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P5

  ..續本文上一頁身亦非身呢?因爲五陰幻有故曰亦身。幻有即是性空故曰非身。因爲這種原因,所以身見等即是實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義谛了決定。是名菩薩摩诃薩。何以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心不驚不怖不沒不悔。】

  舍利弗亦稱贊說若于這種道理確實了解決無疑惑,便是大菩薩了。因爲唯有大菩薩,才能聞這種甚深般若波羅蜜相,不驚不怖不沒不悔。不沒是不迷,不悔是不疑。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何以故。如來現覺此法相故。】

  彌勒菩薩白佛言,假使有聞此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聞此具足圓滿法相,即有不驚不怖不沒不悔意。何謂具足法相?即是圓滿空相無相也。

  如來現覺此法相故,是說如來成等正覺,便是覺此空相無相也。所以若有如此覺者,便是近于佛坐。意即不久亦當坐道場也。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此人即是見佛。】

  文殊總結文義,若人聞此般若不驚怖沒悔,此人便是見佛。

  【爾時複有無相優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諸法皆無相。是故于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皆不驚不怖不沒不悔。何以故。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在家受五戒的女衆,稱爲優婆夷。此優婆夷深達無相義,故稱其爲無相優婆夷。

  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乃至一切法皆是無相。既是無相,而名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者,皆是假名。既是假名,故知名此一切法者實際皆空。所以經雲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既然這一切法皆是無相,皆是假名,皆是空,所以聞此般若波羅蜜,皆不驚不怖不沒不悔。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爲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佛告舍利弗,便是表示普告大衆,所以佛接著說善男子善女人。

  心得決定,便是說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心生決定信淨信者。心得決定便是信而不疑的意思。乃至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此人即住不退轉地。

  不退轉有叁,一、位不退,二、行不退,叁、念不退。

  位不退者。入聖流不退凡夫,此約小乘說。若約菩薩,萬劫修行,入于住位爲位不退。

  行不退。有謂第八住至十向終爲行不退。有謂入初地爲行不退。依彌陀要解,恒度衆生不墮二乘曰行不退。其余各家判教分際不一,故不詳述。

  念不退。有謂登地菩薩是念不退。有謂八地以上入無功用道,任運而進爲念不退。彌陀要解謂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名念不退。在因名般若,在果名薩婆若。

  若依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曰,破見思名位不退,伏斷塵沙名行不退,破無明名念不退。

  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經說“不退轉菩薩畢竟不墮諸惡趣,不受女人之身……”

  不墮惡趣,初果須陀洹人即已不墮。不受女人之身是初地菩薩。因爲菩薩地持經有雲,菩薩于初僧祇劫,已舍女身。初住至十回向是初僧祇,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僧祇,八地至十地是第叁僧祇。所以初僧祇滿應是初地。

  今觀本經經文,未說明是位不退行不退,或是念不退,故不敢遽下斷論。不過尋上文經義及觀下經文,應是初地以上,或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因爲上文已說“即近佛坐”,和“即是見佛”。下文接著說“即是具足六波羅蜜”,可見不退轉地,是念不退的菩薩。

  檀即布施波羅蜜,屍即持戒波羅蜜,羼提即忍辱波羅蜜,毗梨耶即精進波羅蜜,禅即禅定波羅蜜。此五皆因般若波羅蜜,得稱波羅蜜。故聞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六波羅蜜。

  前五波羅蜜修福莊嚴,般若波羅蜜修慧莊嚴。六波羅蜜具足,可以具足福慧二種莊嚴。所以本經于序分中便說“菩薩摩诃薩十千人俱,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

  亦能爲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是明化他行也。

  【佛告文殊師利。汝觀何義。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文殊師利言。我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不住佛乘。雲何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我所說即菩提相。佛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說斯義。汝于先佛久種善根。以無相法淨修梵行。文殊師利言。若見有相則言無相。我今不見有相。亦不見無相。雲何而言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此一段文是文殊師利說明無所得即是無上菩提,無所住即住無上菩提。佛言汝觀何義爲得無上菩提,爲住無上菩提?文殊答言無得無上菩提。空即菩提,空即無上,焉有得于空者?故文殊言我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無得無住,卻正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不住佛乘,乘有運載義,可至無上佛果,可因而得無上菩提,故曰佛乘。菩薩乘何法而證無上菩提?一切諸菩薩摩诃薩皆乘甚深般若波羅蜜,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此甚深般若波羅蜜無生無滅無相無爲,故無所住。所以不住一切法,即假名住般若波羅蜜。故文殊師利言,我不住佛乘,雲何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我所說的無得無住,便是菩提之相。

  佛贊歎文殊師利菩薩,汝能于甚深法中,善巧宣說此義。汝于過去佛所久種善根。以此無相法修此梵行。梵行照一般說來斷淫欲修清淨行便名梵行。修梵天之法即名梵行,因爲梵天即斷淫欲法。修慈悲喜舍可生梵天,故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亦名四種梵行。但是佛贊文殊師利久修梵行者,非是言修梵天行也。菩薩爲利他故,能爲一切不善行之對治,而修離過清淨故名梵行。

  文殊師利言下,明不見一切相即見般若波羅蜜。以甚深般若波羅蜜故,所以不見有相,不見無相。既然如此,怎能說以無相法淨修梵行呢?

  【佛告文殊師利。汝見聲聞戒耶。答曰見。佛言汝雲何見。文殊師利言。我不作凡夫見不作聖人見。不作學見不作無學見。不作大見不作小見。不作調伏見不作不調伏見。非見非不見。】

  此一段文,明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故于聲聞戒不作凡夫見,不作聖人見,不作學見無學見。因爲聲聞乘人,即作凡見聖見學見無學見。甚至菩薩于聲聞戒不作大見不作小見,不作調伏見,不作不調伏見,乃至非見非不見。如此離一切見而見聲聞戒,是菩薩以般若智慧觀聲聞乘。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汝今如是觀聲聞乘。若觀佛乘當複雲何。文殊師利言。不見菩提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

  舍利弗是聲聞乘人,所以問曰,你既以般若智慧如此觀聲聞乘,那麼你觀佛乘又當如何?文殊答言,不見菩提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六波羅蜜是菩提法,菩薩修六度萬行是修菩提行,佛是證菩提者。換句話說,若以般若波羅蜜觀佛乘,便不見菩薩法,不見菩提行,不見佛。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雲何名佛。雲何觀佛。文殊師利言。雲何爲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複次舍利弗。汝問雲何名佛。雲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爲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舍利弗聞不見證菩提者,于是問文殊師利說,那麼怎樣名佛?你又怎樣觀佛呢?

  文殊菩薩反問舍利弗說,我先問你,怎麼樣是我?舍利弗回答說,“我”者但有假名,而無實法,所以這個假名字相是空的。

  于是文殊師利說,是的是的,和“我”一樣但是假名,佛亦但有假名。如此名字相空,即是菩提。如此說來一切皆空,所以無菩提法,無菩提行,亦無有佛。故無有證菩提者,如經雲“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彼諸衆生是計著見。何以故?如來不二,菩提亦不二,不二者不能覺悟于不二。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

  故曰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因爲言說菩提二俱空故。

  複次舍利弗下,是文殊師利回答舍利弗雲何名佛,雲何觀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爲佛。此之名佛者,是名法身佛。由法身而有報身,由報身而起化身。所以報身即報法身,化身即化法身,既然法身不生不滅,故報化佛究竟,亦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

  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衆生五陰身相,皆幻有假相。若論究竟,則是五陰皆空。如是空相,即是五陰實相。如此實相,即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故曰觀佛亦然。像這種觀佛,唯有具甚深般若智慧者,乃能知耳。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雲何當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白佛言,如文殊師利說這麼深的般若波羅蜜,不是初學菩薩所能了解的。文殊師利言,不但初學菩薩不能了解,就算是二乘所作已辦的人,亦不能了知。

  二乘人所作已辦,是證得五分法身的人。此時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得有余涅槃。如果灰身滅智,便名入無余涅槃。五分法身者,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解脫知見法身便是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爲甚麼說所作已辦的人亦未能了知呢?因爲如是說諸法皆空的菩提相,是無有能知者。何以故?如此菩提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實無有法而可知故。這種菩提之相,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何以故?因爲菩提相空故。故曰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雲何…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