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先解釋「唯識」,再解釋「無義」。

  

  唯識學在觀察一切法的時候,認爲我們的見、聞、覺、知所出現的一切法,都是心的作用,而這個心的作用分成二個層次:一個是能緣的心,一個是所緣的境。能緣的心叫做見分,所緣的境叫做相分,而這個都是心的作用。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它一動就變成見、相二分,不管是能緣的心,跟它心中表層所現影像的相分,都是一念心。就像這個鏡子,鏡子上面的影像也是屬于心。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佛像,我們每個人看佛像,沒有人真正看到心外的佛像,沒有一個人看到。就是你的心跟佛像接觸的時候,你是先轉成你自己心中的影像,每個人的心就像鏡子,你取到自己的影像,你只能夠在你心的影像當中,去了別這個所緣境,你看不到你心外的佛像,不可能。所以每個人取到佛像的相貌是不同的,一百多個人,隨著個人的福德資糧、思想、善惡、你對佛像歸依的程度,這個佛像表現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是不同的。就像月亮,雖然月亮只有一個,因爲每一個臉盆水的平靜度不同,它顯現在每個臉盆的月影就有不同。所以我們沒辦法去受用心外的法,不可能!你只能受用你心中的影像,你不可能去攀緣心外的影像。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活在自己的阿賴耶識當中,在那個地方造業,然後又變現果報,然後你又在自己的果報裏面造業,都是在心中的影像造業、受果,你跳脫不出自己心中的影像,不可能,這個叫做「唯識」。

  

  爲什麼「無義」呢?就是這個法都是生滅變化的。今天你是一個人,你用人的心識去看佛像,你看到這個佛像;哪一天你到天上去,你看到這個佛像,你看到的不是這樣一個小的佛像,你看到的是大的佛像:所以這個影像的顯現是變化多端的。「無義」就是說,它沒有真實不變的體性,剎那剎那變化。可能你今天看的佛像,跟明天看的佛像是同一個,你今天的心情跟明天的心情來取這個佛像又不同,所以它是「無義」,沒有一個真實而不變的法存在。就像流水一樣,它不斷的變化相續、相續變化;但是在每個點當中,你的確感受到一個影像讓你受用,這個就是「唯識無義」的道理。這在後面會詳細的說明。這是先作一個總標,以下用譬「喻」來顯「現」,先看「問」再說「答」:

  

  子二、喻顯(分二:醜一問;醜二答) 醜一、問

  

  此中以何爲喻顯示?

  

  醜二、答(分叁:寅一舉喻;寅二正釋;寅叁釋難) 寅一、舉喻

  

  應知夢等爲喻顯示。

  

  「唯識無義」是一個非常深妙的道理,有沒有比較淺顯易知的事相來作譬「喻」呢?有,「應知夢等爲喻來顯示」。我們可以用這個夢,用做夢來比喻一切法是唯識無義的道理。這以下說明這個夢爲什麼能夠比喻依他起的唯識無義。

  

  寅二、正釋(分二:卯一釋夢喻;卯二釋等言) 卯一、釋夢喻(分二:辰一釋喻;辰二合法) 辰一、釋喻

  

  「正釋」當中,先解「釋夢喻」,再解「釋等」,夢等。先解釋「夢」,再解釋「等」。「夢」當中有「釋喻」跟「合法」。先「釋喻」,我們看爲什麼說「夢」:

  

  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 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 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

  

  比如說做「夢」,做夢當中有很多人事的因緣出現,你在夢中扮演一個角色,可能是一個男人,也可能是一個女人,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這些都沒有真實的體性,因爲你還躺在床上,根本沒有任何的行動。那爲什麼有這些人事呢?就是你一念的夢心所顯現出來的,那一念做夢的心,它表現出很多的人事。在這夢心所顯現的,有很多莊嚴的顔「色」、美妙的音「聲」、種種氣「味」,還有種種「觸」,冷、熱的感覺,還有很多大小的房子、山「林」、大「地」、高「山」,這當中都好象有真實的東西存在,其實這些都是唯識「無義」的,都是你一念的夢心所顯現的,裏面沒有真實自體存在。

  

  比如說:我們在「夢中」,感到有人請我們吃飯,在夢中也的確有吃飯的飯香、有飽的感覺,這種感覺我們不能說沒有,這是依他起;但是它是「無義」的,沒有真實的體性,你醒過來的時候,诶,他是一念的夢心所顯現的!宇宙人生都是這樣,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夢,這一場夢做完了,再做下一場夢、再做下一場夢。但是我們要知道,你研究唯識學,你不能說依他起性不存在;依他起雖然沒有真實不變的體性,但是它有暫時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這一點不能忽略。夢也有夢的感覺,只是它是暫時的。所以夢的意思就是它是存在,但是不真實。

  

  辰二、合法

  

  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

  

  所以從夢中的道理,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人生在「一切」的「時處」當中,都是一念的心「識」所變現的,沒有真實的體性,就像我們做夢是一念的夢心,那平常也是一念心。我們很難理解一切法是心,我們只在自己心中的影像造業。徹悟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理論,當作我們一個很好的思考,他說:你想想看,我們不要講太長,就講你今生好了,你今生剛開始來人世間是怎麼來的?一念的心識妄動!你要不動,你不可能來投胎的。那你來投胎的時候,你假藉父母的遺體,其實主要是你一念心來投胎的,你來的時候是一念心,一念明了的心識而已。那你走的時候是怎麼走的呢?你離開叁界的時候,也是一念的心識離開你的肉體。好,徹悟禅師說:你來的時候是一念心,生命的開始是一念心;離開的時候也是一念心離開,那中間是什麼?(呵──)中間是什麼?還是一念心的作用啊!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一念心當中,不斷的去做種種的夢。不過這個地方有一點值得注意:這個夢的比喻,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一百多人同時做夢,你做你的夢,他做他的夢,彼此之間的關系,《楞嚴經》說:「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說二個夢完全和合,其實不見得!他造他的業,你造你的業,他在他自己的心中造業,你也在你自己的心中造業,這個是各個不相知的,所以非不和合;但是彼此之間會互相的刺激,你也可以幫助他,他也可以幫助你,所以也不能說完全不和合:就是非和合,但是也非不和合。每一個人的夢境當中,的確能夠相互作用;但是每一個人真實造業的時候,你只在自己心中的夢造業,你不可能跑到別人的夢去造業,不可以。比如說我去贊美某一個人,其實你今天心中先出現某一個人的影像,你對他生起種種好的贊歎,他也沒什麼差別,是你自己在造業,因爲你不可能跑到心外去造業,不可能。說你做夢的時候,你整個活動範圍,都是在你的夢境裏面。

  

  所以說我們一切時處,都是一念心識所變現,而我們就在這一念心識當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在一念的心性當中,對叁寶恭敬,這個心性就出現安樂的果報;你在一念的心性當中,起貪、瞋、癡煩惱,你傷害不到別人,結果你在內心當中,累積了罪業,這個罪業帶給你痛苦:我們不能離開自己的心識去造業,不可能!這個就是所謂的夢,就像你不可能跑到你的夢以外去造業,不可能!這個就是依他起相是唯識無義的,只有一念的心識,但是它的體性是空寂的。

  

  卯二、釋等言

  

  什麼叫「等」呢?

  

  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鹿愛、翳眩等喻。

  

  這個「等」就包括了魔術師的「幻」相、口渴的「鹿」去追求陽焰、「翳」病的人看到空中有花一樣,都是不真實的東西,雖然有,但是不真實。這個地方是用「夢」來譬喻依他起相,這以下問難:

  

  寅叁、釋難(分二:卯一難;卯二釋)

  

  

  卯一、難

  

  若于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

  

  我們平常在「覺」醒的時候,感到「一切時處」跟「夢」一樣虛妄不實,只「有」一念心「識」所變現。我們平常在夢的時候,當然不知道這件事;但是我們「從夢」中醒過來的時候,我們能夠回憶,知道這個「夢中」的影像,是一念的心所變現,夢醒的時候,我們知道剛剛在做夢。但是爲什麼我們凡夫在「覺」醒的「時」候,感覺不出這一切法是心所變現的呢?說夢能夠譬喻「唯識無義」,但是我們怎麼感覺不出一切法是唯識無義的道理呢?這個觀照爲什麼不能生起呢?

  

  卯二、釋(分二:辰一標答;辰二例齊) 辰一、標答

  

  真智覺時,亦如是轉。

  

  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從無明大夢覺醒,所以不知道一切法是「唯識無義」,要一直等到「真」實「智」慧顯現的「時」候,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才能夠真實轉生。就是說我們活在這個有所得的無明大夢,要能夠生起「唯識無義」的觀念,要靠智慧的──醒夢之道在于真實的智慧生起。

  

  辰二、例齊

  

  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

  

  就像一個人「在」做「夢」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夢,要一直等到「夢覺」醒了,哦!才知道剛剛是一場夢。宇宙人生亦複「如是」,當「真」實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沒有生起、遍計所執性沒有對治之前,我們不知道「唯識無義」的道理,我們認爲心外是有真實的法可以追求的;要一直等到「真」實「智」慧現前,破除了遍計執,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才能夠真實的「轉」生,因爲我們沒有真實離開無明大夢的範圍。就是說我們凡夫,一個夢接一個夢、一個夢接一個夢、一個夢接一個夢,雖然它不真實,但是它有它宛然相續的力量。你今生做一個「人」的夢,來生做一個「天人」的夢,或者「叁惡道」的夢,每一個夢當中,你都感到很真實。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沒有去破除這個夢的障…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