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界定就开始模糊了。这个地方是把这个阿赖耶识的杂染跟清净的转依作个总结。我们看第五段:
丁五、阿赖耶识的差别(分二:戊一问;戊二答) 戊一、问
这当中分成二科:「一、问;二、答」。先看「问」: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
这一科是用问答的方式来表达,先一个总问。讲到「阿赖耶识」,它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的依止处,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前面的「阿赖耶识决择」,论主很清楚的表明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把这个有情众生的杂染相跟清净相,从阿赖耶识的基础当中,作了很详细的发挥;但是这样的发挥,对于杂染跟清净的差别相,并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前面的「决择阿赖耶识」,只是说明染净的法是依止阿赖耶识;这个地方把宇宙人生生命的差别相,从阿赖耶识的角度,详细的发挥出来。「阿赖耶识」的「差别」相貌,就是说明生命的差别相,就是这个意思。
戊二、答(分二:己一略标种别;己二广释四种) 己一、略标种别(分二:庚一熏习;庚二品类) 庚一、熏习
阿赖耶识的相貌到底是怎么样呢?这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分二科:「一、略标种别;二、广释四种」。「略标种别」当中分成二段:「一、熏习;二、品类」。先看「熏习」,从熏习的角度来说明生命的差别。
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 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有情众生生命的差别有二类:第一个是「三种」的差别,第二个是「四种」的差别。「三种」的差别是约着受
熏来说的,阿赖耶识它内心功能的生起,都必须有受熏的因缘才能够建立,所以这三种是约着阿赖耶识的因相,它的因地因为受了不同的熏习,所以有三种的差别。这个「四种」是约着果相,就是依着前面三种因相相互的作用,产生四种果报的不同。所以三种约因相,四种约果相,来说明它的差别。先看「三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我们讲到有情众生的差别,第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名言熏习」。这个「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言说。也就是说,我们内心依止不同的名字、言说,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产生,是根据个人的名字言说所产生的差别。这个思想,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人生观跟价值观。比如说:假设一个人他内心当中,不断的依止一个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内心当中,不断在这样的文字上活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变化,就变得比较自私,因为这个名言会引导我们内心趋向自私的一个相貌。假设你不断的去思惟:哦,我们应该向蜡烛学习,「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自己是比较不重要的,我们宁可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你内心当中不断的依止这样的名言来活动,你就容易生起利他的心情。你这个利他的心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名言熏习」,因为你不断的从这样的名言当中去思惟,它就会创造一个利他的心出来。
我们净土宗也是这样,你要不断的思惟:「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来刺激我们,没关系!为什么没关系呢?因为我在这个地方是暂时的客人,你不要当真的。那你的家在哪里呢?「不久莲池会上人」。所以一个修净土的人,他的个性能够在逆境当中产生强大的忍辱力,主要就是靠这样的名字熏习,来产生对弥陀的归依。
所以每一个有情众生有不同的思想产生,就是由很多名言的熏习差别所建立的,这个就是解释为什么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思想,因为名言熏习所构成的。
第二个「我见熏习差别」。这个名言是整个行为的一个推动者,但是名言要真实的发动,它的背后还必须有一个自我,就是我才是能受用,名言这个思想还是所受用的。这个「我见」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体,由于过去的业力,而创造了一个个人差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这种生命当中,我们有情众生的习惯,在内心当中,捏造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是跟别人有所区隔、有所不同的。所以这个我相的建立,就同时建立了人相的对立,有我就有你。这种自我意识的建立,它的产生就是「我见熏习」。「我见熏习」的种类有二种的差别:一个是俱生我见,一个是分别我见。俱生我见就是说:当你出生的开始,你内心的深处就有一个自我意识出现。换句话说,你一出生的时候,你还没有接受任何的教育,你还没有打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内心当中就知道有一个我,而且会保护这个我,我痴、我爱、我慢、我见,你会处处的爱护这个我、保护自我,你饿的时候,你就知道要释放哭泣,来保护你自己。这种不须要经过学习的,叫做俱生的我见,这个是比较微细,主要是发生在第七意识。第二个是比较粗显的分别我见,它必须要经过后天的学习,还有种种的虚妄分别才能产生的,多分来说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总之,我们内心的自我意识,随着个人的熏习,自我意识的强弱,有很多的熏习差别。有些人我见比较重,你讲话一定要赞美他,稍微讲到他的过失,他就起烦恼;有些人我见比较淡薄,他跟人之间的对立比较淡薄:这个都是我见熏习所构成的差别。
「三、有支熏习差别」,「有支」其实就是一个业力,就是善、恶、无记种种的业力。
这三种差别我们说一下。这三种差别都是在讲一个人内心的功能差别。这三种差别,我们很容易看到的就是「有支熏习」,看到这个人有什么行为,他经常做善事、或者经常做恶事。那他为什么做这种善事、恶事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这种「有支」的「熏习」,产生这种善恶的功能。当我们再进一步的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善恶的功能呢?这跟他的思想有关系。因为他相信造善能够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是有这个思想在资持。所以这三种熏习,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最重要就是「名言熏习」。「名言熏习」,向内它能够主导这个我见,向外它能够控制这个业力,它等于是介于自我跟行为的中间。就是说,它能够主导自我,它也能够控制外在的行为,就这个思想。为什么会有思想?就是你以前所接触的不同,你以前所读的书、所接触的人,他告诉你什么话,这些话在你心中不断的思惟熏习以后,就会创造出你个人的思想形态──你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影响你今生的行为。这个就说明了众生生命的差别。一切法是清净本然,怎么有这么多的差别呢?就是因为名言的熏习、我见的熏习、跟业力的熏习,就有这么多差别。这三种的差别,都是在因地一种潜伏的功能,一种因相的种子所构成的。
庚二、品类
这个「品类」主要是从前面因相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个果相。
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这个地方把「四种差别」名称标出来;这以下,「己二」加以解释:
己二、广释四种(分四:庚一引发差别;庚二异熟差别; 庚三缘相差别;庚四相貌差别) 庚一、引发差别(分二:辛一正释;辛二反成) 辛一、正释
「广释四种」:「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先看第一个「引发差别」,这当中分二科:「一、正释;二、反成」。先看它的解释。
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
什么叫「引发差别」?就是一个「新起」的「熏习」。这个「新起」就是从无而有,叫做「新起」,它本来没有,因为这样的因缘,结果出现了,叫做「新起」。这个
地方的「新起」,主要是约着种子的生起而安立的,就是前面的名言熏习跟有支熏习,名言熏习叫名言种子,有支熏习就是业种子,我们因为思想跟行为的交互作用,就产生很多很多的善恶种子,这个叫做「新起」,约着种子的生起。第二个,约着种子的成熟。在阿赖耶识当中有这么多族群的种子,临终到底哪一个种子能够得果报呢?这个当中有些种子必须得到滋润,所以第二个约着种子的成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当中,凡是有关种子的生起,乃至于种子的成熟,这个都叫做「引发差别」。这是一个简单的解释,这以下「反成」:
辛二、反成
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
什么叫「引发差别」呢?这以下详细的说明。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这个「行缘识」是第一个,第二个「取缘有」,这二种因缘都叫做「引发差别」,我们加以解释。
约平时来说,叫「行缘识」。这个「行」就是身口意的造作活动,身口意的活动一定有思想的推动,由这个思想来推动你的行为,所以基本上这个「行」,从大乘佛法来说,这个业力的判定,这个名言的思想它还是比较重要的!比如说:你扫大殿,整理大殿能够成就清净庄严的果报;但是你这个行为并不表示就一定会有这个果报,这不一定。比如说你是发心的,你真实的要护持三宝,这样的果报就比较强烈;假设你是被僧团用钱聘请的,你是为了钱的因素才来整理大殿,这个思想不同,虽然同样的行为,但是在招感果报的时候就有所不同。所以这个「行」支,在大乘佛法判定「行」这个业力的时候,它的考虑因素:第一个你是用什么思想?你这个造业的动机是什么?第二个你的行为是什么?这个名言种子跟业种子的和合构成一个行,这当中思想是主导者,当思想推动行为以后,就产生一个「识」。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种子,有三涂的种子、人天的种子、二乘的种子跟菩萨种子,各式各样的种子产生,所以它才会产生后面的名色、触、受、爱等等。约着我们平常不断的创造种子来说,这个「行」产生阿赖耶识的善恶种子,这个叫做「引发差别」。
第二个,约临命终来说。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即将结束,要去创造新的生命,这当中必须在阿赖耶识无量无边的种子当中,选择一类的种子,使令它生起现行,叫做「有」。这个「有」就是一个成熟的种子,虽然它还是种子,但是它是一个有强大力量,足以得果报的种子,叫做「有」。它为什么能够变成「有」呢?就是有这个「取」,就是我们心中的爱取。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临命终人,他内心当中所忆念的因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不断的忆念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会产生一个引发,会引发他某一个种子使令它成熟。你临命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或者你临命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这个娑婆世界的因缘:这些都会产生引发的作用,就是「取缘有」。它可以把这个本来没有力量的种子,滋润成一个有力量的种子,叫做「有」。总而言之,我们阿赖耶识这个潜伏的功能,不管是种子的建立,乃
至于种子的成熟,都叫做「引发差别」。我们再看下一段:
庚二、异熟差别(分二:辛一正释;辛二反成) 辛一、正释
前面的「引发差别」是约种子;这个地方是约果报的出现,「异熟」就是果报,这当中分二科:「一、正释;二、反成」。先看「正释」: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
「异熟差别」这个「异熟」,简单的说就是果报。三界果报的差别,是「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异熟差别」的过程,就是说在十二因缘当中,从行到有,这整个过程,从行支一直到有支,这个「有」就是一个成熟的种子;到「有」以后,下一个就转成「生」,受生,当受生出现以后,这个时候「于诸趣中」就产生了整个果报的差别。就是从你以前平常的造业,不断的累积这个业力,到临终的时候,又引起这类的思想来刺激这个业力,最后从这个业力引成果报的受生,当果报出现的时候,这个叫做「异熟差别」。
辛二、反成
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
假设没有这个果报的差别,就没有引生诸法的「种子」,那后来果报生起的差别,就不能建立了。一般来说,我们会很在乎我们的果报,我们每一个人都相信一定会有来生,我们今生死掉以后,会有一个新的生命出现。我们也会在静坐当中、或者平常当中,去想象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其实佛法的意思,它本身比较不重视果报,它比较重视因地;相对来说,这个异熟差别是比较不重要的。因为我们从十二因缘的观察,从佛法的教授这些传承、历代先圣先贤的这些开示当中,我们找不到有一个方法能够阻止这个「有缘生」。就是当你的种子成熟了以后,你要阻止它受生,在佛法当中找不到这样的方法,不可能!当这个业种子在临终受到爱取的滋润以后,这个生,有缘生,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在因地的转变。就是说你不想到三恶道去,你必须要在你生命当中,阻止产生这个三恶道的功能。平常的时候,就是业力跟思想,就是引发差别的第一个行,行缘识。这个行缘识当中,你的思想又更重要了。
诸位,我们在判罪的时候,如果你今天造这个业力是无心的,这个叫过失,不能讲罪业。比如说我今天不小心踩到一只蚂蚁、踩到虫,当然这是一个过失;但是这样的过失不能判定为罪业,因为罪业会影响总报,它这个只影响别报。如果你这个事情是有它的行为,又有邪恶的思想,那就判定为罪业了,就有影响总报的力量。所以我们在判定平常的时候,这个行,你的名言种子、业种子都要考虑,当然最重要就是临终。当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要面对你阿赖耶识当中无量无边的善恶种子,这个「腊月三十算 总帐」的时候,你心中忆念的所缘境又非常重要,你要强迫你自己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功德。那你每一次的忆念,都会去滋润你阿赖耶识当中曾经念佛的种子,使令它赶快成熟,这个就是「取缘有」。等到「有」的时候,局势就决定下来了,不能再改变了。这个叫做「异熟差别」。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九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