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不思議。
第二段文說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
不思議即是法界,因爲法界無界,無界故無相。而無相即是不思議。如此說來,法界即是不思議。
下面一段文說明般若波羅蜜與法界無二無別。“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
既然法界無相不思議,而無相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界。所以般若波羅蜜與法界無二無別。
以下總結,說明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無生無滅即是法界也。既然般若波羅蜜界不可思議,而不可思議即是無生無滅,與法界無二無別,所以般若波羅蜜法界皆不可思議。
所以文殊師利說,我不住于有我有法,亦不住于無我無法,怎能說我安住于般若波羅蜜中呢?須知若人不住一切法,亦不住此“不住”,假名安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
如來界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界即是修行者,亦即是修般若行者。修般若波羅蜜可以成佛,可以證無上菩提。故金剛經雲,此法可出生叁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不二相者,即一真法界也。即是一相,一相不求于一相,故修般若波羅蜜者,不求菩提。
菩提相離,即是無相,而無相即是般若波羅蜜。故曰菩提相離,即般若波羅蜜。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雲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爲無爲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雲何當知。有爲無爲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叁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
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雲何四相?因爲法界無相不可思議,無相不可思議即是般若波羅蜜。故經雲不見一切相,即見般若波羅蜜。今以般若智慧觀一切法,則知一切法無相。則知一切法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我相即是無自相,無人相即是無他相,無衆生相即是無共相。一切法既無自相他相共相,是一切相空,一切相空,焉有可著?故曰知我相而不可著。
無知無著,是無所知無所著也。所既不有,故能亦不立。無能無所,亦無無能無所。此法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共相。無知無著,是佛所知。故曰佛爲無所著等正覺。佛以無知能知一切知,以無著能知一切著。故曰不可思議,無知無著是佛所知。
譬如淨鏡能現諸像,諸像曆曆而鏡無所著。諸像若泯,鏡淨依然。鏡淨依然,故能複現諸像。故般若智慧能燭照一切法而無知無著。正因其無知無著,故能燭照一切法。
知體無性無所有相,雲何能轉法界?知體無性者,如鏡淨空寂,無有自性,隨緣顯現相有萬差。雖然相有萬差,而鏡體空寂,原本無所有相。衆生迷惑執著亦複如是,妄于畢竟空中見一切相。雖然萬相雜陳,而體終無性空寂。
佛以大圓鏡智知行惡衆生,妄于畢竟空中見有叁塗法界。行善衆生妄于畢竟空中,見有人天法界。證空衆生妄于畢竟空中,見有聲聞緣覺法界。乃至大道心衆生妄于畢竟空中,見有菩薩法界。于是于畢竟空中隨法界而流轉,不知一切法界原是畢竟空。于畢竟空中妄起擾動。此事不可思議,唯佛能知。
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本性無體無著者,畢竟空也,若人知一切法悉畢竟空,即名菩提。即此菩提,名無所著等正覺。故本性無體無著,即名無物。即名無物者,是一切法皆歸畢竟空也。
若無有物若皆歸畢竟空,即是無處所無依無住。若無依無住,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爲無爲功德。
凡有所修皆是有爲功德,凡有所證,即是無爲功德。所以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乃至六度萬行皆是有爲法。無上菩提究竟涅槃即是無爲法。
本來有爲法有生有滅,無爲法無生無滅。今謂無生無滅即有爲無爲功德者,此之“無生無滅”是畢竟空義。本來無爲便是畢竟空,因爲凡夫多是對有爲始立無爲,若無有爲,亦不立無爲,如是方是畢竟空義。平時我們所說的無爲,是對有爲而立的,所以說無生無滅的畢竟空,即有爲無爲的功德。自度曰功,度人爲德。易言之即是無生無滅畢竟空,才能自度度人。
這仍是說一切衆生,都是于畢竟空中妄見有差別。其實這一切差別相,皆是畢竟空。只爲衆生機有高下,以致于畢竟空中見有差別。所以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若如是知下,是說若以畢竟空知一切法,以無上菩提知一切法,無知無著,便無心想,以心想空故,無知無著故。如無心想,怎麼會知有爲無爲功德呢?換句話說,知有爲無爲功德者,即衆生心想分別也。不著有爲無爲相,即無依無住無生無滅,乃至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了。
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是說所謂“無知”者,是言不思議智也。佛之知即不思議知也。
以上從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不思議即法界,不思議即無生無滅,不思議即無二無相,不思議即無知無著,一直說到不思議即佛所知。
亦無取無不取以下,明既然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二,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思議,所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一切法無取無不取,不見叁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
如是不思議智,猶如虛空一般,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無壞無等等,亦無相無貌。
小品般若經說,如虛空故名無等等。無等等即是畢竟空義,無性義,無相義,無二義,不可得義,不思議義,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義,一法界義,乃至甚深般若波羅蜜義。
【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铤先加錘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複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
所謂不退智便是無生智,無生無滅故名不退。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因爲在因曰無生,在緣曰無作,故曰無作智名不退智。
金铤者,銅鐵等粗具型態尚待精治者曰铤。所以土器的粗型名坯,木器的粗型名樸,銅鐵器的粗型名铤。金铤者,尚待精治錘打也。故曰先加錘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亦是如此,必須先曆諸境緣,經過一番考驗,然後才能知其退不退。所以說要行境界,若能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方能算是不退智。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無動行。不斷貪欲嗔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爲正信。】
佛問文殊,如諸如來自說己所證到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誰能夠相信呢?佛所證的菩提智,亦名一切智智。如大般若經中佛言,“我雖證得一切智智,然無所住。”
一切智智略有叁種,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者,謂共聲聞及獨覺智。道相智者,謂共菩薩摩诃薩智。一切相智者,謂一切如來應等正覺不共妙智。
如來以無所住無所得爲方便,得證如是妙智。所以文殊師利答,無住無得者,能正信如是妙法。
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也。是寂滅行是無動行者,本來無動行者,是禅定行,寂滅行者是解脫行。不過此處應作無所得解爲宜。無所得故寂滅,無所得故無動。不斷貪嗔癡,以貪嗔癡不可得也。亦非不斷,是不可得亦不可得也。若人得于不可得,便是住著了。何以故?無盡無滅。無盡無滅即是無所有不可得。
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同樣是不可得的道理。若人能作如是解者,乃能于佛自說己智,能起正信。
【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佛贊文殊菩薩說,如你這種說法,的確是深解其中的義趣了。
【爾時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于當來世。若說如是甚深正法。誰能信解如聞受行。】
佛的弟子大迦葉問佛說,若于未來世,說這樣深的正法,有誰能信解如聞受持修行呢?
信發而解生,華嚴雲信是道源功德母。勿論世出世法,皆是以信爲始爲終。一切事無信則無始,壞信則無終。
聞教生歡喜心曰信,信則無有猶豫。入理破迷曰解,解則道理明白。
其實絕不是信中無解,解中無信。當我們對一件事物,雖起歡喜心而理解猶淺時,稱之爲信。信心既生,逐漸深入而不疑時,此信轉名爲解。
聖者大迦葉甚恐末法時期,無人能接受這種深法,所以請問于佛。
【佛告迦葉。今此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此經者。如是人等于未來世若聞是法。必能信解于甚深般若波羅蜜。乃能讀誦信解受持。亦爲他人分別演說。】
佛告迦葉說,今此法會之中,無論出家衆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衆優婆塞優婆夷,凡是聽聞文殊師利說這經法的,于未來世若聞是法,必能信解。
甚至于甚深般若波羅蜜,都能讀誦信解受持,亦能爲他人分別演說。信解已如上釋,默看經文曰讀,讀文既久能夠憶記口唱曰誦,信力成就曰受,憶念修行不失曰持。
若能轉而化他,便是爲人分別演說了。于法開敷其義曰分別演說。讀誦信解受持,是言自度之德,爲人分別演說是言化他之德。若人于今會上,得聞如是經法,于未來世不但能信解,且能自度度人。
【譬如長者失摩尼寶憂愁苦惱。後若還得。心甚歡喜。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亦複如是。…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