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略明衆生發菩提心,修行五度也。因爲五度易修,般若難求,故先說持戒修福。
乃至一念生淨信,便是明般若智慧。一念者,即一心不亂的意思。深信諸法性空,本來清淨。深信一切有相,皆是虛妄。如是謂之一念生淨信。
以上便是說,末法時期,若有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修行六度。便于此經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此是贊歎彼人,善根久植也。
聞是金剛般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若人一念無二,心無所住,不取于相,生清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何以故?佛佛道同故。
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如是無量福德者,即第四分所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因爲這些衆生,已經深達法性,心無所住,不取于相。所以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既離我人衆壽四相,于是不取一切相。故不取法相,亦不取非法相。若人著「有”法,是取法相。若人著「空”法,是取非法相。凡夫外道著有,是取法相。二乘偏空,是取非法相。無論法相或非法相,皆不出我人衆壽相。
何以故下,說明凡取相者,皆是著于我人衆生壽者。若離我人衆生壽者,便可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了。所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應遠離四相。
故接著說,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如果有人認爲,既然著于法相不對,那麼我便善于無相。其不知著于無相,仍是我人衆壽相。是故經文雲,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若謂法相不對,非法相亦不對,究竟怎樣才對呢?當知一切諸相,皆因緣生。相屬因緣,當無自性。無自性故,是以性空,而性空自然無相。所謂性空,即無自性。以無自性,方能隨緣成一切法。
故知隨緣成諸相,此相即無相。無相隨緣成,無相即是相。故若人如實知諸法性相,便知無相即相,相即無相。若知相即無相,自然不住法相。若知無相即相,當亦不住非法相矣。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著有也。不應取非法,不應著無也。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如來說法如筏喻者。因爲法不可說,凡有所說,皆如筏喻。筏者渡人之具也,人既得度,筏即應舍。若人不舍即爲癡人。
佛于阿梨吒經曾說︰“……雲何我于長夜說筏喻法?欲令棄舍,不欲令受。”欲令棄舍者,令棄舍煩惱生死也。不欲令受者,不欲令取著法相也。
又說︰“猶如山水甚深極廣……中無舡亦無橋梁……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隱至彼。便作是念,今我此筏多有所益……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頭戴去。”佛說此已,問諸比丘言,彼人應否?比丘答言,不也世尊。
所以我們學佛,不應取著法相,亦不應取著非法相。不應取著有相,亦不應取著無相。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者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緣起假有,是爲法相。相本空寂,是爲法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緣起諸法非自性定有,即是性空。性空非自性定空,要假緣成。故相不定相,相不可得。性不定性,性不可得。有不定有,有不可得。空不定空,空不可得。以有不可得故,故曰非法。以空不可得故,故曰非非法。
有不可得,故不礙一理空寂。空不可得,故不礙萬相森羅。萬相森羅出之世俗谛,一理空寂,歸入第一義谛。總而名之,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大慈悲,爲衆生故,以二谛說此甚深微妙之法。
第一義谛不礙世谛,故佛無說而說。世谛不礙第一義谛,故佛說而無說。第一義谛即是世谛,故佛于無上菩提,無得而得。世谛即是第一義谛,故佛于無上菩提,得而無得。此之謂不思議得,不思議說。不思議得者,無得而得,得而無得。不思議說者,無說而說,說而無說。
佛以如是之法問須菩提,須菩提回答說,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因爲無上菩提是因緣有,而非自性定有。因緣有者,其性皆空。以其性空故,是以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良以畢竟空中,無名無相,故言不可取不可說。畢竟空中,不得于有,不得于無,故曰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何謂無爲法?無爲法者,無生法也。因爲一切法無生,所以一切法皆空。一切賢聖,于此空中,空見差別相也。
須陀洹于畢竟空中,見得初果。斯陀含于畢竟空中,見得二果。阿那含于畢竟空中,見得叁果。乃至阿羅漢于畢竟空中,見得四果。
住位菩薩于畢竟空中,見得初住二住叁住乃至十住。行位、向位、地位菩薩等,亦複如是。于畢竟空中,見有種種位次差別。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何以知無爲法即是無生法呢?因爲對有爲而說無爲,而有爲法有叁相,即生、住、滅。住滅二相皆因于“生”,故知有爲法者,有生法也。今對有爲而說無爲,故知無爲法即無生法。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叁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化之國土。一座須彌山九山八海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是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因爲叁次言千,所以名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很大,要是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中裝滿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拿這些來布施,此人當然得福甚多。所以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福德雖多,但總是取相之見,非智者所應取。
何爲福德性?性者等同虛空,于其中無多無少。故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以取相而言故,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其實性等虛空,故菩薩應心無所住。取其多少之相,正是菩薩所應降伏之心也。
所以大家莫把這一段話作閑文看,這正是世尊答覆須菩提,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也。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此金剛般若,徹明法性,一相平等猶如虛空,橫遍豎窮不可思議。所以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四句偈是最少的一部份,不是定指那四句偈。若謂定指那四句偈,此人便是著相,不會法性。
若人能信受奉行最少的一部份,便證明此人深入法性。因而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也。所謂于大海中取一滴之水,此一滴水與大海水同味也。故受持乃至四句偈,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受持乃自利自度,爲他人說乃利他度人。若能以此金剛般若自度度人,便勝過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之福了。因爲前者取相修因,故所得福報有量有數有邊。後者無住而行,故其福德不可限量。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此經出。
何謂菩提?所謂了達于空性,即名爲菩提。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又曰“心,虛空間,菩提,叁種無二。”又曰“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故知即此空性,假名菩提。
何謂佛?證菩提者名之爲佛。故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者,名之爲佛。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者,假名爲衆生。
此金剛般若,即是諸法畢竟空性。故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者,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畢竟空。此畢竟空性,名曰佛法。故所謂佛法者,皆假名相,即非佛法性也。
佛法性空不可得,故菩薩應心無所住。所謂佛法者,皆假名相,菩薩不應取著。這仍是答覆,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之問也。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陀洹是初果,斯陀含是二果,阿那含是叁果,阿羅漢是四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