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一卷▪P3

  ..续本文上一页界,十八界当中有它的时间相、数量、空间、内心的言说思想,这些都是由「名言种子熏习」成就。就是过去你起了很多的善念,你对三宝的信心、惭愧心,这种归依恭敬的心;或者你曾经在五欲的境界,生起贪念、瞋恚、愚痴等等的恶念:你这种善恶思想熏习的交互作用,就构成十八界的这些差别相,乃至于它的时间、数量、言说等等。这个「名言种子」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子二、由我见种

  

  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所生。

  

  在过去的因缘当中,我们产生了一个十八界,这十八界跟十八界之间,的确有我相、人相对立的差别,的确有这种差别。在生命当中,我们要看相片,第一个先找到自己,乃至于在整个人事因缘当中,我们在考虑利益得失的时候,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就是有爱护自己的心情,有保护自我的意识,而这种保护意识是由「我见熏习种子」产生,而构成了「自他差别识」,我们就容易在人与人之间、有情与有情之间,产生自他的对立。

  

  子三、由有支种

  

  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

  

  为什么有些人的十八界是快乐的?你看他经常保持欢乐;有些人经常愁眉苦脸?这当中的因缘,就是有这个「有支」的「种子」。有些人在过去的生命当中,他喜欢修习善业,所以他今生的十八界,所受用的都是如意的十八界;有些人会放纵自己造罪业,所以他今生在受用十八界的时候,是比较苦恼的,是违背他心意的十八界,所以这个跟业力有关系。

  

  十八界它是有为诸法色心的果报,而这个果报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我们在研究第八识的因相,本论当中是分成三个因相:第一个最微细的是我见,我见的种子最微细最微细,内心有一个自我;第二个就是思想,名言种子;第三个就是业力,你累积很多善业跟恶业的种子。这三种的种子,构成我们每一个阿赖耶识,一个内在因缘力量的差别,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想,就是这个名言种子。在这有为诸法的十一个识,名言种子它所主导的占了九个识,乃至于最重要的十八界都是由它主导,它是非常重要的!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大思想家叫做荀子,他提出一个理论叫「非相观」(「非」是「是非」的非,「相」是相貌的相,「观」是观察的观)。非相观的理论就是说:他认为我们今天要研究一个人的外相,看到这个人的吉凶祸福,你研究他的外相,不如研究他的思想。他认为相貌只是一个先天的因缘,而思想是人为的因素所成,它是比较主导性。他举了一个例子:古时候周公,就是制作《周礼》的周公,周公他长得又矮小又瘦弱,是一个看起来没有福报之相的人;但是周公的成就,那是不可思议!简单的说的制礼作乐。他又举一个例子说:,的相貌,他的眼神、眉毛,看起来是一个凶恶之相;但是他继承了中国文化的道统,、、,周朝八百年的历史,是靠周公孔夫子孔夫子孔夫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把它发扬光大,使中国人在没有佛教进入之前,让人家安身立命、克己复礼,避免很多造业的因缘。所以周公跟孔夫子都是中国伟人的代表,但是他们都没有一个好的相貌。也就是说:他先天的业力,善业、恶业可能有些不是很圆满,所以他的人生多少有坎坷;但是因为他人生有好的智慧、思想,才能开展出好的前途。

  

  反过来,他又举一个例子:夏桀、商纣。夏桀、商纣从人相学的角度、中国的五术来看,他的面相是帝王之相,长得非常的好,英俊挺拔,都是一代君王;但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思想,结果弄得国破人亡,我们一般讲到坏人的代表──夏桀、商纣。所以荀子的主张是认为「人定胜天」,他认为我们的十八界,外在的相貌、福报的好坏,是先天所成,是前世的因缘,这个我们不能改变;但是透过你今生的努力,苦读圣贤之书,提升你的智慧,培养一个善良、慈悲的思想,你还是能够开创出美好的前途。就是外在的相貌是上天所成,内在的思想是人为所成,人定胜天,他提出这样的观念,而这种观念跟本论的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说,依他起相是整个有情众生,生生死死相续流转的一个主要的果报,一个因相、果相的代表,而整个代表当中,它的主导因素是名言种子。

  

  所以中国五术的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有五种因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功德;五、读书。这个命、运、风水是外在的因缘,有些是先天的因缘;你积功累德是有支种子的熏习,那是善业;但是读书就是名言种子,你唯有多读圣贤之书,培养一个君子的见地,判定是非,才有一个君子的美德。所以说,因为好的思想,我们虽然先天有所不足,但是透过人定胜天的努力,可以扭转我们的生命。如果你没有一个慈悲、善良心识的思想,就算你前生的善业再强,这个善业力只是帮助你造业而已。所以我们在研究依他起的时候,它的一个构成因素,这个名言种子是不能忽略的。

  

  癸三、释虚妄分别所摄

  

  前面是说明它生起的因缘,这个依他起生起的因缘;以下是说明它的体性是什么所收摄,我们看论文: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 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

  

  这十一个法,「依他起相」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心所收摄,这当中论文分成三段:先说明它的相貌是杂染性,「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这十一个识构成了整个三界、六趣的杂染果报,所谓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个都是凡夫的依他起相,所以凡夫的依他起其实就是三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是杂染性的。第二个「虚妄分别皆得显现」。为什么有三杂染呢?都是凡夫有所得心的作用而显现出来,它是虚妄分别而有的。第三个,这么多的诸识都是凡夫虚妄分别的作用,也就是以心识为自体的,所以从本性来观察是无所有的、非真实义的一个因缘显现之法。「是无所有」的意思是说,从本性来观察这十一个识,这个依他起相都是生灭变化,所以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是一个无所有的体性,它只是因缘暂时显现的依止处而已。我们作一个总结:

  

  辛三、结

  

  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这个地方是说明依他起的体性是虚妄分别心所收摄。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