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P9

  ..續本文上一頁礦,金非銷有。

  礦中之金,本來如此,非是因銷而有也。此用喻本來成佛。礦比虛妄煩惱纏縛,金性用比圓覺。金性本有,非因銷有,言衆生本來成佛。只爲虛妄煩惱纏縛,未能圓顯,僅名佛性,不名爲佛。一旦圓滿覺悟,猶礦石一旦清淨,金性圓顯,永不爲礦也。佛亦如此,一旦圓滿覺,無再成衆生的道理。

  所以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一切無明皆幻化虛妄。故雖起無明,而佛性未染。既然無明是虛妄的,所以不應無明衆生本有。既然無明虛妄非爲實有,則不應言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亦不應言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無明煩惱。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

  如來妙圓覺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何謂妙?此一真法界性者,非有非無,非有而有,非無而無,有而非有,無而非無。如是者,謂之妙。

  既然一切如來妙圓覺心即一真法界性,故于一真法界中,無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說。佛證無分別智,以無分別智施設說一切法。故于一法界中,一切法非有非無,非有而有,非無而無,有而非有,無而非無。

  所以于一法界中,本無菩提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亦無虛妄輪回及非輪回。因爲這些都是二法,都是定性法故。金剛經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于一法界中,一切法無性爲性。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以無性故,曰非有。以隨緣故,曰非無。以無性能隨緣故,所以曰非有而有,無而非無。以隨緣不失性故,所以曰非無而無,有而非有。

  是以經文雲,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

  聲聞乘人所圓境界,彼謂已得涅槃。彼未入滅時,自謂有余涅槃。取滅以後,灰身滅智,自謂入無余涅槃。然此二種涅槃,皆有所得見,非妙圓覺。

  身心語言皆悉斷滅者,謂聲聞乘人偏空滯寂不起化道,不度衆生。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親證所現涅槃者,即如來無住涅槃。如來無住涅槃者,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無二無別不生不滅,故名究竟涅槃。聲聞乘人,以住著心,分別見,終不能至。

  聲聞乘人,尚不能得圓滿覺,究竟涅槃。何況凡夫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呢?此是遠責凡夫有思惟心,近責金剛藏叁疑。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螢火者,似火不能燒也。須彌山者,山中之王,入海八萬四千由旬,出海八萬四千由旬。取螢火燒須彌山者,極言, 其相差懸殊,終不能著也。

  以下以法合之。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如來大寂滅海者,如來圓覺也。圓無際故曰大,無生無滅故曰寂滅,無量無邊以海狀之。以輪回心生輪回見,終不能至。

  此是直诃金剛藏所疑。如前文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以輪回心生輪回見,終不能至如來大寂滅海。是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須先斷無始輪回根本。無始輪回根本者,無始無明也。雲何斷無始輪回根本?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花複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

  有作者造作也,凡有造作起心動念之思惟分別,皆從執有取相心起。以取相故,皆是六塵妄想攀緣之氣分,非實心體。真實心體者,一真法界性也。一真法界性,無種種取相分別。

  雲何六塵緣氣,皆是妄想?因爲一切法緣起性空無有實體,故取相之想,皆是妄想。

  既然有作思惟之有心,虛僞無實,已爲空花。若用此虛僞無實之心,辨于佛果,豈非以空花複結空果嗎?所以能辨之思惟心,所辨之佛果,俱成虛僞矣。

  浮心者不實之心,故曰虛妄浮心。巧見者,虛僞不實之見也,故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不能爲成就圓覺之方便。

  最後诃金剛藏叁問,非是正問。如是分別,非爲正問。以迷說覺,覺亦爲迷,豈是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複 但至輪回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複重爲礦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爲空花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诘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如來寂滅性,即圓覺也,妙圓覺性未曾有始終生滅等分別。

  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複。輪回心,即種種分別取舍。若以種種分別取舍心思惟圓覺,則圓覺亦隨旋複。

  余如長行所釋,不另。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于大涅槃生決定信。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于是彌勒菩薩,具儀請法。文中所述,總在領旨得益,上感佛恩。

  無畏道眼,以權實智觀一切法謂之道眼。以實智觀一切法空曰慧眼,以權智觀一切法假曰法眼。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

  欲遊如來大寂滅海者,入佛大圓覺也。

  輪回根本者,總說即是無明,分別說即貪嗔癡。

  種性者,後文自有解釋。

  唯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唯願世尊不舍救世大悲心,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圓覺者,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慧目者,佛之真空慧目,不同二乘偏空慧目。慧目肅清者,如實見一切法依他起如幻如化,不爲外境所亂。如實見一切法,體性空寂,無性隨緣圓滿成就一切法。不見空,不見有,不見亦空亦有,不見非空非有。如是見,名如來無上見。

  照耀心鏡者,言佛智也。佛智如鏡,如實照知一切。佛如實知一切法緣起性空,無性緣成。空是因緣空,因緣空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故佛無上知者,離空,離有,離亦空亦有,離非空非有。

  如是知見,是如來無上知見。故曰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菩薩修行,唯求開示悟入,如來無上知見。圓悟者,頓根人,一悟一切悟也。

  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悟入實相,具無生忍。

  諸法無性任緣,任緣無性。無性則無相,任緣則無不相。猶如水本無相,任器而方圓。諸法無相無不相,謂之實相。

  實相無相,則“相”不可得。實相無不相,則“無相”不可得。諸法不可得,即是無生,故曰一切法無生。于此無生法,忍可者,名得無生忍。故曰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從無始際者,謂一念妄心起也。衆生一念妄心起,于無生法執爲實有,虛妄無實,故曰無始際。

  有種種恩愛貪欲。

  衆生于六道中,有各種不同的恩愛貪欲,故曰種種。衆生于叁界中,生死相續轉回不息,皆由惑業所致。總說無明發業,愛取能夠潤生。而愛力偏增,如水沃潤,故潤生位中,偏說于愛。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一切種性者,卵胎濕化四生也。當知四生六道,六道括生不盡,四生括生始盡。何故六道括生不盡?例如中陰非屬六道,而屬化生,故知四生括生始盡。

  一切種性,如卵胎濕化,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淫乃愛之最濁者。如經雲愛有四種,愛、著、染、淫,淫者愛之濁者也。故曰一切種性,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愛者通于叁界,淫者唯在欲界。色無色界,愛著偏重。欲界衆生,染淫特重。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爲因愛命爲果。

  欲者,貪求心也。若分別說,有其五種,故曰諸欲。五欲者,五根于五塵起貪求也。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故有謂五欲者,是眼耳鼻舌身,有謂是色聲香味觸。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立財色名食睡爲五欲,當亦是塵之屬。

  貪求心即是愛性,而此愛性由五欲所助發,故曰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我們說過,愛能潤生,愛性發故,所以能令生死相續。

  十二因緣中,無明行爲過去世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爲現在世果。愛取有爲現在世因,生老死爲未來世果。是故說愛性,能令生死相續。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

  經雲,愛即無明。所以愛者無明也。無明爲根本,以致自心變現根身器界。根身器界者,五根五塵也。五根貪著五塵,便生五欲。所以說欲因愛生。

  因無明而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根塵相接乃有諸欲。因諸欲求,複生愛取有。因愛取有以致生死相續不斷,色身連持,…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