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二卷

  第二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九页,「庚二、遍计所执」

  

  我们在修唯识观的时候,把一切法分成三相: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前面一科的「依他起相」,它的基本定义就是:「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也就是说,依他起相根本生起的因缘,必须以阿赖耶识为种子,它必须从阿赖耶识所变现,不是从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心捏造出来的。阿赖耶识在变现依他起诸法的时候,有三个因缘:第一个是我见的种子,第二个是名言种子,第三个是有支的业力种子。这三个法──我见、思想跟业力,来主导我们有为诸法依他起苦乐的变化。这三个当中,我们从本论来看,这思想是居于主导的地位。

  

  过去有一户山上人家,这个人家是三代同堂,后来老一代往生,就到山下请一个风水师来看地理,看应该埋葬在哪一个地方比较吉祥。这个风水师从山下千里迢迢的走到山上,很辛苦、流很多汗,这户山中的人家,就准备了热开水来迎接。古时候的乡下人比较有人情味,思考也比较周到,恐怕远方来的客人,喝开水太急躁而烫伤舌头,就在热开水前面铺上一层粗糠,薄薄干净的粗糠,希望他喝的时候嘴巴稍微吹一下。但是风水师他一上来非常的口渴,看到开水上面有一层粗糠,不知道这个涵意,就以为这户人家没有诚意:我这么远来,那么口渴要喝开水,你把水洒一层粗糠!在这个瞋心驱使之下,他就给他安立一个不好的风水。这不好风水葬下去以后,经过了三年,这风水师有时候想起来,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虽然对方是不礼貌,但也不必下这么大的报复。所以他怀着愧疚之心,希望把凶恶的风水改一改,来作一些补偿。他三年后又重新回到山上,上去一看:唉呀,不得了!这山上的房子越盖越漂亮,不但没有被恶风水所伤害,好象更兴盛了!这户人家看到风水师来,非常感激说:你真是我们的恩人,我们这个风水葬下去以后,果然发达。风水师就说:三年前我来的时候喝开水,你为什么洒一层粗糠呢?他说:远方的人来喝水都很急躁,容易烫伤嘴巴,所以我们习惯性就洒一层薄薄的粗糠,希望他慢慢的喝,保护舌头。这风水师说:唉呀!一念的慈悲心,转凶为吉。

  

  第二二卷

  

  中国的五术之说,的确在因缘法当中,有很多好的磁场、不好的磁场;但是依他起的法来说,你要永远记住,你的内心是重要的主导者,你的内心在生命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以忽略的。今天你站在一个不好的风水,它释放出比较沉闷、不吉祥的磁场;但是你所释放的是慈悲心、菩提心,这个名言种子的力量是不可以忽视的!这个思想,在整个生命当中,是居于主导的地位。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不只一次的开示我们:「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整个法是内心来宣导、来主导、来主宰的。所以我们在研究依他起的时候,你不能忽略了思想,当然业力也是很重要,还有我见;但在这三个当中,能够主导我见,也能够改造业力的,这个思想是不可以忽略的。这地方有一个问题:这个思想,一个善良的慈悲心跟一个邪恶的自私心,的确能够主导依他起,那我们怎么培养一个好的思想呢?这当中就说明为什么会有不好的思想?我们为什么会有私心?这个就应该研究遍计所执性。我们善良的慈悲心到底被什么所障碍?这个地方讲到「遍计所执」性,有二科:「一、问;二、答。」

  

  庚二、遍计所执(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

  

  辛二、答

  

  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什么叫做「遍计所执相」呢?简单的说,在整个依他起的因缘法当中,它本身没有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它都是假藉思想、业力所变现的一个生灭变化之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叫做「无义」。「无义」怎么有呢?是一念心剎那剎那的作用,所以剎那剎那的显现。在「无义唯识」当中,我们感到一个相似的我相、法相的法出现,而这个相「似」就是不真实,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相、法相,就个就是「遍计所执相」。这个遍计所执相,古德说叫做「情有理无」,在情感上是存在的,但在真理上是不存在。其实依他起相主要是阿赖耶识,依他起相是有情众生的一个因果相,你过去有什么思想、有什么业力,得一个这个果报,这个果报又有什么样的思想?我们在因果的相续变化当中,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有一个我:诶,由我去造作善恶的因地,以后也是由这个我去承受果报。而我相的生起安立做遍计所执相,这个就是我们在修止观所必须对治的。就是说它本来是没有真实体性的一念心识的作用,这当中我们捏造一个我相、法相的相似自体出来,而这个我相、法相就是遍计所执相,就是我们要对治的。我们看下一科:

  

  庚三、圆成实相(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

  

  辛二、答

  

  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什么叫「圆成实相」?就是我们在整个因缘所生的色心诸法的依他起相当中,我们对于这「似义相」,这个「似义相」就是遍计所执,相似有。遍计所执就是在依他起的这些因缘果报当中,捏造一个我相、法相的体性出来;而当我们对这个我相、法相,修习我空观、法空观加以对治,使令它恢复到「永无有性」,恢复到一种毕竟空寂的平等体性。而这种毕竟空寂的平等体性,这个「永无有性」出现的时候,叫做圆成实相,就是二空真如之理,或者叫二空平等之理。这个「永无有性」不是说依他起不存在,而是遍计执这种我相、法相的这种对立相消灭了,这个时候安立做圆成实相。

  

  有人就问:圆成实相这个二空真如,跟小乘的空性有什么差别?小乘的空性,它不依止一心而安立。从大乘的角度认为:小乘的空是心外求法,它离开这一念心有一个

  

  法存在,这个法叫做空性,他的心进入到空性,把整个第六意识消灭掉,所以他的空性是不能有生命现象的,他认为没有生命现象;其实是有生命现象,有阿赖耶识。但是对阿赖耶识,他也无所谓,它安立在无覆无记他也无所谓,所以小乘的空性是没有明了性的。而大乘的圆成实性是有明了性的,它是依止依他起的一念心性的角度,把一念心性当中的我执、法执消灭掉,这个叫做圆成实相。他在依他起的一念心识当中,把无明这一部分拿掉,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做圆成实相。所以圆成实相是安立在现前一念心性,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所以随时能够生起他受用的功德。

  

  《大乘起信论》上说:什么叫真如、圆成实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前面都是否定,否定言说相、名字相、生灭变化的对立;最后建立「唯是一心」的观念,你不能离开一念心性来谈空性,否则就会落入断灭见。就是你不能去消灭第六意识,当你消灭第六意识的时候,你整个菩萨道的菩提心、六波罗蜜,所有生命的妙用、所有生命的价值统统消失掉了,你那个清净的依他起也被你消灭掉,那你要转变阿赖耶识就变成不可能。所以我们在研究圆成实性的时候,要把小乘的空性加以比较,它是不能够去破坏依他起的。所以蕅益大师在修唯识止观,他开示说:什么叫唯识止观呢?简单的讲:「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谓之圆成实性。」遍计本空,观察我跟法,我们所执着的自我跟所受用的法,那个真实体性是不可得,遍计本空;但是依他起,你不能消灭它,你要转变它,把不好的思想变成好的思想、不好的罪业改成善业。所以大乘佛法是偏重在「转识成智」,小乘佛法的修行观念是「灰身泯智」,这个地方大家要弄清楚。看「己二」的「广释二相」:

  

  己二、广释二相(分二:庚一广依他起;庚二广遍计所执) 庚一、广依他起(分二:辛一释;辛二成) 辛一、释(分二:壬一释十一识;壬二释唯有识) 壬一、释十一识(分二:癸一自性;癸二差别) 癸一、自性

  

  这以下就详细、广泛的解释依他起跟遍计执,前面是一个略说,这以下是「广」说。这个地方为什么没有把圆成实放进去呢?其实圆成实并就没有离开依他起,讲依他起的时候,是讲它所表现外在的有为法,而每一个有为法的本性都是我空、法空的,其实就是在显圆成实。先看「广依」,广释依他起,这当中有「释」跟「成」。「释」是解「释十一识」跟「唯识」的道理。先解「释十一识」,解释它的「自性」跟「差别」: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 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 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

  

  我们前面说过,六根、六尘、六识叫做整个依他起的体性,它一个主要的体性就是有情众生的色心诸法。

  

  癸二、差别

  

  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其他的六个「诸识」,包括你的时间、空间、数量、苦乐,这个都是在形容十八界的差别,所以依他起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森罗万象,一切的有为诸法都叫做依他起相。

  

  壬二、释唯有识(分二:癸一辨无义;癸二解妨难) 癸一、辨无义(分三:子一牒标;子二喻显;子三比成) 子一、牒标

  

  这个地方是说明依他起相是怎么来的──是由阿赖耶识的心识种子所变现的,离开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先说明它是没有真实「义」理,再「解」释它的「妨难」。先看没有真实义: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

  

  前面讲的十一个识,宇宙人生的色心诸法,它的内涵其实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没有一个真实的「义」,这个就是唯识的基本理论,叫做「唯识无义」。…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