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八種福田。二種福田:一、悲田,布施貧病困苦之人。二、敬田,供養叁寶。叁種福田:一、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二、功德福田,叁寶。叁、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四種福田:一、趣田,施于畜生。二、苦田,貧窮困苦。叁、恩田,父母師長。四、德田,叁乘賢聖。八種福田:一、佛。二、聖人。叁、和尚。四、阿阇黎。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
諸福田中,佛爲無上福田。所謂無盡福田,因爲佛不生不滅,常住不變,盡未來際爲衆生作良祐福田,故曰無盡福田。以佛盡未來際,爲衆生作無盡福田故,能令衆生得無量福,所以是無上福田。無盡相者,即是一相,即是無相,即是空相,即是不思議。以如是相爲衆生作福田,便不著一切相,能成一切功德,故曰非福田非不福田。若人能如是無住相修福,其福德亦不可思議。
無有明闇生滅等相,是名福田。同樣是說明福田者,是一相不思議相無盡相。
若能如是解福田相者,是能如是以無相智慧空相智慧一相智慧不思議智慧解福田相,則能深植善種,而亦無增無減。何故無增無減?因爲不思議故,不受福德故。若人種福以思議心望報,便是大貪著,非是真修福者。若人深植善種而無取于相不受于福德,于是其福德不可稱,非所稱故;不可量,無有限量故;不可數,過諸數故;不可思議,滅諸籌量故;無等等,如虛空故。如是福德,焉有增減?而無增無減者,即是無盡義也。
所以文殊菩薩答佛所問曰,福田之相不可思議,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議。所謂如法修善,是無住于相而修善,雖修善而無住于相,如是便可深植善種,而無增無減福德無盡矣。
若能無住于相修善,雖植善種而不受福德,像這種人亦不可思議。亦不可思議便是與佛同爲一相,與佛同爲一相當然亦是入法界了。故曰如是植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爾時大地以佛神力。六種震動現無常相。一萬六千人皆得無生法忍。七百比丘。叁千優婆塞。四萬優婆夷。六十億那由他六欲諸天。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六種震動者,即動起湧震吼覺,亦曰動湧震擊吼爆。此六種各有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湧,遍湧,等遍湧。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覺,遍覺,等遍覺。現無常相者,警醒六道衆生。
得無生法忍。即得無所得,得無所得者即是無增無減,是故言得無生法忍。若以位判,法華論謂無生法忍是初地。有依圓教判者,謂是十住位。總之破無明證法性者,是得無生法忍。若論大小,複有不同。小乘人證得分段無生,名得無生法忍。大乘人證得變易無生,名得無生法忍。
六欲諸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是證得初果。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卷下)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大地六種震動。佛告阿難。我說福田無差別相。故現斯瑞。往昔諸佛亦于此處。作如是說福田之相。利益衆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是明弟子請法之儀。弟子請法,不敢輕率,故從座起立,整理衣服,互跪合掌然後啓請。
佛告訴阿難,我說無上福田無差別相,所以有動地瑞相出現。過去諸佛亦于此處說無上福田無差別相利益衆生,亦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
舍利弗聞法後,向佛稱贊文殊師利。佛亦贊歎文殊師利說,是的,如舍利弗所言,你所說的實不思議。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文殊師利欲明不可得義,因爲一切法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所以一切法皆不可說。若有法可得即是有相,若法有相,即非法界一相。故曰思議不思議俱不可說。
一切聲相者,即是一切“名”相也。一切法本來無有,而衆生妄取其相,複因相立名,以著名相故,于是生諸妄想。因爲妄想分別,而起煩惱造業,于是受諸苦報。
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思議者世谛,不思議者真谛。然一切法不二,故真谛即世谛,世谛即真谛。以真谛即世谛故,所以真谛不可得。世谛即真谛故,所以世谛不可得。真谛不可得,故不礙世谛。世谛不可得,故不礙真谛。所以一切法無非實相,實相即是一切法。故曰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所以經雲,若于一切法,起不思議想,便是有所著有所得了。
所以若知一切法唯是假名,無有實法可得,便是菩薩摩诃薩有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因爲一切名相,唯假施設,不可得故。
【佛言。汝入不思議叁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雲何而言入不思議叁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叁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叁昧系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佛問文殊,你入不思議叁昧嗎?文殊答言,我即不思議……。
何謂叁昧?大智度論雲,善心一處住不動曰叁昧。叁昧譯爲正受正定,簡言之就是定的意思。
佛問你入不思議定嗎?文殊答言,我即不思議,因爲法界一相不可思議,焉有我和不思議定的分別呢?我的心即不思議,不見不思議以外另有心思惟不思議,亦不見另有不思議,能爲心作緣,引心思惟。怎麼可說我入不思議叁昧呢?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下,是文殊菩薩追述自己修習時的經驗。我初學此不思議叁昧時,尚是系心一緣。而現在想想,實無心相而入叁昧。
以下是譬喻說,好像學習射箭一樣,初學時尚須端正己身瞄准目標。但學習久了,自然熟能生巧,縱然不假功用,亦能箭發皆中。這是說明菩薩久習佛法,入于無功用道,任運而進不假作意了。八地以上菩薩入無功用道,不假心想,便可恒與定俱了。“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雲何問有寂滅定乎?”
舍利弗問文殊師利說,還有比不思議定更勝妙的寂滅定沒有?文殊師利答言,假使有不思議定,你可以問更有勝妙的寂滅定不。現在不思議定尚不可得,怎能問更有勝妙的寂滅定沒有呢?舍利弗如此問法,已經落有所得心了。卻不知不思議定即是不可得,若有所得便是思議法。不思議定都不可得,怎會有比不思議定更殊勝的寂滅定呢?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衆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衆生相及不思議叁昧相。等無分別。】
舍利弗問文殊菩薩言,不思議定不可得嗎?文殊菩薩言,思議定可得,不思議定是不可得相。因爲不思議定無相,所以不可得。
一切衆生實成就不思議定者,因爲一切衆生皆幻化相,幻相非實原來本空,本空故不思議,所以說一切衆生實成就不思議定。
一切心相即非心故。一切心所現相,皆是虛妄。而心者離一切虛妄相,無有諸相是名爲心。換句話說,無有虛妄名之爲心,虛妄幻現名之爲相。故曰一切心相,即非心故。一切衆生皆虛妄相幻有非實,迷人執衆生相爲實有,而實在非是真實。如果證入真實,則是盡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既離諸相,故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衆生相及不思議叁昧相,平等而無有分別。何以故?因爲不思議叁昧相者即是空相,而衆生相者如幻本空,所以二者等無分別。
【佛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于諸佛久植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甚深叁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佛故意贊文殊菩薩,令其更能發揮般若波羅蜜深義。佛言你于諸佛所,久植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如是甚深叁昧,你現在已經安住般若波羅蜜中了。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于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果我能作如是說,“我住般若波羅蜜中”,便是有般若波羅蜜想,和有我想了。如果住有般若波羅蜜想,和有我想,那麼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了。般若波羅蜜若有處所,便是有所得,可思議,有二有相了。
般若波羅蜜不但不住于有,同時亦不住于無。如果住于無,依然是有我想,有處所想。所以還是落入有所得,可思議,有二有相。
所以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應以無所住爲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雲何以無所住爲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以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性相不可得故,一切法無所有故,一切法無生故,一切法無二故……。
離此二處者,即離我想,及離法想(般若波羅蜜),離此二處,則住無所住。住無所住,則如諸佛住,因爲諸佛皆是住無所住,住無所依。此無所住處,便是寂滅不思議境界,而諸佛安處其中。
以下解釋不思議。“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此段文說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
所謂不思議,即是般若波羅蜜境界。因爲般若波羅蜜境界,即是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既然無相無作,所以寂滅非思議。故說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