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和八种福田。二种福田:一、悲田,布施贫病困苦之人。二、敬田,供养三宝。三种福田:一、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二、功德福田,三宝。三、贫穷福田,贫穷困苦之人。四种福田:一、趣田,施于畜生。二、苦田,贫穷困苦。三、恩田,父母师长。四、德田,三乘贤圣。八种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阿阇黎。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
诸福田中,佛为无上福田。所谓无尽福田,因为佛不生不灭,常住不变,尽未来际为众生作良祐福田,故曰无尽福田。以佛尽未来际,为众生作无尽福田故,能令众生得无量福,所以是无上福田。无尽相者,即是一相,即是无相,即是空相,即是不思议。以如是相为众生作福田,便不著一切相,能成一切功德,故曰非福田非不福田。若人能如是无住相修福,其福德亦不可思议。
无有明闇生灭等相,是名福田。同样是说明福田者,是一相不思议相无尽相。
若能如是解福田相者,是能如是以无相智慧空相智慧一相智慧不思议智慧解福田相,则能深植善种,而亦无增无减。何故无增无减?因为不思议故,不受福德故。若人种福以思议心望报,便是大贪著,非是真修福者。若人深植善种而无取于相不受于福德,于是其福德不可称,非所称故;不可量,无有限量故;不可数,过诸数故;不可思议,灭诸筹量故;无等等,如虚空故。如是福德,焉有增减?而无增无减者,即是无尽义也。
所以文殊菩萨答佛所问曰,福田之相不可思议,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议。所谓如法修善,是无住于相而修善,虽修善而无住于相,如是便可深植善种,而无增无减福德无尽矣。
若能无住于相修善,虽植善种而不受福德,像这种人亦不可思议。亦不可思议便是与佛同为一相,与佛同为一相当然亦是入法界了。故曰如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亦是无上最胜福田。
【尔时大地以佛神力。六种震动现无常相。一万六千人皆得无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六欲诸天。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六种震动者,即动起涌震吼觉,亦曰动涌震击吼爆。此六种各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觉,遍觉,等遍觉。现无常相者,警醒六道众生。
得无生法忍。即得无所得,得无所得者即是无增无减,是故言得无生法忍。若以位判,法华论谓无生法忍是初地。有依圆教判者,谓是十住位。总之破无明证法性者,是得无生法忍。若论大小,复有不同。小乘人证得分段无生,名得无生法忍。大乘人证得变易无生,名得无生法忍。
六欲诸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是证得初果。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卷下)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是明弟子请法之仪。弟子请法,不敢轻率,故从座起立,整理衣服,互跪合掌然后启请。
佛告诉阿难,我说无上福田无差别相,所以有动地瑞相出现。过去诸佛亦于此处说无上福田无差别相利益众生,亦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是不可思议。何以故。所说法相不可思议。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说实不可思议。】
舍利弗闻法后,向佛称赞文殊师利。佛亦赞叹文殊师利说,是的,如舍利弗所言,你所说的实不思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议不可说。思议亦不可说。如是思议不思议性俱不可说。一切声相非思议亦非不可思议。】
文殊师利欲明不可得义,因为一切法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所以一切法皆不可说。若有法可得即是有相,若法有相,即非法界一相。故曰思议不思议俱不可说。
一切声相者,即是一切“名”相也。一切法本来无有,而众生妄取其相,复因相立名,以著名相故,于是生诸妄想。因为妄想分别,而起烦恼造业,于是受诸苦报。
一切声相非思议,亦非不可思议。思议者世谛,不思议者真谛。然一切法不二,故真谛即世谛,世谛即真谛。以真谛即世谛故,所以真谛不可得。世谛即真谛故,所以世谛不可得。真谛不可得,故不碍世谛。世谛不可得,故不碍真谛。所以一切法无非实相,实相即是一切法。故曰一切声相非思议,亦非不可思议。所以经云,若于一切法,起不思议想,便是有所著有所得了。
所以若知一切法唯是假名,无有实法可得,便是菩萨摩诃萨有方便行般若波罗蜜。因为一切名相,唯假施设,不可得故。
【佛言。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佛问文殊,你入不思议三昧吗?文殊答言,我即不思议……。
何谓三昧?大智度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曰三昧。三昧译为正受正定,简言之就是定的意思。
佛问你入不思议定吗?文殊答言,我即不思议,因为法界一相不可思议,焉有我和不思议定的分别呢?我的心即不思议,不见不思议以外另有心思惟不思议,亦不见另有不思议,能为心作缘,引心思惟。怎么可说我入不思议三昧呢?
我初发心欲入是定下,是文殊菩萨追述自己修习时的经验。我初学此不思议三昧时,尚是系心一缘。而现在想想,实无心相而入三昧。
以下是譬喻说,好像学习射箭一样,初学时尚须端正己身瞄准目标。但学习久了,自然熟能生巧,纵然不假功用,亦能箭发皆中。这是说明菩萨久习佛法,入于无功用道,任运而进不假作意了。八地以上菩萨入无功用道,不假心想,便可恒与定俱了。“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更有胜妙寂灭定不?文殊师利言,若有不思议定者,汝可问言,更有寂灭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议定尚不可得,云何问有寂灭定乎?”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说,还有比不思议定更胜妙的寂灭定没有?文殊师利答言,假使有不思议定,你可以问更有胜妙的寂灭定不。现在不思议定尚不可得,怎能问更有胜妙的寂灭定没有呢?舍利弗如此问法,已经落有所得心了。却不知不思议定即是不可得,若有所得便是思议法。不思议定都不可得,怎会有比不思议定更殊胜的寂灭定呢?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定不可得耶。文殊师利言。思议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议定者不可得相。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
舍利弗问文殊菩萨言,不思议定不可得吗?文殊菩萨言,思议定可得,不思议定是不可得相。因为不思议定无相,所以不可得。
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者,因为一切众生皆幻化相,幻相非实原来本空,本空故不思议,所以说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
一切心相即非心故。一切心所现相,皆是虚妄。而心者离一切虚妄相,无有诸相是名为心。换句话说,无有虚妄名之为心,虚妄幻现名之为相。故曰一切心相,即非心故。一切众生皆虚妄相幻有非实,迷人执众生相为实有,而实在非是真实。如果证入真实,则是尽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离诸相,故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平等而无有分别。何以故?因为不思议三昧相者即是空相,而众生相者如幻本空,所以二者等无分别。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于诸佛久植善根净修梵行。乃能演说甚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罗蜜中。】
佛故意赞文殊菩萨,令其更能发挥般若波罗蜜深义。佛言你于诸佛所,久植善根净修梵行,乃能演说如是甚深三昧,你现在已经安住般若波罗蜜中了。
【文殊师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罗蜜中。能作是说。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般若波罗蜜若住于无。亦是我想亦名处所。离此二处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非思议境界。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界。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
文殊师利言,如果我能作如是说,“我住般若波罗蜜中”,便是有般若波罗蜜想,和有我想了。如果住有般若波罗蜜想,和有我想,那么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了。般若波罗蜜若有处所,便是有所得,可思议,有二有相了。
般若波罗蜜不但不住于有,同时亦不住于无。如果住于无,依然是有我想,有处所想。所以还是落入有所得,可思议,有二有相。
所以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所住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云何以无所住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以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性相不可得故,一切法无所有故,一切法无生故,一切法无二故……。
离此二处者,即离我想,及离法想(般若波罗蜜),离此二处,则住无所住。住无所住,则如诸佛住,因为诸佛皆是住无所住,住无所依。此无所住处,便是寂灭不思议境界,而诸佛安处其中。
以下解释不思议。“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此段文说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
所谓不思议,即是般若波罗蜜境界。因为般若波罗蜜境界,即是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既然无相无作,所以寂灭非思议。故说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