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P6

  ..续本文上一页当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

  舍利弗问曰,佛于法界难道就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如果那样说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那么一切众生亦于法界,亦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不众生亦可称为佛了吗?

  文殊师利回答说,不也舍利弗。因为世尊即是法界,佛与法界不二,焉有以法界证法界的道理?如果以法界证法界,便是诤论。

  一切法空,于空中无有诤论,若起诤论即是有法。一切法无相,于无相中无有诤论,若起诤论即是名相。一切法不二,于不二中无有诤论,若起诤论便是二法。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故无诤论,若起诤论即落有所得。

  【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法界之相即是菩提,法界之相,缘起相也。而缘起相如幻非实,所以即是空相,而空相即是菩提,故曰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以下是文殊菩萨自作解释。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因为众生相者,缘起幻有皆是空相,故曰无众生相。如此一切法空相,即是菩提,皆无二无分别。

  既是无二无分别,所以无有知者。因为若有知者,必有能所,若有能所,即是有二有分别。今法界无二无分别,所以无有知者。

  若无知者即无言无说,因知始有言说。今无知者,岂有言说?无言说故无诤论。

  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说有说无,说知说不知,皆是言说,皆是诤论。今法界菩提俱空,故无言说无诤论。一切诸法皆是如此,所以说一切法悉空。

  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相,是因为一切诸法幻有非实,体性皆空,故不见处所决定性。

  【加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大宝积经作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逆罪有五种,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五种逆罪又名五无间业。因为犯五逆人,定堕无间地狱。

  逆罪相不可思议,何谓不可思议?空则不可思议,离名相则不可思议,无所得则不可思议。在心曰思,在口曰议,空无相不可得法,悉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曰不可思议。换句话说,逆罪相亦是空,无相,不可得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所谓逆罪不可思议,不是说造了五逆罪不受报,而是说法界毕竟空中,本无逆罪亦无地狱罪报,而是众生妄造罪业妄受果报。虽然妄造罪业妄受果报,而法界依然湛寂。譬如大海水因风起浪,虽然波浪滔天,而水性不动。但是水性不动,并非大海不起波浪。故水随波动,波原是水。众生妄造罪业妄受苦报亦复如是,有妄因必有妄果,若不受虚妄果报,须是不造妄因。若造罪因,必受苦报,虽受苦报而法界湛然。所以一念妄心起,法身随六道。轮转六道,而法身未动,何以故?法身空寂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

  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下,是约空相而论,亦即约实相而论。我们千万不可执妄为真,以为无有罪因苦报。如果执妄为真,便是颠倒妄执了。

  若以实相而论,则逆罪亦无本性,亦无生天上,亦无堕地狱,亦无入涅槃,因为一切皆空故。所以说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实际即是空相,故不来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若说有因果,或者说无因果,皆是落入有法。

  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有边有前有后,皆是有际,而实际者无际。法界即是实际,所以法界无边无前无后。

  舍利弗下明一切法住于实际,故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因为诸法住平等故。所谓平等,即是性空义,如幻义,不二义,无相义,不增不减义,无生无灭义,无分别义,无所有义。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师利言。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

  不见有少法生灭,即是无生法忍。所谓忍者,即是安住不动,不为外境所坏也。

  小乘人证得分段无生,亦得谓证无生法忍,然分段无生有生灭相。大乘菩萨入中道义,证得变易无生,变易无生者无生灭相,故文殊菩萨回答舍利弗说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

  【舍利弗言。云何复名不调比丘。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何以故。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若过心行名为凡夫。何以故。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

  不调之调字,是调伏义,调和身心伏诸烦恼是名调伏。舍利弗问何为不调比丘,文殊答言是漏尽阿罗汉。因为漏尽阿罗汉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比丘。

  漏是烦恼异名,生于三界皆名为漏。漏尽即是烦恼断尽再不生于三界。

  阿罗汉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此三因人而有差别,有阿罗汉,大阿罗汉,佛,三者的不同。阿罗汉应供是应受人天供养。大阿罗汉应受人天及界外圣人供养。阿罗汉杀贼,是破见思烦恼。大阿罗汉则破见思尘沙渐及无明。阿罗汉无生,是证分段无生。大阿罗汉既无分段生死,同时渐了变易生死。

  佛是真正大阿罗汉,福被九道众生是名应供。断尽五住烦恼是名杀贼。于二边无所著是名无生。

  诸结已尽之结,即烦恼异名。

  若过心行是名凡夫,所谓“过”,下文自作解释,谓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法界者空义,不顺法界则落于有法,落于有法则起惑造业受苦,故名为过。

  众生落于有法,其心行便有十种过。于心则有贪,嗔,痴。于行则有杀,盗,邪淫,恶口,妄言,绮语,两舌。阿罗汉诸结已尽,不复再生于三界,所以无此十种心行之过。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义。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尽真阿罗汉。何以故。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缘故名漏尽得阿罗汉。】

  这一段文中,文殊菩萨寓有褒大贬小之意,故曰我即漏尽“真”阿罗汉。声闻缘觉虽不漏于分段生死,却漏于变易生死。虽不漏于三界,却漏于偏真。文殊师利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二死已尽,涅槃四德已圆,故是漏尽真阿罗汉。

  文殊师利菩萨,原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为辅佐世尊弘化,故来此娑婆世界示现菩萨身耳。

  【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文殊师利言。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菩提谁能坐者亦无起者。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亦不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文殊答言,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甚么呢?因为菩提相空不可得,如菩提相,一切法亦空不可得,这种空不可得,假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不可得即是无相,这种无相菩提,既无能坐,亦无起者。以是因缘,所以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亦没有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吾人应知,所谓菩萨坐道场证菩提者,皆是水月道场如幻佛事,于第一义中,无如是诸事。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学无学者(大宝积经为无觉无觉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文殊菩萨言,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为甚么呢?因为一切法悉是空相,空相无有差别。故曰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我们平时分别逆相与菩提相者,皆是迷于因缘幻相,而非实相。

  无觉无觉者下,是说无能觉与所觉,无能见与所见,无能知与所知,乃至无能分别与所分别。如果有能所之分别便是二相。如果不分别二相,便名菩提。见菩提相不二,见五逆相亦是不二。甚至见一切法相,皆悉不二,所以说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

  如是论说,是约实相言,非约世流布言。若约世流布言,即是不坏一切相,即是法性空。

  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菩提相空,无能得见无能取证者。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便是增上慢人。

  增上慢人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如人未得禅定,谓得禅定,未证果位,谓证果位,此皆增上慢人。而此地所谓之增上慢人,是于无所得中,以我慢心妄见有所得也。菩提涅槃皆无所得,以其无所得故,名菩提涅槃。而二乘凡外,皆以有所得心求证菩提,是名增上慢人。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言我是如来。谓我为如来乎。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谓不是如来为如来耶(此句文字大宝积经写作“我不谓如来为如来耶”)。无有如相可名为如。亦无如来智能知于如。何以故。如来及智无二相故。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

  佛说你既称我是如来,莫非你谓“我”释迦牟尼就是诸法如义的如来吗?

  文殊师利答言,不也世尊,我所说的意思,不是如来(此如来二字,是称谓释迦牟尼)为如来耶,第二个如来,是诸法如义的如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也世尊,我称你是如来,不是说你就是诸法如义的如来,因为你是假名,是空的。如来亦是假名,是空的。空与空原来不二,我怎能说你就是如来呢?若谓你就是如来,岂非承认有你,又承认有如来了吗?”

  文殊菩萨对佛未敢直呼为“你”,用“如来”代之,以至文句难明。

  大宝积经文殊说般若会写作“不也世尊,我不谓如来为如来耶”,文…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