇猛心,未得令得,未斷令斷。煩惱者廣說無量,略說即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彼我恩愛等。

  “得”者,智德也。“斷”者,斷德也。諸法依他而起,其相如幻。其相如幻,則無實性。無性故能隨緣現一切法相,以能圓滿成就一切法故,所以無性即是圓成實。由依他起性,悟入圓成實性,假名曰得。而入圓成實者,即圓覺也。然圓成實性即是無性,故得而無得,無得而得。

  雲何謂斷?法依他起,體即無性。然凡愚妄執依他而起之幻相爲實有,乃成遍計所執性。以遍計執故,乃生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彼我恩愛等。然遍計執性,純屬虛妄執著,故, 應斷除。若斷遍計執,則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然遍計執性虛妄無實,故斷而非斷,非斷而斷。是之謂未得令得,未斷令斷也。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圓覺。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若于所求,不知依他無性,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不入清淨覺海者,不入圓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刹 先去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一切法無我,而衆生虛妄執我,即無始無明也。由執我而生四相,故不成菩提。

  若能歸悟刹,先去貪嗔癡。

  我執是種子,其相微細。貪嗔癡是起現行,其相粗顯。無明生時,由細而粗。然修斷次第,須由粗至細。故一切衆生,雖然由執我愛而妄流轉。然欲悟圓覺,須先去貪嗔癡。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于是普覺菩薩,具儀啓請。

  心意蕩然者,心無挂礙也。

  獲大安隱,安隱者涅槃也。大寶積經,及大方廣叁戒經,均曰“雲何安隱?謂無分別。”心無分別,則無挂礙。故曰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普覺菩薩先歎得益,然後請問。請問末世衆生修佛道者,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因爲修學佛道,勿令求得,有所得者,皆是外道。唯令除病,病除而後,佛性自然圓現。

  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無畏道眼者,能正見道不墮邪見,故稱無畏。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末世衆生將發無上菩提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應求一切正知見人。雲何是正知見人?正知見者,心不住相。心無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因爲正知見人,如實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不落二乘境界,應廣度一切衆生。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善知識誘導衆生,所施方便不同。有時示柔和而攝受之,有時現威嚴而折服之。總以利益衆生爲懷,故雖現塵勞煩惱,心恒清淨。

  善知識有時示現有過,實系以身示教。贊歎清淨梵行,開導後學,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後學若知此意,勿論善知識順教逆教,均應以師敬之。不可以我慢心,辄論善知識過。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菩提。此是答覆,應求如是人。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複搏財妻子眷屬。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雖處塵勞中而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雖見之而心無憍慢。應供養之,不惜身命。

  況複搏財,妻子眷屬。

  抟者抟食也。當時印度人,以手抟飯而食曰抟食。抟財者,食財之略稱。供養善知識,不惜身命,況複抟財,妻子眷屬而不能舍呢!

  今每聞妻子眷屬,欲依佛出家,而堅持不舍者,即不能以妻子眷屬而施善知識也。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

  善友者,善知識也。不起惡念者,不生憍慢,不毀謗加害也。如是即能成就無上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起大悲心,普度一切。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諸法皆因緣而起,既然起屬因緣,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方能隨緣而起。因緣而起是有,因緣起法無性故無。無性即是隨緣,故無是有之無。無是有之無,不得謂“無”,不得謂“非無”。因緣即是無性,故有是無之有。有是無之有,不得謂“有”,有不得謂“非有”。

  故一切諸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無而不無,不無而無。亦有亦無,是爲世谛。非有非無,是爲第一義谛。而世谛者,即第一義谛隨緣也。第一義谛者,即世谛無性也。故入世谛,即入第一義谛。入第一義谛,即入涅槃。此之謂妙法也。

  善知識雲何證此妙法?心無所住也。因爲此法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證此法者,須心無所住,即此“無住”亦不住。是之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由于這種道理,故欲證此法,應離四病。四病者,以下另有別論。

  一者作病。

  作者,起心造作也。一切法緣生無性,無性之法,無生無起無作。故一切法清淨如如,一心本具,不二不別。若起心造作,皆是妄病。修道之人,只須除病,病盡真如自現,故勿須起心造作。雲何爲病?病者遍計執也。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人不知,本心清淨一念不生,便是圓覺。因爲圓覺性,本不動故。如果起心動念,翻成虛妄。今于本心起種種造作行,欲求圓覺,無異緣木求魚,抱冰求火。故曰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

  二者任病。

  任病者,任憑自然也。當知修學佛道,不應除法,但須除病。衆生無始時來, 皆在虛妄病中,若不除病,不應自然成佛。若衆生可自然成佛,便勿須叁寶化導矣。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

  不斷生死不求涅槃者,以爲生死涅槃皆空。涅槃空則無起,生死空則無滅。

  如此說空者,是惡取空,以壞因果故。集爲生死因,苦爲生死果。道爲出世間因,滅爲出世間果。若著任病者,則不知苦,不斷集,不修道,不證滅,如是則壞佛法。

  任彼一切,隨諸法性。

  不知法性者緣起性空,性空緣成。性空隨緣成一切法,非是緣起以外另有性空。若于緣外有空,此空即是斷滅空。

  若任彼一切自然發展,即是隨諸法性者,那麼衆生何以有不覺?因爲任彼自然,應無不覺。若無不覺,何以有始覺?若無始覺,何以有分證覺?若無分證覺,何以有究竟圓覺?故圓覺性,非任彼自然而有故,說名爲病。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止者止息也。諸法緣起性空,諸念無性,無性本空,焉可止息?若起心止念,能止念者即是妄念也。所以若謂“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此即妄念也。一切法不可得,雲何能得一切性寂然平等?複次,既曰一切性寂然平等,雲何可得?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彼圓覺性,非有非無,等虛空故,橫遍豎窮故,所以非止念所合,說名爲病。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

  四者滅病。

  一切法緣生無性本來空寂,何須更滅?複次一切法無性緣成,緣成即是不滅。故滅是不滅之滅,不得謂定滅。若謂定滅,即是斷滅。

  一切煩惱身心既是因緣生,當是無生,無生雲何有滅?故謂定有滅者,邊見也,故說名爲…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