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可得故。既无一法可得,故不见有法可取可舍。
因为这种道理,所以亦不乐涅槃不厌生死。为甚么呢?因为不见有生死,何况厌离?不见有涅槃,何况乐著!乃至亦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
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因为法界者一界,一界者无界。既然无界,何有增减?故曰不见法界有增减。
世人多是执著增减见,常听人说,现在作战死这么多人,鬼界一定多得住不下了。其实一切法只是假名幻有,其性本空,本无生灭垢净增减,所以经云一切法空本不生。若人执有增减,便是于无生中妄落生死了。
【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悕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此是总括以下所说,自不见诸法有生有灭,直至住实际故,皆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何故说是“名”修般若波罗蜜多呢?原来所谓般若波罗蜜亦是假名,实无有法名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之“修”,亦是假名。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遣一切法,亦遣此修,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以一切法空,故无有生灭增减。大般若经云,“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法界菩提,俱离性相,由斯故,说一切法空。”既然一切法空,空中焉有生灭增减?
心无悕取,心有悕取便是有所得心。既然无有一法可得,故心无悕取。
不住一切相,即住般若波罗蜜,故不见法相有可求者。这样便是修般若波罗蜜。所以修般若波罗蜜须是看破放下,看破一切法如实空不可得,放下一切法不生悕取贪求,当下便是般若波罗蜜了。
不见好丑,因为一切法皆离相故。诸法因缘生,故我们所见者是因缘相,而非法相,因为因缘和合而法未生故。而此因缘复是因缘相,故知一切因缘当下即是空相。既是空相,焉有好丑可辨?
不生高下,因为等法性故。一切法不生不灭,故其性平等。一切法不二不异,故其性平等。一切法自性寂灭,故其性平等。一切法空,故其性平等。既然其性平等,焉有高下?见有高下者,是众生之见,岂是法性也。
不作取舍,因为住实际故。实际者,亦名真际、本际、无际、真如、法界、毕竟空等等。故实际者离我人,绝能所,是故无有取舍。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来正觉自证空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真法乎。佛复谓文殊师利言。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不。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何以故。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长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
佛对文殊师利说,如此说来,是诸佛法岂非很殊胜吗?佛如此说,是欲使文殊菩萨更说般若深义。
文殊答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胜如之如字,是语助词。即是说我不见诸法有殊胜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一切法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所以如来应等正觉,非依他语,而是自觉。相反地如有微尘许法从心外来,便是魔说。
所以如来证无上菩提不从外来,而一切众生所得净智,亦不从外来。甚至一切染法亦不从外来。为甚么呢?因为心外无法故,一切法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故。众生迷惑,自心还取自心所现之相。相由心现已是虚妄,而自心还取,是妄上加妄。且由此复生烦恼,岂非颠倒?
所以觉迷唯心,不关他物。若人向心外求觉,心外除迷,皆如愚人捕风捉影。故众生迷是自迷,诸佛觉是自觉。所以学佛人求无上佛法,如果不细究自心,只知向文字上求,境缘上求,实犹痴人捉影,只益自迷,无助正觉。
今此般若如实空义,即我真心。我此真心具有二用,曰不变,曰随缘。我心不变,历长劫而寂然,故曰竖穷三际。我心随缘,周法界而历然,故曰横遍十方。今我顺此心不变之性而称念弥陀名号,是上体无量寿也。今我顺此心随缘之性而称念弥陀名号,是上体无量光也。既曰光寿无量,体即横遍竖穷,十方诸佛,无非无量光无量寿。故我此真心即法界圆因,无量光寿即法界满果。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故一切法空义,唯佛自觉圣智究竟。所以文殊菩萨言,我于一切法,不见一切相,这种法空义,佛自觉圣智可以证知。
修行人切忌心外求法,只作文字功夫,逐文索句。应至诚痛切低下头来向自己心性上下功夫。须知凡夫堕入六道轮回,二乘取证有余涅槃,皆由不识自心之过也。
佛立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来正觉,自证空法。
于是文殊师利问曰,既然一切法空,那么空法中当有胜如可得吗?佛既已印可,故赞叹文殊师利说,善哉,如汝所说,是真法啊!
接著佛又问文殊菩萨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不?阿耨多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译作无,“耨多罗”译作上,“三”译作正,“藐”译等,“菩提”译作觉。
所谓无上,千万莫作“最高”会,若作最高会便是有所得。须知无上便是不可得义,便是第一义空义。既是不可得第一义空,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名无相。是以佛问文殊曰,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否亦是“名字”佛法呢?文殊师利答言,如佛所印可一切法空,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是假名的佛法。
因为甚么呢?因为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于然灯佛以前,曾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并皆承事供养无空过者,但是未蒙佛授记得证无上菩提。何故未蒙佛授记?因为彼时是以有所得心供养故。佛供养然灯佛,即蒙佛授记,当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因为佛以无所得心供养故。因为不得于法,即得无上菩提,故蒙然灯佛授记。
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如果照这样以不可得心修般若波罗蜜,便不能名为法器。如果名之为法器,便是有所得心。
既然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亦没有化凡夫法,亦没有无上佛法,亦没有增长法。既然没有这一切法,当然亦没有所谓法器了。所以实无有法名为阿罗汉,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实无有法名为佛。
大家千万莫闻一切法不可得即作断灭会。应知一切法不可得者,是毕竟净义。如此便是心净即法净,法净即心净矣。
复次世尊下,是文殊说明以不可得为方便修般若波罗蜜时,便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了。所以大般若经说,若以不可得为方便修般若波罗蜜时,即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若众生起分别思惟,只是分别思惟假名相而已。
【佛告文殊师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见佛法。亦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为无上佛法。】
佛每每教诸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何得于佛法不思惟,如果不思惟便是愚痴法。不过须是善思惟,莫作不善思惟。云何谓善思惟?云何谓不善思惟?善思惟者,以无所得为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故,所以思惟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如是名为善思惟。如果以有所得心,于诸法起分别想,便是不善思惟了。为甚么呢?因为以有所得心起分别想,则有贪有恚有痴。以有贪恚痴故,便造十种恶业。以恶业因缘,便堕三涂受苦。所以以有所得心,于法起分别想便是不善思惟。
佛问文殊菩萨,汝于佛法不思惟耶?文殊师利马上答不也世尊。如果于佛法不思惟,岂非落入愚痴法吗?不过文殊师利说,我思惟却是不见佛法,亦不分别这是凡夫法,这是声闻法,这是辟支佛法。这样不得一切法,于法不起分别想,是为无上佛法。因为无上佛法,即是不可得义。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何以故。不见有法是尽灭相。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大宝积经于此处有不见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等十六字)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是修般若波罗蜜。】
前言不见于法不分别于法,今言不见诸法有决定相。因为一切法不二故,所以不见于法不分别于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因为一切相如幻故,所以不见于法不分别于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因为一切相如幻故,所以不见于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若一切法究竟,即无一切法分别相。因为一切法究竟,即尽诸幻。而一切诸相皆是如幻,故法若究竟,便无分别相。一切法相随缘幻有,皆无决定相可得。凡夫法若究竟,则无凡夫相。故大般若经云,若色法究竟,则无色相,若受想行识法究竟,则无受想行识相。佛法亦复如是,因为佛法究竟即是无相法。修此无相法,即是修般若波罗蜜。
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三界皆依凡夫妄心所现,故曰三界如空华。既如空华相,故智者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
不见寂灭界,寂灭界即是涅槃界。涅槃界是对三界而立,今三界如幻,故涅槃界亦非有。何以故?因为法不二故,一法界故,毕竟空故,不可得故。所以说不见有法是尽灭相。
小乘人于三界外别求涅槃相,大乘人知三界如空华不可得即是涅槃界。故曰生死即涅槃,因为生死性空,性空即是涅槃。
不见作恩报恩者,作恩与报恩者皆是我人相。菩萨修般若波罗蜜,离我人众…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