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先解释「唯识」,再解释「无义」。

  

  唯识学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认为我们的见、闻、觉、知所出现的一切法,都是心的作用,而这个心的作用分成二个层次:一个是能缘的心,一个是所缘的境。能缘的心叫做见分,所缘的境叫做相分,而这个都是心的作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它一动就变成见、相二分,不管是能缘的心,跟它心中表层所现影像的相分,都是一念心。就像这个镜子,镜子上面的影像也是属于心。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佛像,我们每个人看佛像,没有人真正看到心外的佛像,没有一个人看到。就是你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你是先转成你自己心中的影像,每个人的心就像镜子,你取到自己的影像,你只能够在你心的影像当中,去了别这个所缘境,你看不到你心外的佛像,不可能。所以每个人取到佛像的相貌是不同的,一百多个人,随着个人的福德资粮、思想、善恶、你对佛像归依的程度,这个佛像表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是不同的。就像月亮,虽然月亮只有一个,因为每一个脸盆水的平静度不同,它显现在每个脸盆的月影就有不同。所以我们没办法去受用心外的法,不可能!你只能受用你心中的影像,你不可能去攀缘心外的影像。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活在自己的阿赖耶识当中,在那个地方造业,然后又变现果报,然后你又在自己的果报里面造业,都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受果,你跳脱不出自己心中的影像,不可能,这个叫做「唯识」。

  

  为什么「无义」呢?就是这个法都是生灭变化的。今天你是一个人,你用人的心识去看佛像,你看到这个佛像;哪一天你到天上去,你看到这个佛像,你看到的不是这样一个小的佛像,你看到的是大的佛像:所以这个影像的显现是变化多端的。「无义」就是说,它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剎那剎那变化。可能你今天看的佛像,跟明天看的佛像是同一个,你今天的心情跟明天的心情来取这个佛像又不同,所以它是「无义」,没有一个真实而不变的法存在。就像流水一样,它不断的变化相续、相续变化;但是在每个点当中,你的确感受到一个影像让你受用,这个就是「唯识无义」的道理。这在后面会详细的说明。这是先作一个总标,以下用譬「喻」来显「现」,先看「问」再说「答」:

  

  子二、喻显(分二:丑一问;丑二答) 丑一、问

  

  此中以何为喻显示?

  

  丑二、答(分三:寅一举喻;寅二正释;寅三释难) 寅一、举喻

  

  应知梦等为喻显示。

  

  「唯识无义」是一个非常深妙的道理,有没有比较浅显易知的事相来作譬「喻」呢?有,「应知梦等为喻来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个梦,用做梦来比喻一切法是唯识无义的道理。这以下说明这个梦为什么能够比喻依他起的唯识无义。

  

  寅二、正释(分二:卯一释梦喻;卯二释等言) 卯一、释梦喻(分二:辰一释喻;辰二合法) 辰一、释喻

  

  「正释」当中,先解「释梦喻」,再解「释等」,梦等。先解释「梦」,再解释「等」。「梦」当中有「释喻」跟「合法」。先「释喻」,我们看为什么说「梦」:

  

  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 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 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

  

  比如说做「梦」,做梦当中有很多人事的因缘出现,你在梦中扮演一个角色,可能是一个男人,也可能是一个女人,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些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因为你还躺在床上,根本没有任何的行动。那为什么有这些人事呢?就是你一念的梦心所显现出来的,那一念做梦的心,它表现出很多的人事。在这梦心所显现的,有很多庄严的颜「色」、美妙的音「声」、种种气「味」,还有种种「触」,冷、热的感觉,还有很多大小的房子、山「林」、大「地」、高「山」,这当中都好象有真实的东西存在,其实这些都是唯识「无义」的,都是你一念的梦心所显现的,里面没有真实自体存在。

  

  比如说:我们在「梦中」,感到有人请我们吃饭,在梦中也的确有吃饭的饭香、有饱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不能说没有,这是依他起;但是它是「无义」的,没有真实的体性,你醒过来的时候,诶,他是一念的梦心所显现的!宇宙人生都是这样,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梦,这一场梦做完了,再做下一场梦、再做下一场梦。但是我们要知道,你研究唯识学,你不能说依他起性不存在;依他起虽然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但是它有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一点不能忽略。梦也有梦的感觉,只是它是暂时的。所以梦的意思就是它是存在,但是不真实。

  

  辰二、合法

  

  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

  

  所以从梦中的道理,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人生在「一切」的「时处」当中,都是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的,没有真实的体性,就像我们做梦是一念的梦心,那平常也是一念心。我们很难理解一切法是心,我们只在自己心中的影像造业。彻悟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当作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他说:你想想看,我们不要讲太长,就讲你今生好了,你今生刚开始来人世间是怎么来的?一念的心识妄动!你要不动,你不可能来投胎的。那你来投胎的时候,你假藉父母的遗体,其实主要是你一念心来投胎的,你来的时候是一念心,一念明了的心识而已。那你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离开三界的时候,也是一念的心识离开你的肉体。好,彻悟禅师说:你来的时候是一念心,生命的开始是一念心;离开的时候也是一念心离开,那中间是什么?(呵──)中间是什么?还是一念心的作用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一念心当中,不断的去做种种的梦。不过这个地方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个梦的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百多人同时做梦,你做你的梦,他做他的梦,彼此之间的关系,《楞严经》说:「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说二个梦完全和合,其实不见得!他造他的业,你造你的业,他在他自己的心中造业,你也在你自己的心中造业,这个是各个不相知的,所以非不和合;但是彼此之间会互相的刺激,你也可以帮助他,他也可以帮助你,所以也不能说完全不和合:就是非和合,但是也非不和合。每一个人的梦境当中,的确能够相互作用;但是每一个人真实造业的时候,你只在自己心中的梦造业,你不可能跑到别人的梦去造业,不可以。比如说我去赞美某一个人,其实你今天心中先出现某一个人的影像,你对他生起种种好的赞叹,他也没什么差别,是你自己在造业,因为你不可能跑到心外去造业,不可能。说你做梦的时候,你整个活动范围,都是在你的梦境里面。

  

  所以说我们一切时处,都是一念心识所变现,而我们就在这一念心识当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在一念的心性当中,对三宝恭敬,这个心性就出现安乐的果报;你在一念的心性当中,起贪、瞋、痴烦恼,你伤害不到别人,结果你在内心当中,累积了罪业,这个罪业带给你痛苦:我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心识去造业,不可能!这个就是所谓的梦,就像你不可能跑到你的梦以外去造业,不可能!这个就是依他起相是唯识无义的,只有一念的心识,但是它的体性是空寂的。

  

  卯二、释等言

  

  什么叫「等」呢?

  

  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

  

  这个「等」就包括了魔术师的「幻」相、口渴的「鹿」去追求阳焰、「翳」病的人看到空中有花一样,都是不真实的东西,虽然有,但是不真实。这个地方是用「梦」来譬喻依他起相,这以下问难:

  

  寅三、释难(分二:卯一难;卯二释)

  

  

  卯一、难

  

  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

  

  我们平常在「觉」醒的时候,感到「一切时处」跟「梦」一样虚妄不实,只「有」一念心「识」所变现。我们平常在梦的时候,当然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们「从梦」中醒过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回忆,知道这个「梦中」的影像,是一念的心所变现,梦醒的时候,我们知道刚刚在做梦。但是为什么我们凡夫在「觉」醒的「时」候,感觉不出这一切法是心所变现的呢?说梦能够譬喻「唯识无义」,但是我们怎么感觉不出一切法是唯识无义的道理呢?这个观照为什么不能生起呢?

  

  卯二、释(分二:辰一标答;辰二例齐) 辰一、标答

  

  真智觉时,亦如是转。

  

  其实我们根本没有从无明大梦觉醒,所以不知道一切法是「唯识无义」,要一直等到「真」实「智」慧显现的「时」候,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才能够真实转生。就是说我们活在这个有所得的无明大梦,要能够生起「唯识无义」的观念,要靠智慧的──醒梦之道在于真实的智慧生起。

  

  辰二、例齐

  

  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就像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要一直等到「梦觉」醒了,哦!才知道刚刚是一场梦。宇宙人生亦复「如是」,当「真」实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没有生起、遍计所执性没有对治之前,我们不知道「唯识无义」的道理,我们认为心外是有真实的法可以追求的;要一直等到「真」实「智」慧现前,破除了遍计执,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才能够真实的「转」生,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离开无明大梦的范围。就是说我们凡夫,一个梦接一个梦、一个梦接一个梦、一个梦接一个梦,虽然它不真实,但是它有它宛然相续的力量。你今生做一个「人」的梦,来生做一个「天人」的梦,或者「三恶道」的梦,每一个梦当中,你都感到很真实。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去破除这个梦的障…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