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者,即見一處住地。即是見惑煩惱,見道位時頓斷。及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亦即叁界思惑煩惱。此思惑煩惱,于修道位中漸斷。

  四住煩惱若斷,見思惑即盡。出叁界,了分段生死,謂得有余涅槃。

  四住雖斷,分段生死雖了,但無明住地未破,變易生死未了,尚不究竟。如果無明住地煩惱斷盡,二死俱了,稱爲無余涅槃。

  究竟是那些衆生之類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這是總說四生。若有色,通欲界色界。若無色,是無色界。若有想,是識無邊處天,亦可通叁界有識之衆生。若無想,是無想天及無所有處天的衆生。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的衆生。若依楞嚴經,非有想如蒲蘆之類,非無想如土枭破鏡之類。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經中既雲無量,我們便不可作有量會。有人說無量是表示很多很多。其實很多仍是有量,非爲無量。無數無邊,亦複如是。

  所以無量無數無邊,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義。以法空故,乃說無量無數無邊。以法無相故,乃說無量無數無邊。同時以衆生空故,所以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以衆生無相故,所以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故衆生空,衆生無相?因爲衆生者,衆因緣所生法也。法由因緣生,定無自

  性。否則若有自性,必不待因緣生。法無自性,是無此法。所以諸法性空,諸法相假。性空故衆生空,相假故衆生無相。以衆生空無相故,所以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談到相,如果廣說則無量。如果略說,不出四種,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一切諸相,無出此四者。

  以諸法空故,則心不應有住,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如是住。以法相假故,便不應取相,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如是降伏其取相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換句話說,如果取相,便不得稱爲菩薩也。何以故?因爲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

  因爲一切相,不出我人衆壽四種,故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諸法性空,于性空之法,心不應有住。故無性之法,尚須無住心契合。

  菩薩行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今說布施一種,是以布施以例其余也。若具足說,應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進,行于禅定,行于般若。

  所謂不住色行于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吾人住心,不外六處。即色、聲、香、味、觸、法也。菩薩應如實知諸法性空,不應取著六塵法相。不應住六塵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進,行于禅定,行于般若。

  今此一分,即在闡明無住的道理。闡明無住道理者,即是答覆應雲何住也。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菩薩修菩提行,應不住于相。若分別說,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若總說,住六塵者,不過住相而已。六塵性空,本不可得。衆生住心者,實是住著其虛妄相也。故約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如是布施,即是略說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因爲心住于相,其布施行便有局限。如果因地行有局限,其所得果報亦必有局限。

  如果菩薩不住相而行布施,其因地行必無局限。其因行無限,則得果報亦必無量。故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行如此,其余諸行亦複如是。若菩薩不住相行于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其福德亦不可思量。

  須菩提!于意雲何下,是舉譬喻說明。菩薩心不住于相,自然量等虛空。虛空無量,菩薩心行亦複無量。菩薩心行無量,故所得福德亦複無量。

  佛問須菩提,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答言不也,世尊!

  因爲菩薩不住于相,則心行量等虛空。故佛言,菩薩無住相行于六波羅蜜,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最後標明,答覆應雲何住一問也。綜觀經文,佛始終教菩薩應無所住行于六度。並且贊歎說,若不住相行于六度,其福德不可思量。故知佛之所教,無住而住,住而無住也。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者,便是這種意思。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

  佛欲知須菩提是否領會無相之義,故問可否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身具叁十二相,是佛報身。如是報身,是佛修因致果所得。是故身相者,因緣假現,無有自性。故須菩提答言,不也世尊。

  諸佛以法爲身,法身非身,不可以相見。如果可以相見,便說明諸佛是色身。若佛爲色身,而色是生滅法,故佛應生滅。若謂佛有生滅,即是謗佛。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須菩提深達法性,領無相之旨,故肯定地回答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接著解釋說,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因爲身本無相,所說身相,只是假名,故曰即非身相。

  一切法性空無相,相者皆因緣假現,而凡夫之人,執爲實有。以假相複立假名,于是妄想乃生。是知假名相,皆非實法。故曰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法悉皆無相,是爲實相。凡夫之人不識實相,卻執假相爲實有。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凡夫執假相爲實有故,所以不見法性。以不見法性故,于是不識諸法實相。

  若見諸相是假,則知法性實義。性不自顯,以相而顯。易言之,諸法性空,本不可見,要以相見。同時相不自現,依性而現。若無法性,則相本虛妄,不可得而見也。

  故性全徹相,相全徹性。不二不別,不縱不橫,同時具足,互攝互入。明眼人見相時,而理性全顯。達性時,則攝相無遺。

  今舉譬喻說明。譬彼水之與波,水不可見,以波而顯。吾人所見者,非水也,乃波也。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水性者濕也,而此濕性,實不可見。

  不可見之濕性,因波而顯。波雖顯水,而波非是水,因爲波者因緣假現故。

  然波徹水,水徹波。波外無水,水外無波。波全是水,水全是波。波之與水,不二不別,同時具足。明眼人,見波時即是見水,見水時即是見波。

  水性雖不可見,而挺然全透波表。波相雖假,卻是全徹于水性。二者曆然,舉一全收。

  凡愚之人,妄執波之假相。以致見假不識真,波之假相,障彼慧眼,而失真實水性。若知波相是假,則知諸相本空。若知諸相本空,則見法性矣。故曰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有人說“頗”是多的意思。但我們尋諸經意,“頗”字有能否的意思。能否有衆生得聞如是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佛告須菩提,你不要如是說,懷疑能否有人信是甚深經典。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佛滅後法流傳于世,分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諸佛滅後,其法流傳,皆有此叁個時期。但流傳時間,長短不同。釋迦牟尼佛,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佛滅後,第一個五百年是解脫堅固,第二個五百年是禅定堅固。就是說,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歲,還有獲得解脫出叁界的。得解脫出叁界,是指無學人言。何謂禅定?禅定者,叁界以內叫禅定。這指凡夫的四禅八定講,四禅八定都在叁界內。阿羅漢獲得解脫出叁界。此是說,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歲,還有出叁界證阿羅漢的。第二個五百歲,還能證入禅定生色、無色界天。

  第叁個五百歲,是論議堅固。衆生根性愈來愈差,已不能親證佛法,僅能談論而已,故曰論議堅固。第四個五百歲,是塔像堅固,衆生議論都不能,只知建廟塑像。修積人天有漏之福。

  第五個五百歲以後,便進入末法時期。衆生惡性轉深,自是非他,故曰鬥诤堅固。此一時期,即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縱末法時期,若有衆生持戒修福,于此金剛經,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持戒修福,是略說前五度也。若人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種波羅蜜,可得無量福。若人修習般若波羅蜜,可得無量慧。一旦修習功圓,福慧兩足,便名成佛。故持戒修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