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P5

  ..续本文上一页身亦非身呢?因为五阴幻有故曰亦身。幻有即是性空故曰非身。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身见等即是实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义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何以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舍利弗亦称赞说若于这种道理确实了解决无疑惑,便是大菩萨了。因为唯有大菩萨,才能闻这种甚深般若波罗蜜相,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不没是不迷,不悔是不疑。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何以故。如来现觉此法相故。】

  弥勒菩萨白佛言,假使有闻此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闻此具足圆满法相,即有不惊不怖不没不悔意。何谓具足法相?即是圆满空相无相也。

  如来现觉此法相故,是说如来成等正觉,便是觉此空相无相也。所以若有如此觉者,便是近于佛坐。意即不久亦当坐道场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文殊总结文义,若人闻此般若不惊怖没悔,此人便是见佛。

  【尔时复有无相优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在家受五戒的女众,称为优婆夷。此优婆夷深达无相义,故称其为无相优婆夷。

  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乃至一切法皆是无相。既是无相,而名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者,皆是假名。既是假名,故知名此一切法者实际皆空。所以经云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既然这一切法皆是无相,皆是假名,皆是空,所以闻此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佛告舍利弗,便是表示普告大众,所以佛接著说善男子善女人。

  心得决定,便是说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心生决定信净信者。心得决定便是信而不疑的意思。乃至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住不退转地。

  不退转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

  位不退者。入圣流不退凡夫,此约小乘说。若约菩萨,万劫修行,入于住位为位不退。

  行不退。有谓第八住至十向终为行不退。有谓入初地为行不退。依弥陀要解,恒度众生不堕二乘曰行不退。其余各家判教分际不一,故不详述。

  念不退。有谓登地菩萨是念不退。有谓八地以上入无功用道,任运而进为念不退。弥陀要解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名念不退。在因名般若,在果名萨婆若。

  若依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曰,破见思名位不退,伏断尘沙名行不退,破无明名念不退。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经说“不退转菩萨毕竟不堕诸恶趣,不受女人之身……”

  不堕恶趣,初果须陀洹人即已不堕。不受女人之身是初地菩萨。因为菩萨地持经有云,菩萨于初僧祇劫,已舍女身。初住至十回向是初僧祇,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僧祇,八地至十地是第三僧祇。所以初僧祇满应是初地。

  今观本经经文,未说明是位不退行不退,或是念不退,故不敢遽下断论。不过寻上文经义及观下经文,应是初地以上,或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上文已说“即近佛坐”,和“即是见佛”。下文接著说“即是具足六波罗蜜”,可见不退转地,是念不退的菩萨。

  檀即布施波罗蜜,尸即持戒波罗蜜,羼提即忍辱波罗蜜,毗梨耶即精进波罗蜜,禅即禅定波罗蜜。此五皆因般若波罗蜜,得称波罗蜜。故闻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是即具足六波罗蜜。

  前五波罗蜜修福庄严,般若波罗蜜修慧庄严。六波罗蜜具足,可以具足福慧二种庄严。所以本经于序分中便说“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

  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是明化他行也。

  【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义。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即菩提相。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说斯义。汝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云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此一段文是文殊师利说明无所得即是无上菩提,无所住即住无上菩提。佛言汝观何义为得无上菩提,为住无上菩提?文殊答言无得无上菩提。空即菩提,空即无上,焉有得于空者?故文殊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得无住,却正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住佛乘,乘有运载义,可至无上佛果,可因而得无上菩提,故曰佛乘。菩萨乘何法而证无上菩提?一切诸菩萨摩诃萨皆乘甚深般若波罗蜜,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此甚深般若波罗蜜无生无灭无相无为,故无所住。所以不住一切法,即假名住般若波罗蜜。故文殊师利言,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的无得无住,便是菩提之相。

  佛赞叹文殊师利菩萨,汝能于甚深法中,善巧宣说此义。汝于过去佛所久种善根。以此无相法修此梵行。梵行照一般说来断淫欲修清净行便名梵行。修梵天之法即名梵行,因为梵天即断淫欲法。修慈悲喜舍可生梵天,故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亦名四种梵行。但是佛赞文殊师利久修梵行者,非是言修梵天行也。菩萨为利他故,能为一切不善行之对治,而修离过清净故名梵行。

  文殊师利言下,明不见一切相即见般若波罗蜜。以甚深般若波罗蜜故,所以不见有相,不见无相。既然如此,怎能说以无相法净修梵行呢?

  【佛告文殊师利。汝见声闻戒耶。答曰见。佛言汝云何见。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此一段文,明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故于声闻戒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无学见。因为声闻乘人,即作凡见圣见学见无学见。甚至菩萨于声闻戒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乃至非见非不见。如此离一切见而见声闻戒,是菩萨以般若智慧观声闻乘。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汝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当复云何。文殊师利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

  舍利弗是声闻乘人,所以问曰,你既以般若智慧如此观声闻乘,那么你观佛乘又当如何?文殊答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六波罗蜜是菩提法,菩萨修六度万行是修菩提行,佛是证菩提者。换句话说,若以般若波罗蜜观佛乘,便不见菩萨法,不见菩提行,不见佛。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观佛。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舍利弗闻不见证菩提者,于是问文殊师利说,那么怎样名佛?你又怎样观佛呢?

  文殊菩萨反问舍利弗说,我先问你,怎么样是我?舍利弗回答说,“我”者但有假名,而无实法,所以这个假名字相是空的。

  于是文殊师利说,是的是的,和“我”一样但是假名,佛亦但有假名。如此名字相空,即是菩提。如此说来一切皆空,所以无菩提法,无菩提行,亦无有佛。故无有证菩提者,如经云“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彼诸众生是计著见。何以故?如来不二,菩提亦不二,不二者不能觉悟于不二。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

  故曰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因为言说菩提二俱空故。

  复次舍利弗下,是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云何名佛,云何观佛。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此之名佛者,是名法身佛。由法身而有报身,由报身而起化身。所以报身即报法身,化身即化法身,既然法身不生不灭,故报化佛究竟,亦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众生五阴身相,皆幻有假相。若论究竟,则是五阴皆空。如是空相,即是五阴实相。如此实相,即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故曰观佛亦然。像这种观佛,唯有具甚深般若智慧者,乃能知耳。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白佛言,如文殊师利说这么深的般若波罗蜜,不是初学菩萨所能了解的。文殊师利言,不但初学菩萨不能了解,就算是二乘所作已办的人,亦不能了知。

  二乘人所作已办,是证得五分法身的人。此时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得有余涅槃。如果灰身灭智,便名入无余涅槃。五分法身者,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便是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为甚么说所作已办的人亦未能了知呢?因为如是说诸法皆空的菩提相,是无有能知者。何以故?如此菩提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无有法而可知故。这种菩提之相,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何以故?因为菩提相空故。故曰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