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一卷

  第二一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五页:

  

  丁六、阿赖耶识性摄(分二:戊一问;戊二答) 戊一、问

  

  有关于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开示,他说:「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世间法的修学重点,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修学,它的内心是向外去追求,我们很难在世间的差别相当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轨则,所以心外求法的结果,就会变成多头马车,我们学习起来感到复杂而困难。佛法的修学是一个生命科学,它着重在对生命的研究与探讨,重点是向内心去观照。从内心的观照,我们能够找到人生共同的轨范,我们知道生从何来、死将何去,这个无量生命苦乐的差别因缘、生命科学的重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

  

  以本论来说,现前一念心性,它所代表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有六科的差别。前面的五科,主要是就着阿赖耶识所表现的差别作用,有自相、因相、果相,讲到依止阿赖耶识,因为受到染净法的熏习,而有杂染因果跟清净因果的出现。所以前面的五科,都是偏重在阿赖耶识所出现的差别作用;这一科是探讨阿赖耶识的体性,身为一个生命的根源,它的体性到底是什么?是善?是恶?这个地方就是探讨阿赖耶识的本性问题,这当中有「问」跟「答」。先看「问」的部分:

  

  第二一卷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

  

  为什么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有所谓的「善」业跟恶业的差别?比如说:我们去布施、持戒,这就是一个善业;我们造杀、盗、淫、妄,这就是一个罪业。所以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明显有「善」、恶的差别;但是在招「感」果报的时候,我们这个果报就不能去论断是善、是恶,只能够说是痛苦、或者是快乐,果报是不论善恶的,它的体性事实上是「无覆无记」的。「无记」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果报体,你不能记别它是善,也不能记别它是恶,它是一个非善、非恶的东西。比如说:贫穷,贫穷是由罪业所招感的,你一定是有悭贪,才会有贫穷的果报出现;但是这个贫穷果报出现的时候,你不能说贫穷是邪恶,不能这样讲,因为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奋发向上,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自甘堕落。所以在果报上,只能说贫穷是一种痛苦的果报,但是你不能说贫穷本身是罪恶,不可以这样讲。所有的果报都是如此,都是一种「无记」,非善、非恶的体性,而且都是「无覆」的,它本身不覆盖真如,也不障碍圣道。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因地造业的时候是善、恶,而把这个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却转成了一种「无覆无记」的体性呢?这当中提出这样一个问,当然这跟阿赖耶识的本性有关系。我们看回答:

  

  戊二、答(分三:己一正释;己二反证;己三结成) 己一、正释

  

  回「答」有三科,第一科「正释」:

  

  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

  

  身为一个「异熟果」识,这异熟果识就是阿赖耶识,整个三界果报的一个主宰者就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所以它才能够受熏,受到「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不」会互「相」的「违」背跟冲突,因为「善」跟恶是「互相违」背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变现果报,是因为有种子。为什么会有种子呢?因为它受熏。为什么它能够受熏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它的体性必须是保持中性的无记,才能够接受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累积各式各样的种子,而变现差别的果报。这个是说明阿赖耶识为什么是无记的理由,因为它必须要受熏。看「反证」:

  

  己二、反证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己三、结成

  

  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假设「异熟果」的体性是「善」,或者绝对是恶,在因地的受熏就「不」能「成」立;在果报上,「杂染」的果报、清净的果报都「不」能够建立。「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才能够接受染净诸法的熏习,才能构成有情众生的杂染跟清净果报的依止处。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的本性,它的本性是「无覆无记」的。这无覆无记的体性,一般人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会把它当作生命的归依处。比如说外道的无想定,乃至二乘的灭尽定、二乘人的偏空涅槃,这三个法的特点都是第六意识是停止活动的,所谓的无心定。在无心的状态,他们内心所依止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身为一个无覆无记的体性,它不会障碍我们在灭尽定、或者是无想定这当中寂静的状态,因为它无记,所以它对我们的寂静安乐不产生干扰。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古德曾经对这个阿赖耶识的情况,作出一段的批评,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句话是提醒所有安住在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凡夫或圣人,提醒他们说:你不要以为把第六意识消灭了,这种粗重的烦恼消灭了,安住在寂静安乐的阿赖耶识,就是你生命的目标、这个就是你的道!其实这个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为什么说它还是一种障碍呢?从大乘佛法来说:阿赖耶识它就是根本无明,微细的无明,它还有俱生的法执存在。阿赖耶识你说它不好,它也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它也没什么好,它不能生起功德庄严,所以它这个还是一种障碍点。你一定要把阿赖耶识转变了,或者你愿意说破坏也可以,把阿赖耶识破坏以后,把它后面的主人翁──「现前一念心性」显现出来,你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佛果。你一天到晚待在阿赖耶识,你是不能够生起利他的功德庄严,不可能!

  

  但是小乘学者,因为他对阿赖耶识有所不知,他的生命就一直停留在阿赖耶识的阶段,这我们感到非常的可惜。他今天要转变阿赖耶识有一个问题,因为阿赖耶识本身自己不能转变自己,所以他必须从偏空涅槃出来,他必须从无心又转成有心,他还是要依止第六意识修止观,才能够转变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本身没有转变自己的能力。

  

  这个地方身为一个所知依的总结,就是把阿赖耶识──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作一个交代。其实这个本性,如果以《法华》《涅槃》的思想,这还不是真实的本性,这是一念不觉以后的本性;真实的本性,它背后的主人翁,就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这个就是所有诸佛菩萨安住的真实体性。所以说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它是跟俱生的法执相应的。到这个地方,我们是把这个「所知依」,把有情众生杂染因果的根源作一个说明。以下看第二段「所知相分」:

  

  乙二、所知相分(分二:丙一结前问后;丙二标释正答) 丙一、结前问后

  

  这当中有二段:「一、结前问后;二、标释正答。」先作一个「结前」跟「问后」:

  

  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见?

  

  前面我们探讨有情众生的一个依止处,这个依止处,

  

  它表现很多的相貌,有共相、不共相、有苦恼相、安乐相,各式各样的相貌。这些相貌当中,它的差别相有哪些?「所知相」就是有情众生的差别相,这个差别相应该如何去了知它?应该如何去观察它呢?这是提出一个问。后面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回答「所知相」是怎么了知的。

  

  唯识的教义,它的根本思想是建立在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法是由心识所变现。在第三科以后的广大行,在唯识学它是先成就智慧的功德,再习修习福德的资粮。修习智慧的时候,它是修唯识止观,而唯识止观主要理论的基础,在「所知相分」里面详细的说明。也就是说,你这一科如果没有弄清楚,后面的止观你根本没办法修习。因为你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不能判定它是真实、虚妄,你就不知道什么该断、什么该保留,那你这个止观怎么修呢?你到最后只好象小乘的学者,全部消灭掉。所以在「所知相」这一科当中会告诉你:你在运用心地法门,在抉择这一切的因缘法当中,什么是你该断的?什么是你该保留的?什么是你该证得的?这个地方会详细的说明,而这一科也可以说是整个止观的理论基础,相当的重要。

  

  丙二、标释正答(分二:丁一牒前总标;丁二依标别释) 丁一、牒前总标

  

  这当中有二段,先「总标」,再「别释」。我们先看第一段「牒前总标」:

  

  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生命的相貌虽然是森罗万象,但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把它分成三种相貌,大分「有三种」。就是你修止观,应该把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分成三种相貌:第一个是「依他起相」,「依」是依托,「他」是众多因缘,依托众多因缘所生起的差别相。也就是说,这个相貌它自己不能生起,它必须假藉因缘法而生起;而身为「依他起相」,它主要的内容,简单的讲就是现前一念心识,就是整个心识的作用,或者说是八识的作用,都是依他起相。我们这一念心在因地的造业,在果报上的受用,都是属于「依他起相」。第二个是「遍计所执相」,「遍」是周遍,不管是时间、空间──过去、现在、未来,不管你到人间、天上、三恶道,它的体性是永远存在的。存在什么体性呢?「计」就是执着。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不管白天、晚上,不管过去、现在、未来,你都会对这个法产生执着,所以叫做「遍计所执相」。那我们会问:是什么法对我们这么重要,我们会不断的去忆念这个法,不管你到天上、人间、三恶道?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所想的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个法你是不会放弃的,这个法就是我相跟法相,一种真实的我相跟法相的执取,这个法在唯识…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