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字便比较明白。意思是不也世尊,我不是说你就是如来也。
古德有谓“曼陀罗仙虽预译席,然未能深谙梁语,致文句有不明之处。”可能便是指这些地方而言。
无有如相可名为如,所谓如相,便是空相。因为“如”便是不二不异,不二不异便是空。故曰无有“空相”,可名为空。如果有空相可名为空,那么这个空,便是“有”了。故曰若人执空相,空相便为有。
亦无有如来智能知于如。如来智是能知,“如”是所知,既然二者俱空,所以无有能所。
何以故?如来及智无二相故。无二相便是空相,故曰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我当何谓你释迦牟尼,即是如来呢?
世尊为能知之智,如来为所知之理,然而于无二相中,能所俱空,故我怎能说你证得如来呢?
【佛告文殊师利。汝疑如来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故无所疑。】
疑是不信,佛问文殊,难道你不信有如来吗?文殊答言,不也世尊,我不是不信,而是如所思惟观如来无有决定性。皆是随缘而现,既是随缘幻现,所以究竟即是毕竟空,即是不二,即是无相,即是不可得,即是无决定。如是无有定法,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如来。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如来。如此无有定法,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故名如来。我如此信,所以无有疑。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不谓如来出现于世耶。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出现世者。一切法界亦应出现。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
前文已说“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所以佛问,你不谓如来出现于世吗?法界一相,无生无灭,焉得谓如来出现于世?所以文殊菩萨回答说,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那么法界如来无有二相,所以一切法界,亦应出现于世。
一切法是指十法界言,即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此十法界随业因缘幻现,无有决定。若有决定,众生便永不成佛。何以故?决定中,无有因果轮转故。
十法界无有决定,故构成因果轮转,随缘而成十法界。所以无有决定,即是十法界性空。以性空无决定故,于是能随缘成事而现十种法界。一切法界既是随缘而现,故知无有定性,无决定故,所以一切法界毕竟空寂,是故法界一相无有生灭。如是一相无有生灭,假名曰佛一真法界。既是一相无有生灭,怎么会有如来出现于世?所以文殊师利言,如果有如来出现于世,一切法界亦应出现。
佛又问文殊曰,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吗?文殊回答说,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一相无有生灭,既无生灭即是涅槃相,怎会以涅槃入于涅槃呢?故曰不可思议。
大般涅槃经云“当知如来亦不毕定入于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不变故。”
云何为常住之法?常住之法无有因缘。所谓无有因缘者,是说因缘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故,说无有因缘。而此无自性,即是不生不灭不可思议,常住不变之法,所以无性之性即是涅槃。即此无性,随缘成事,而事随缘成,即无自性,无有自性即是常住之法。故曰常住之法,无有因缘。
所以无性之性,即是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可破,不可坏,无有入,无有出。以如是义故,假名如来入涅槃。而实在说来,如来是尽未来际常住不变的,这种尽未来际常住不变即是涅槃。而常住不变,即是一相不可思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河诸佛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不思议相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但众生取著。谓有出世谓佛灭度。佛语文殊师利。此是如来。阿罗汉。阿鞞跋致菩萨所解。何以故。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叹。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议法。谁当诽谤谁当赞叹。】
文殊师利问佛言世尊,你现在住世吗?佛故意答,如是如是,我现在住世。
其实佛住世者,是示现世间行如幻佛事,于第一义中,无佛住世亦无不住世。所以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为甚么呢?因为法界一相,一切诸佛亦是一相不可思议。此是言诸佛法身,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所以若谓世尊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
佛以报化二身应世,报化二身者权也。故报化二身应世者,权现也,非实也。实则法身,而法身如法界,法身如世间,不二不异,故无出现世间不出现世间。
不思议相者无生无灭,不思议相即诸法幻相,诸法幻相即第一义空,故不生不灭。因为这种道理,亦无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以不生故。上文言不住,今文言不生。
若谓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应皆出现于世。为甚么呢?因为一相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若有过去未来现在相,便是二法,便是可思议相。
但是众生迷惑,不知过去未来现在相皆是因缘幻现而非实有,于是取著过去现在未来为决定实有。因而谓佛灭度,谓佛出世。
何以说过去现在未来,皆因缘幻现而非实有呢?例如“过去”是现在未来因缘的幻现,而非有决定的过去。如果“过去”有决定法,则应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即有过去。现在亦复如是,是过去与未来的因缘而幻现的。若无过去与未来的因缘,怎会有现在?故知现在非决定实有法。未来亦复如是,若决定有未来,应是无有过去,无有现在,应单独的就有个未来。故曰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
佛语文殊师利下,世尊赞叹此法甚深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故,所以不能诽谤亦不能赞叹。唯有如来,阿罗汉,阿鞞跋致菩萨能解此不思议法。故曰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叹。
若准经意,所谓阿罗汉者,应如文殊菩萨之漏尽真阿罗汉,非是愚法小乘。
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是言菩萨念不退也。
文殊师利菩萨补充言,像这样不可思议,谁能诽谤,谁能赞叹呢?
以上说明一切诸佛不出世亦不涅槃,因为一切诸佛一相故。由于一相,所以不可思议。由于不可思议,所以无能诽谤亦无能赞叹。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议耶。佛言。亦不思议。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议。】
前文所言不思议是言佛不思议,佛接著说凡夫亦不思议。
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议。凡所有相,皆非是实,故一切诸相,悉皆空相。既是空相,何以吾人见有诸相呢?原来一切诸相皆是本识之相分,本识自己现相,而以自己的见分还取自心。大乘唯识论云“实无有外尘,似尘识所生。”既是本识自现自见,故曰一切心相皆不思议。
【文殊师利言。若如是说。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徒自疲劳。何以故。不思议法即是涅槃。等无异故。】
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果如世尊所说,如来与凡夫俱不思议,那么现在无数诸佛求于涅槃,都是空自疲劳了。为甚么呢?因为不思议相即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即是涅槃。如此说来,一切众生本自涅槃,如果再求于涅槃,岂不是徒自疲劳吗?
不过一切众生本自涅槃,是约理性说,故称理性涅槃。虽具理性,然为无明所覆,不能自见自觉,必假功德因缘除去无明,方能自见。此理性涅槃亦名第一义空,亦名菩提,亦名中道,亦名佛性。无始劫来常恒不变,无明覆故,令众生不能自见。所以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也。非是妄外另有真,妄尽本空即是真,不增不减无得失,衣底之珠妄受贫。
【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不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
文殊赞叹说,这种凡夫与佛俱不思议的道理,必须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善根便是不贪不嗔不痴,而贪嗔痴三毒便是烦恼的异名。因为被这些烦恼所覆,所以不见佛性。是故言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久习善根近善知识,才能了知这种甚深道理。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于众生中为最胜耶。文殊师利言。我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第一。但众生相亦不可得。】
如来问文殊菩萨言,汝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胜吗?文殊答言,是的,我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第一。因为众生虽具佛性但不名为佛,何以故?以不具功德法也。如来过尽德圆,福慧两足,所以于众生中为最第一。
但是众生相即是无相,若执无相为相,即非如来。如来既是过尽德圆福慧两足,定不著于众生相,所以说众生相亦不可得。
【佛言。汝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耶。文殊师利言。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而于诸法无成就者。】
这段文义与上段相同,佛已证得不思议法,但是一切法皆不思议。为甚么呢?因为一切法缘成性空亦不可得故。既是缘成性空不可得,故曰于诸法无成就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耶。文殊师利白佛言。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而是说及听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众生无差别相。】
佛问文殊师利,你认为如来说法教化众生吗?文殊师利回答,是的,不过说法和听法的人,皆不可得。为甚么呢?住法界故,法界一相无有分别,所以说及听者皆不可得。佛即法界,而法界与众生亦无差别,所以无说者亦无听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为无上福田耶。文殊师利言。如来是无尽福田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无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无有明闇生灭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种亦无增减。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植种不增不减。文殊师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议。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议。如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亦是无上最胜福田。】
福田之田,以生长为义。言种德能受福报,所以名曰福田。佛为无上福田,若人供养,能得无量福。
约有二种福田,三种福田,四种福田,…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