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無所得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畢竟空故,所以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只是假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已。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法者,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畢竟空故,所以平等無有高下。離諸相故,所以平等無有高下。平等無有高下,則無分別,無分別則不可得。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只是假名而已。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言若人不取于相,則證無上菩提。故言無我人衆壽相修一切善法,則得無上菩提。
因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則于心不起貪嗔癡。心無貪嗔癡,自然身無殺盜淫,口無惡口妄語绮語兩舌,故能修一切善法。此十善業又名十種淨戒,是無上菩提根本。叁業清淨,足以成佛。故曰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言善法者,亦複取相之言也。故曰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一分仍是說有相福德,不及無相福德爲勝。因爲有相之法,徒有其名,而無實義故。
文顯易明,不勞贅解。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所謂衆生,是衆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皆悉是空,六道衆生一皆如是,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謂有衆生如來度者,那麼如來便是取著于相。故曰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
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說,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是名有我。如來所說有我者,只是假名,而非真實法性,以真實法性不可說故。而所說者,盡是假名。
凡夫之人貪著假名相,故以爲有我也。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凡夫者,亦是假名,故凡夫者,則非凡夫,是名凡夫耳。
這一分的意旨,仍是說明,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降伏其取相心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
前文第十叁分,謂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今文則雲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前文用見字,後文用觀字,于是有人言,觀字與見字意義不同。
其實恐怕無如此分別。我們雖不知原文如何,但菩提流支譯本,前文後文均用“見”字。義淨叁藏譯本,前文後文均用“觀”字。可能只有羅什大師,有如是分別罷?!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因爲佛之報身,具叁十二相,爲叁大阿僧祇劫所修得者。故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我們要知道,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便是取相之見。所以如來馬上糾正說:
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因爲轉輪聖王福報很大,亦具叁十二相。不過較佛,具體而微罷了。佛言須菩提!你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只取其相的話,那麼轉輪聖王便是如來了。
于是須菩提馬上改口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因爲離一切諸相,即名如來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見我,此人便是行于邪道,不能見如來也。因爲六塵有生有滅,而如來無生無滅。六塵是無常法,如來非無常法。六塵是敗壞法,如來非敗壞法。六塵是虛妄之相,如來是諸法實性。所以若以相取如來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
是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降伏其取相心也。
無斷無滅分第, 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了解。第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不可得法。不可以具足相得,亦不可不以具足相得。所謂具足相者,乃具足叁十二相也。第二,非是相外另有無相,亦非于無相外另有諸相。而是相即無相,無相即相。相不異無相,無相不異相。見相即是見無相,知無相即是知諸相。因爲諸相緣起,即是無相。若知相即無相,當知無相即相矣。
如果有人相外取于無相,此人便是著于無相之相。故曰不可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
何謂斷滅?有外立空,此空即是斷滅。如果空外立有,此有便是常。當知有不異空,空不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爲空之有,故空徹于有。以空徹有故,雖有而非常。空爲有之空,故有徹于空。以有徹空故,雖空而非斷。
故于第一義中,有全是空,無有而非空。空全是有,無空而非有。
故佛告須菩提言,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發無上菩提心者,契乎中道,故于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乃是有相功德,假而非實。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是真實功德,其功德無量。故前者功德,不能與後者相較。
依探玄記,我有四種。一、真我,真如法性。二、自在我,以智慧爲性。叁、假我,五陰假合,唯識所現,似有主宰。四、執我,即分別與俱生二種我執,以所執爲性。
前二種我不無,後二種我非有也。所謂一切法無我者,遣後二種我也。若連前二種我並遣,法則斷滅。
以何義故,一切法無我?以法性空故,法相離故,法不可得故,法無分別故,一法界故,橫遍豎窮故,心無所住故,法如如故。所以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其功德勝前功德。
忍者,安忍也,忍可也,成清淨信也。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我爲能受,福德爲所受。若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者,則既無能受之我,亦無所受之法,故曰菩薩不受福德。以不受福德,成其無我義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所謂不應貪著者,即是心無所住也,不取于相也。若菩薩心有所住必生貪著,取著于相必生貪著。若生貪著,便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若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則能心無貪著。無有貪著,則能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乃能成就無上功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來去坐臥是佛威儀,故昭明太子判此分爲威儀寂靜分。其實此分仍是在明法性離相也。大家千萬莫聽說無來無去無坐無臥,便作決定無來去坐臥會。如果那樣,便又落斷滅了。
大家當會于相離相義。來而無來,去而無去,坐而無坐,臥而無臥。何以故?因爲法性空寂,其相皆假。故來實無來相,以來相因緣幻有,假而非實故。去實無去相,以其相假故。坐實無坐相,以其相假故。臥實無臥相,以其相假故。
若人以相取佛,則不悟如來法身,不見實相,故曰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者,表法性身。法性空故,是以無來無去。法性無相故,是以無來無去。法性不可得故,是以無來無去。若會空、無相、不可得義,便知此“無來無去”亦無也。此之謂畢竟空。
大家千萬莫執相而求,認爲有個如來,而這個如來,是無來無去的。當知那還是以相取佛,不解如來真實義也。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