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九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界定就開始模糊了。這個地方是把這個阿賴耶識的雜染跟清淨的轉依作個總結。我們看第五段:

  

  丁五、阿賴耶識的差別(分二:戊一問;戊二答) 戊一、問

  

  這當中分成二科:「一、問;二、答」。先看「問」:

  

  複次,此阿賴耶識差別雲何?

  

  這一科是用問答的方式來表達,先一個總問。講到「阿賴耶識」,它身爲一個有情衆生的依止處,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前面的「阿賴耶識決擇」,論主很清楚的表明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把這個有情衆生的雜染相跟清淨相,從阿賴耶識的基礎當中,作了很詳細的發揮;但是這樣的發揮,對于雜染跟清淨的差別相,並沒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前面的「決擇阿賴耶識」,只是說明染淨的法是依止阿賴耶識;這個地方把宇宙人生生命的差別相,從阿賴耶識的角度,詳細的發揮出來。「阿賴耶識」的「差別」相貌,就是說明生命的差別相,就是這個意思。

  

  戊二、答(分二:己一略標種別;己二廣釋四種) 己一、略標種別(分二:庚一熏習;庚二品類) 庚一、熏習

  

  阿賴耶識的相貌到底是怎麼樣呢?這以下回「答」,回「答」當中分二科:「一、略標種別;二、廣釋四種」。「略標種別」當中分成二段:「一、熏習;二、品類」。先看「熏習」,從熏習的角度來說明生命的差別。

  

  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 此中叁種者,謂叁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叁、有支熏習差別。

  

  有情衆生生命的差別有二類:第一個是「叁種」的差別,第二個是「四種」的差別。「叁種」的差別是約著受

  

  熏來說的,阿賴耶識它內心功能的生起,都必須有受熏的因緣才能夠建立,所以這叁種是約著阿賴耶識的因相,它的因地因爲受了不同的熏習,所以有叁種的差別。這個「四種」是約著果相,就是依著前面叁種因相相互的作用,産生四種果報的不同。所以叁種約因相,四種約果相,來說明它的差別。先看「叁種」:「此中叁種者,謂叁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我們講到有情衆生的差別,第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名言熏習」。這個「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言說。也就是說,我們內心依止不同的名字、言說,會産生不同的思想,這個思想的産生,是根據個人的名字言說所産生的差別。這個思想,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人生觀跟價值觀。比如說:假設一個人他內心當中,不斷的依止一個名言:「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他內心當中,不斷在這樣的文字上活動,他的內心就會産生變化,就變得比較自私,因爲這個名言會引導我們內心趨向自私的一個相貌。假設你不斷的去思惟:哦,我們應該向蠟燭學習,「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自己是比較不重要的,我們甯可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你內心當中不斷的依止這樣的名言來活動,你就容易生起利他的心情。你這個利他的心是怎麼産生的?就是「名言熏習」,因爲你不斷的從這樣的名言當中去思惟,它就會創造一個利他的心出來。

  

  我們淨土宗也是這樣,你要不斷的思惟:「我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來刺激我們,沒關系!爲什麼沒關系呢?因爲我在這個地方是暫時的客人,你不要當真的。那你的家在哪裏呢?「不久蓮池會上人」。所以一個修淨土的人,他的個性能夠在逆境當中産生強大的忍辱力,主要就是靠這樣的名字熏習,來産生對彌陀的歸依。

  

  所以每一個有情衆生有不同的思想産生,就是由很多名言的熏習差別所建立的,這個就是解釋爲什麼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思想,因爲名言熏習所構成的。

  

  第二個「我見熏習差別」。這個名言是整個行爲的一個推動者,但是名言要真實的發動,它的背後還必須有一個自我,就是我才是能受用,名言這個思想還是所受用的。這個「我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體,由于過去的業力,而創造了一個個人差別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種生命當中,我們有情衆生的習慣,在內心當中,捏造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跟別人有所區隔、有所不同的。所以這個我相的建立,就同時建立了人相的對立,有我就有你。這種自我意識的建立,它的産生就是「我見熏習」。「我見熏習」的種類有二種的差別:一個是俱生我見,一個是分別我見。俱生我見就是說:當你出生的開始,你內心的深處就有一個自我意識出現。換句話說,你一出生的時候,你還沒有接受任何的教育,你還沒有打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內心當中就知道有一個我,而且會保護這個我,我癡、我愛、我慢、我見,你會處處的愛護這個我、保護自我,你餓的時候,你就知道要釋放哭泣,來保護你自己。這種不須要經過學習的,叫做俱生的我見,這個是比較微細,主要是發生在第七意識。第二個是比較粗顯的分別我見,它必須要經過後天的學習,還有種種的虛妄分別才能産生的,多分來說是屬于第六意識的分別。總之,我們內心的自我意識,隨著個人的熏習,自我意識的強弱,有很多的熏習差別。有些人我見比較重,你講話一定要贊美他,稍微講到他的過失,他就起煩惱;有些人我見比較淡薄,他跟人之間的對立比較淡薄:這個都是我見熏習所構成的差別。

  

  「叁、有支熏習差別」,「有支」其實就是一個業力,就是善、惡、無記種種的業力。

  

  這叁種差別我們說一下。這叁種差別都是在講一個人內心的功能差別。這叁種差別,我們很容易看到的就是「有支熏習」,看到這個人有什麼行爲,他經常做善事、或者經常做惡事。那他爲什麼做這種善事、惡事呢?因爲他內心當中有這種「有支」的「熏習」,産生這種善惡的功能。當我們再進一步的了解,他爲什麼會有這種善惡的功能呢?這跟他的思想有關系。因爲他相信造善能夠招感安樂的果報,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是有這個思想在資持。所以這叁種熏習,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最重要就是「名言熏習」。「名言熏習」,向內它能夠主導這個我見,向外它能夠控製這個業力,它等于是介于自我跟行爲的中間。就是說,它能夠主導自我,它也能夠控製外在的行爲,就這個思想。爲什麼會有思想?就是你以前所接觸的不同,你以前所讀的書、所接觸的人,他告訴你什麼話,這些話在你心中不斷的思惟熏習以後,就會創造出你個人的思想形態──你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種人生觀、價值觀,就會影響你今生的行爲。這個就說明了衆生生命的差別。一切法是清淨本然,怎麼有這麼多的差別呢?就是因爲名言的熏習、我見的熏習、跟業力的熏習,就有這麼多差別。這叁種的差別,都是在因地一種潛伏的功能,一種因相的種子所構成的。

  

  庚二、品類

  

  這個「品類」主要是從前面因相的交互作用,所産生的一個果相。

  

  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別;叁、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

  

  這個地方把「四種差別」名稱標出來;這以下,「己二」加以解釋:

  

  己二、廣釋四種(分四:庚一引發差別;庚二異熟差別; 庚叁緣相差別;庚四相貌差別) 庚一、引發差別(分二:辛一正釋;辛二反成) 辛一、正釋

  

  「廣釋四種」:「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別;叁、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先看第一個「引發差別」,這當中分二科:「一、正釋;二、反成」。先看它的解釋。

  

  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

  

  什麼叫「引發差別」?就是一個「新起」的「熏習」。這個「新起」就是從無而有,叫做「新起」,它本來沒有,因爲這樣的因緣,結果出現了,叫做「新起」。這個

  

  地方的「新起」,主要是約著種子的生起而安立的,就是前面的名言熏習跟有支熏習,名言熏習叫名言種子,有支熏習就是業種子,我們因爲思想跟行爲的交互作用,就産生很多很多的善惡種子,這個叫做「新起」,約著種子的生起。第二個,約著種子的成熟。在阿賴耶識當中有這麼多族群的種子,臨終到底哪一個種子能夠得果報呢?這個當中有些種子必須得到滋潤,所以第二個約著種子的成熟。就是說在我們內心當中,凡是有關種子的生起,乃至于種子的成熟,這個都叫做「引發差別」。這是一個簡單的解釋,這以下「反成」:

  

  辛二、反成

  

  此若無者,行爲緣識,取爲緣有,應不得成。

  

  什麼叫「引發差別」呢?這以下詳細的說明。就是在十二因緣當中,這個「行緣識」是第一個,第二個「取緣有」,這二種因緣都叫做「引發差別」,我們加以解釋。

  

  約平時來說,叫「行緣識」。這個「行」就是身口意的造作活動,身口意的活動一定有思想的推動,由這個思想來推動你的行爲,所以基本上這個「行」,從大乘佛法來說,這個業力的判定,這個名言的思想它還是比較重要的!比如說:你掃大殿,整理大殿能夠成就清淨莊嚴的果報;但是你這個行爲並不表示就一定會有這個果報,這不一定。比如說你是發心的,你真實的要護持叁寶,這樣的果報就比較強烈;假設你是被僧團用錢聘請的,你是爲了錢的因素才來整理大殿,這個思想不同,雖然同樣的行爲,但是在招感果報的時候就有所不同。所以這個「行」支,在大乘佛法判定「行」這個業力的時候,它的考慮因素:第一個你是用什麼思想?你這個造業的動機是什麼?第二個你的行爲是什麼?這個名言種子跟業種子的和合構成一個行,這當中思想是主導者,當思想推動行爲以後,就産生一個「識」。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會出現很多很多的種子,有叁塗的種子、人天的種子、二乘的種子跟菩薩種子,各式各樣的種子産生,所以它才會産生後面的名色、觸、受、愛等等。約著我們平常不斷的創造種子來說,這個「行」産生阿賴耶識的善惡種子,這個叫做「引發差別」。

  

  第二個,約臨命終來說。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我們這一期的生命即將結束,要去創造新的生命,這當中必須在阿賴耶識無量無邊的種子當中,選擇一類的種子,使令它生起現行,叫做「有」。這個「有」就是一個成熟的種子,雖然它還是種子,但是它是一個有強大力量,足以得果報的種子,叫做「有」。它爲什麼能夠變成「有」呢?就是有這個「取」,就是我們心中的愛取。所以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臨命終人,他內心當中所憶念的因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不斷的憶念某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會産生一個引發,會引發他某一個種子使令它成熟。你臨命終的時候,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或者你臨命終的時候,不斷的憶念這個娑婆世界的因緣:這些都會産生引發的作用,就是「取緣有」。它可以把這個本來沒有力量的種子,滋潤成一個有力量的種子,叫做「有」。總而言之,我們阿賴耶識這個潛伏的功能,不管是種子的建立,乃

  

  至于種子的成熟,都叫做「引發差別」。我們再看下一段:

  

  庚二、異熟差別(分二:辛一正釋;辛二反成) 辛一、正釋

  

  前面的「引發差別」是約種子;這個地方是約果報的出現,「異熟」就是果報,這當中分二科:「一、正釋;二、反成」。先看「正釋」: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

  

  「異熟差別」這個「異熟」,簡單的說就是果報。叁界果報的差別,是「謂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異熟差別」的過程,就是說在十二因緣當中,從行到有,這整個過程,從行支一直到有支,這個「有」就是一個成熟的種子;到「有」以後,下一個就轉成「生」,受生,當受生出現以後,這個時候「于諸趣中」就産生了整個果報的差別。就是從你以前平常的造業,不斷的累積這個業力,到臨終的時候,又引起這類的思想來刺激這個業力,最後從這個業力引成果報的受生,當果報出現的時候,這個叫做「異熟差別」。

  

  辛二、反成

  

  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假設沒有這個果報的差別,就沒有引生諸法的「種子」,那後來果報生起的差別,就不能建立了。一般來說,我們會很在乎我們的果報,我們每一個人都相信一定會有來生,我們今生死掉以後,會有一個新的生命出現。我們也會在靜坐當中、或者平常當中,去想象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佛法的意思,它本身比較不重視果報,它比較重視因地;相對來說,這個異熟差別是比較不重要的。因爲我們從十二因緣的觀察,從佛法的教授這些傳承、曆代先聖先賢的這些開示當中,我們找不到有一個方法能夠阻止這個「有緣生」。就是當你的種子成熟了以後,你要阻止它受生,在佛法當中找不到這樣的方法,不可能!當這個業種子在臨終受到愛取的滋潤以後,這個生,有緣生,已經是不可避免了,所以佛法的重點是在因地的轉變。就是說你不想到叁惡道去,你必須要在你生命當中,阻止産生這個叁惡道的功能。平常的時候,就是業力跟思想,就是引發差別的第一個行,行緣識。這個行緣識當中,你的思想又更重要了。

  

  諸位,我們在判罪的時候,如果你今天造這個業力是無心的,這個叫過失,不能講罪業。比如說我今天不小心踩到一只螞蟻、踩到蟲,當然這是一個過失;但是這樣的過失不能判定爲罪業,因爲罪業會影響總報,它這個只影響別報。如果你這個事情是有它的行爲,又有邪惡的思想,那就判定爲罪業了,就有影響總報的力量。所以我們在判定平常的時候,這個行,你的名言種子、業種子都要考慮,當然最重要就是臨終。當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要面對你阿賴耶識當中無量無邊的善惡種子,這個「臘月叁十算 總帳」的時候,你心中憶念的所緣境又非常重要,你要強迫你自己不斷的憶念彌陀的功德。那你每一次的憶念,都會去滋潤你阿賴耶識當中曾經念佛的種子,使令它趕快成熟,這個就是「取緣有」。等到「有」的時候,局勢就決定下來了,不能再改變了。這個叫做「異熟差別」。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九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