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辯音菩薩請問于佛,菩薩依此叁種方便修習圓覺,有幾種修習?因爲佛說過,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究竟于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呢?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菩薩啓請,佛允爲答。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一切如來圓覺妙心,即一真法界性。于一法界中,無諸分別,無有能所。故曰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即無能所分別也。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一切菩薩及末世界衆生,于不覺而有始覺。始覺而後,以用功修習故,于是以幻修幻。若證究竟圓覺,則圓覺清淨,無修習及修習者。今依于未覺,故須以幻修幻。所以說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輪者,碾碎義,轉依義。碾碎者碾碎二障,轉依者轉迷證覺。以碾碎二障故,名曰清淨。以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故曰定輪。如是定輪,有二十五種。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于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中,先講叁觀單修。今講單修奢摩他。
唯取極靜,識心一念不動也。一念不動,則生智慧。其智慧喻如金剛,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故曰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如此法門,勿須以幻除幻,便得究竟。故曰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菩薩起大悲心,憐愍如幻衆生,故曰唯觀如幻。
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
以佛力者,菩薩上求佛法也。變化世界者,菩薩下化衆生也。菩薩自不作粗業,並教令衆生不作粗業,名淨佛國土。變化世界者,淨佛國土也。
菩薩淨佛國土,行四攝六度一切萬行。故曰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故陀羅尼者,圓覺也。于圓覺不失寂念及諸靜慧。圓覺者,無分別智,根本智,故曰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前奢摩他,唯取寂靜便得,不須起幻,不須起六度萬行。今修叁摩缽提,須隨緣起幻,須修六度萬行。雖修六度萬行,卻是隨緣不失性。所以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此所謂菩薩雖行空寂而不證涅槃,雖入生死而不染世間。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
諸幻化相,及與靜相,俱名障礙也,故不應取著。不取作用者,不取幻相,不取靜相也。
獨斷煩惱,煩惱是住著心,挂礙心。不取幻相,不取靜相,不取有相,不取無相,不取一切相則煩惱斷盡。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也。無相者性空,無不相者緣起。諸法緣起性空則無相,諸法性空緣起則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是諸法實相。
心不住有相,是實相無相;心不住無相,則實相無不相。心既無住,則不生煩惱。心不生煩惱,則不礙有相,不礙無相,不礙亦有相亦無相,不礙非有相非無相。故斷盡煩惱證實相者,便得大自在。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先取至靜,是先修奢摩他。修奢摩他一旦靜慧發生,則以靜慧心照諸幻者。照諸幻者,是修叁摩缽提。所以便于靜慧中,起菩薩行度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以靜慧故,證至靜性,是修奢摩他。煩惱是生死因,生死是煩惱果。因既斷自然無果,故曰斷煩惱永出生死。此是修禅那。所以說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寂靜慧是奢摩他。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是叁摩缽提。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是禅那。故此菩薩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以至靜力,是奢摩他。斷煩惱已,是禅那。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是叁摩缽提。故此菩薩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後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及修禅那。
以至靜力,心斷煩惱,是奢摩他。後度衆生建立世界,是齊修叁摩缽提及修禅那。故此菩薩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及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以至靜力,資發變化,是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斷煩惱是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以至靜力用資寂滅,是齊修奢摩他禅那。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是修叁摩缽提。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以變化力,種種隨順,是修叁摩缽提,然後取于至靜,是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以變化力種種境界,是先修叁摩缽提。而取寂滅,是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以變化力而作佛事,是先修叁摩缽提。安在(應爲住字)寂靜,是中修奢摩他。而斷煩惱,是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是先修叁摩缽提。斷煩惱故,是中修禅那。安住至靜,是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以變化力方便作用,是先修叁摩缽提。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是齊修奢摩他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是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斷煩惱,是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變化力資于寂滅,是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是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寂滅力,是先修禅那。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是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以寂滅力,是先修禅那。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是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以寂滅力,是先修禅那。種種自性者,一切法以無性爲性。故種種自性,即無性也,空性也。安住于靜慮,中修奢摩他,而起變化,是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以寂滅力者,先修禅那。
無作自性起于作用者,作有二種,作、無作。作法有起有滅。所以作法不應常作不息,如果常作,不應言有作。所以作法必是有起有滅,以對滅而言,故言作也。既然作法有起有滅,滅法不應更起。是知作法起滅,必以無作力而有作。無作力即是性空,性空隨緣,方起于作。既然作由無作而起,故知作法即是無作。作法即是無作者,緣起即是性空也。故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是中修叁摩缽提。清淨境界歸于靜慮者,後修奢摩他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以寂滅力者,先修禅那。種種清淨而作靜慮起于變化,是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以寂滅力資于至靜,是齊修禅那奢摩他。而起變化,是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以寂滅力資于變化,是齊修禅那叁摩缽提。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是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前叁輪是單修,最後一輪是圓修。圓修者,圓教根機也。雲何圓修?所謂圓修者,于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叁種法門中,一修一切修也。
雲何一修一切修?空即無量,無量即空。諸佛如來證無上覺,于空知無量,于無量知空。于無量知空曰正,于空知無量曰遍知。圓覺慧者,無上覺正遍知也,智也,一切智境也。以圓覺慧…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