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名真是菩萨。因为菩萨无我,乃能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
何故无我?因为法性空故,法性无相故,法性不可得故,是以说一切法无我。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肉眼者,父母所生之眼,能见粗色,一般凡夫所具。如来若不具肉眼,则必不能见凡夫之所见。凡夫之所见,如来悉能见之,故知如来具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天眼者,能见远近内外昼夜等细色。色界天人所具,修禅定之人,亦可得之。佛之天眼,无能胜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慧眼者,非能见物也。二乘智慧,能照空理,故名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法眼者,菩萨所具,能见一切法假。佛具慧眼,共二乘。佛具法眼,共菩萨。慧眼观空,法眼观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眼者,圆具五眼,无所不见,不共三乘。佛有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故无所不知。佛具五眼,故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谓佛之知见。于三智中,一切种智唯佛独具,不共余人。于五眼中之佛眼,亦唯佛独具,不共余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这一段文,是说明如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用来证成下文所说。下文所说何事?佛于下文便说,如一恒河中所有沙,如是沙等恒河,是等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以如来圆具三智五眼,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故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也。
为了证成如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才有五眼这段文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言佛见者,是彻知法相。言佛知者,是彻知法性。以如来彻知法性空故,是以知一切法相假也。因为佛知诸法性相一如也。空性能随缘,随缘现假相。相假无所有,还归于空性。是以佛以不思议智慧,于一知一切,于一切知一。虽然众生有若干种心,如来以佛智慧,了若指掌。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要知道,心是因缘起,空无有自性,故曰不可得。同时过去现在未来是因缘起,空无有自性,故亦不可得。
如果心有自性,势必不能知物。犹如镜若有色,便不能照种种色。以心空无性,故能随缘知一切法。如净镜无色,方能照种种色。
以心是因缘起,空无有自性。故能随缘善转于恶,恶转于善。转凡夫心,成圣人心。转众生心,成诸佛心。以心无自性故,乃能于六道中,随缘转变。
否则若人心有自性,死后转入畜生道,应仍有人心。若畜生具有人心,何名畜生。故法界中,六凡四圣,皆由心转。心既能转,故知其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说心不可得。故曰十方觅心,了不可得。
再说三世亦复如是,过去现在未来,皆因缘所成,无有自性,故不可得。
过去是现在未来之因缘所起,是知过去无自性。若过去定有自性,应该无现在无未来,依然有过去。然若无现在无未来,便无过去,过去一名建立在现在未来的关系上。故知过去无自性,以无自性,故不可得。
同理可知,现在是建立在过去未来的关系上,故现在无自性不可得。
未来亦复如是,是建立在过去现在的关系上。如果无过去现在,便无所谓未来。故知未来无自性不可得。
既然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亦不可得,焉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可得?所以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这还是把假相和实性来作对比。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而行布施,得福虽多。但都是假相之多,而非法之实性。诸法实性,皆不可得。如上文所言,过去之多不可得,现在之多不可得,未来之多不可得。须菩提却回答说,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种看法,便是以假相为真实了。正如“所谓多,即非多,是假名多。”也。
所以佛回答说,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来说得福德多。
如经云,色究竟则非色,声究竟则非声,香味触法究竟,则非香味触法。乃至一切法究竟,则非一切法。何以故?因为一切法究竟。即诸法实性。实性离相,究竟空寂,故无多少、大小等分别。所以多少、大小等分别,皆取相之见也。既然取著假相,便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如是取相之心,便应降伏。应须心无所住,不得一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过去心不可得,不取过去相,心不住过去。现在心不可得,不取现在相,心不住现在。未来心不可得,不取未来相,心不住未来。若至一切不可得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
佛欲令须菩提去妄证真,故曰若福德是真实性,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因为真实法性,等虚空遍法界不可得故。以福德多是假名相,随因缘而现有,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其实说福德多,即非福德多,是名福德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色身具足圆满,具三十二相,相具八十随形好。这不过是对众生根机,方便说而已。其实十方如来,相好光明不可思议。十方诸佛,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也。
若以色相取佛,不见佛之法身。所以当世尊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此是说明相如幻,是假非真,不应以假相取佛。若人取著假相,便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法离名相,故不可取不可说。法不可得,故不可取不可说。法性空,故不可取不可说。所以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解佛所说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者无法可说,因为诸法性空,诸法无相,所以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法者,唯是宣说假名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慧命是对比丘的尊称,有时亦称为慧寿,或具寿。是称叹比丘法身慧命之词也。法身以智慧为寿命,故称慧命。
须菩提疑问说,能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吗?
如来回答说,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所谓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者。换句话说,既闻“众生”,即知此法无有自性。以无自性,则无此法。既无此法,故曰彼非众生。法无自性,故能随缘幻现假有。以假有故,故曰非不众生。
诸法缘起,以缘起故,乃现诸法。法以缘现,定无自性。以无自性故,名曰性空。
空不自空,以无自性故空,是知空者,即无自性也。而无自性者,即缘起也。所以缘起无自性,即是性空。性空无自性,即是缘起。简单来说,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
以缘起即是性空故,所以说彼非众生。以性空即是缘起故,所以说非不众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文中两个众生重叠,前边众生二字,是呼众生之名。后边众生二字,是欲作解释之词。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写,“众生,众生者。”
如来解释众生的意义说,如来说非众生,以缘起性空故。是名众生,以性空缘起故。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法宗缘起,而缘起法性空无所得。缘起无自性,故无所得。性空无自性,亦复无所得。即此无所得,即名毕竟空,毕竟空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无所得。不得一切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见一切法,即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