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页:
庚三、缘相差别(分二:辛一正释;辛二反成) 辛一、正释
我们讲到四种差别,前面的「引发差别」,是约着成就种子来说的;「异熟差别」是约着它能够形成果报来说。总而言之,前面二种差别的引生,都是跟名言种子、业种子的相互作用有关系。第三个「缘相差别」主要的是约着我见的熏习所产生,这当中有二科:「一、正释;二、反成」。第一个「正释」: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这个「缘相差别」是属于「意」,这个「意」就是第七意识的「我执相」貌。第七意识的我执,它的所缘境是依止阿赖耶识的见分而产生的我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相貌它是一个果报相。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人,你这个俱生的我执,就以女人当做自我,从小到大,不管白天、不管做梦,你那个自我意识都是以女人来当做出发点的,这样一个自我的不断的熏习,叫做「我见熏习差别」。
辛二、反成
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个「缘相差别」,第七意识「我执」行相就不能建立。我执有二种:一个是分别,一个是俱生。分别我执主要是第六意识,它的变化很大。第六意识的行相,比如说你没有学佛之前,你的我执可能很重;但学佛以后修空观,慢慢慢慢的把这个分别的我见调伏了。所以这个我见的变化是很大的,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缘当中,这个自我意识会不断的变化。但俱生的变化很难,就是说即使你修行得很好,你依止今生女人的一个自我主体,还是很难改变,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微细的俱生我见。所以这个俱生的我见,《唯识三十颂》讲出一句话,叫做「随所生所系」。第七意识攀缘第八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意识在哪一道受生,第七意识就以哪一道为自我,就是第八识在哪一道受生,它就以哪一道的心识为自我。
第二○卷
比如以文昌帝君来说,他曾经做了十七世的世大夫,他在做世大夫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是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以一个知书达理的自我来发动他的思想跟行为。但是不幸的是到第十八世的时候,因为他起了一个不好的邪愿,结果变成一只毒蛇。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就以毒蛇的心识──瞋恨、暴躁的心识为自我,这种自我就很容易造业了。所以在菩萨道当中,如果你还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包括资粮位,也包括加行位的菩萨,在唯识学上的说法:你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尽量避免到三恶道去。像有些禅师说:我来生要做一条牛,要做一个什么畜生。其实我们不应该发这个愿,这都是不对的!因为畜生道的自我,内心是暗钝的,它对无上菩提是障碍的,它不是一个随顺于圣道的心识,不是的!如果你对求生净土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你来生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人,唯一的选择!天上不适合,三恶道更不适合,你一定要以人的心识、这个自我意识,才能够继续你菩提心的完成。
所以说第七意识的「缘相差别」,主要的是依止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到哪里、到了哪一道,它就以那一道为自我。这种自我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就比较难改变,因为它微细,它不受第六意识的分别而影响。这一个部分缘相差别的引生,主要的就是我见熏习,跟名言、业力的差别不大,因为它是发生在第七意识。我们每一个人当中,的确有很多自我的缘相差别,这个跟我们的果报有关系。你不要说是畜生道跟人道,同样是人道也有差别。你要是生长在富贵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贫穷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一个比较中庸家庭的自我,都有差别的。
庚四、相貌差别(分二:辛一标;辛二释) 辛一、标
前面的三种差别,主要是约着生命的别相来说,各别的相貌;这以下是前面三种相貌的混合体,等于是一个总相的说明。阿赖耶识的相貌,这当中有二段的说明: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别释」。先看「总标」: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名言跟业力的熏习,「有共相、不共相」跟「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先标出来,这以下解释。
辛二、释(分五:壬一共不共等相;壬二粗重轻安相;壬三有无 受尽相;壬四譬喻相;壬五具足不具足相) 壬一、共不共等依(分二:癸一正释;癸二反成。) 癸一、正释(分二:子一别释四种;子二总显对治) 子一、别释四种
其实这个相貌差别有五种,阿赖耶识有五种的相貌,我们看标题就知道:「一、共不共等相;二、粗重轻安相;三、有无受尽相;四、譬喻相;五、具足不具足相」。我们先看「共不共等相」,又分成二科:「一、正释;二、反成」。先看「正释」,这当中分二段:「一、别释四种;二、总显对治」。先看「别释四种」:
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 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 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 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
我们先说明「共相」跟「不共相」。「共相」就是由众生共同业力所变现出来的相貌。比如说这个「器世间」,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山河大地、这依报的国土,这个都是由大众共同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叫做「共相」。那「不共相」呢?就是个人所专有的。比如说我们「内处」的「种子」,这个种子有外处跟内处:外处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种子;「内处」的「种子」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的种子。不过这个五根的种子,主要是约着净色根来说,净色根。这个净色根,它是比较微细的,不是约浮尘根,就是只是你自己能够受用的,这叫「内处」的「种子」,内处的种子是个人的业力所变现的。「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这个山河大地是属于「无受生」的,它没有感受的功能。你对山河大地好,它也不感到快乐;你对它不好,它不感到痛苦:它没有感受的功能,所以这个「共相」是属于「无受生」的「种子」。但是「不共相」它「是有受生」的「种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你适当的保养,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苦受、乐受的感受产生。也就是说,共相是由我们的共业所构成的,别相是由别业所构成。所以我们在探讨这个生命的缘起,一定要考虑所谓的「业」,这个「业」有共业跟别业的差别。比如说,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大家能够同在一个寺庙住,表示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处所,共同创造一个善业,而这个善业肯定跟三宝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大家会在这个地方共住。当然和尚尼一定是当初的领导者,她的业最强,所以她做方丈。就是说每一个人,你在这个寺庙能够住多久,他住多久,这个地方就是共业当中有别业。这个共业,大家能够共同去受用这个寺庙所有的资具,从这样的地方,我们能够吃、穿、住,能够得到稳定,把握时间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你为什么有这个福报住在这个地方呢?就是大家有这样的共业。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这个寺庙的时候,的确还是有所不同,这个地方的不同就是别业了,不共相。每一个人在共同发心的时候,每一个人发的心不同,他的付出不同,
那当然有他各别受用的差别。其实每一件事都可以从共相跟别相来说,所以这个差别可以说是一个大判。
子二、总显对治(分二:丑一长行;丑二偈颂) 丑一、长行(分二:寅一显差别;寅二喻清净) 寅一、显差别
这个地方有二科:「一、长行;二、偈颂」。看「长行」,这当中分成二段:「一、显差别;二、喻清净」。先看「显差别」:
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 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
这个「对治」指的是我们内心戒、定、慧的圣道力量出现了,我们开始持戒,开始断恶、修善,乃至于观照生命的真相,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他所「对治」的是个人这一部分的「不共相」,就是你的五蕴身心,会被你的圣道慢慢的转变,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你的心转变了,你的眼、耳、鼻、舌、意也会跟着转变。但是「共相」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你外在的山河大地是由众多众生的共业所共同执「持」的,所以这个地方不会因为你个人圣道的成就,而有所失坏;但是你看到这个山河大地,你自己这一部分,你是看到了「清净」而不染污的。也就是说,假设有一个圣人是初地菩萨,他的大悲心来到三界跟我们一起受生,他虽然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可能住在同一个寺庙;但是他看到的国土,就不是这样一个泥土的情况,他是看到七宝庄严的依报国土,就是实报庄严土。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的共相,他虽然不能改变别人,但是他在自己这一部分是「但见清净」的,因为他的业是清净的,所以他显现出来的果报是清净。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自己这一部分的不共相跟自己的共相,那别人的共相我们不能改变。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寅二、喻清净
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说他内心清净,他就能够心净国土净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假设有一个「瑜伽师」,这个人是修止观有所成就的瑜伽师,他在止观当中针对某「一」个法,内心生起「种种」的「胜解」,依止不同的观想,在观想当中,他在外境上「皆得成立」。观想这个大地是黄金,他就能够感受到黄金所显现的假名、假相、假用。他也可以改变一下,诶,这个大地是七宝,就变成七宝。就是说他的内心当中,依止他止观的胜解,能够随心所现,他有这种所谓的定自在所生色,他自己能够改变他自己的共相,还有他外在依报的这一部分因缘。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