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礙點,就是遍計所執性。這以下「比成」,當中有叁段:「問、答」跟總「結」。
子叁、比成(分叁:醜一問;醜二答;醜叁結) 醜一、問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于唯識中,雲何比知?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們生死凡夫,都活在自己的執著當中,這個執著的一個很大的困擾,使令我們很難從生死大夢當中覺悟出來,我們在還沒有得到「真」實「智」慧之前,對于「唯識」無義的道理,如何作一個「比」量得「知」?怎麼比量得「知」呢?這以下回答:
醜二、答(分二:寅一標;寅二釋) 寅一、標
由教及理,應可比知。
透過「教」法的學習,而「知」道這其中的道「理」。教是能诠,道理是所诠,我們解釋一下。這個道理是沒有文字相的,比如說:一個醫生,他明白身體結構的道理,他心中有這個道理,他把道理傳遞給你,告訴你要去讀醫學院……,很多的文字,他要假藉文字的溝通。等到七年畢業以後,他告訴你很多很多文字,然後你把文字加以消化思惟以後,哦!你心中的道理跟他心中的道理完全一樣。他的道理要輸送給你,要假藉文字的教法。佛菩薩亦複如是,這個甚深「唯識無義」道理,是存在每一個諸佛菩薩的心中,他可以自受用而産生覺悟;但是這個道理要傳遞,必須假藉文字。這個文字的記載,他把這個道理放在文字當中,弟子們經過教法的聞、思、修,也能夠産生相同的道理,就個叫做比量得知。看解「釋」:
寅二、釋(分二:卯一教;卯二理) 卯一、教(分二:辰一十地經;辰二解深密經) 辰一、十地經
解「釋」當中,先解釋「教」,再解釋「理」。「教」當中有二部經:第一個「《十地經》」,第二個「《解深密經》」。先看「《十地經》」:
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
如是叁界,皆唯有心。
佛陀說:整個「叁界」的因緣果報,其實都是一念「心」所變現的。我們經常說:「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要求依怙之前,要回光返照一下。祖師們經常說:「流轉叁界中,是誰在流轉?」「我在流轉啊。」錯!是一念心在流轉。我們從依他起,我們在叁界流轉,這是事實;聖人是在涅槃,這也是事實:果報是不同的。但是我們要想:「叁界流轉,是誰在流轉?」蕅益大師經常講:「流轉叁界者誰?參!」(哈──)你要去參這個問題。就是一念明了的心識在流轉,它不斷的生滅而變化、變化而生滅,造不同的業,變現不同的果報,一個夢接一個夢、一個夢接一個夢,直到你明白道理以後,那個夢境才真實消失掉。前面的《十地經》是《華嚴經.十地品》,看「《解深密經》」:
辰二、解深密經(分二:巳一舉經;巳二引文) 巳一、舉經
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
以下引用「《解深密經》」的文字:
巳二、引文(分二:午一第一問答;午二第二問答) 午一、第一問答(分二:未一舉事問;未二依理答) 未一、舉事問
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
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講到這個心,它有能、所的差別。彌勒菩薩「問」佛陀說:在禅定的「心」中,它有一個所攀緣的影像,比如說你念佛,心中有佛號的影像,那這個能攀緣的「心」、這個能念的心,跟我們所攀緣的這個「影像」,是有差異的?還是沒有差異的?提出這個問。看回答:
未二、依理答
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佛告」彌勒菩薩說:其實能緣的心跟心中的影像是沒有差「異」的。爲什麼呢?都是一念心所變現的。所以佛陀說:心「識」所攀「緣」的影像,其實它不是外來的影像,是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你心中自己顯現一個影像,然後你在這個影像裏面去攀緣,你不可能去攀緣心外的影像,這個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再看第二個問答:
午二、第二問答(分二:未一設難更問;未二釋理重答) 未一、設難更問
世尊!若叁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 雲何此心還取此心?
我們能緣的「心」跟所緣的「影像」是相同的,既然都是相同的,爲什麼「心」能夠攀緣自己相同的影像呢?自「心」還能夠取自「心」呢?這以下就回答:
未二、釋理重答(分叁:申一正釋;申二舉喻; 申叁合法) 申一、正釋
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從圓成實性來說,沒有「少法能取少法」,都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從真實義來看是這樣子。但是從依他起的角度,的確我們這一念心一動的時候,他內「心」當中有不同的業力,他就會在自己的業力當中,顯現一個心中的「影像」,然後你在你影像裏面去攀緣。所以《楞嚴經》上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我們爲什麼會造業?就是你自心去攀緣心中的影像,然後對你的影像可能産生貪、或産生瞋,然後在那邊造業,在「非幻」的空性當中,創造一個「非幻成幻法」,創造很多的虛妄的夢境出現,生命就這樣出現了。就是從本性來說,沒有真實的法能夠取真實的法;但是從因緣上來說,你心一動,你的心會自己就出現很多的法,讓你自己來受用、攀緣。這以下講一個譬喻:
申二、舉喻
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
比如說你照鏡子,你以自己爲本「質」,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像」,你自己看到你自己。不知道的人,見到自己的影像以後,他還以爲「離」開了這個本「質」以外,
另外有一個別體的「影像」。你不知道你心中的影像是你自己心中所顯現的,你以爲有一個真實從心外的影像讓你去攀緣,這個是我們的錯覺。我們只能夠去了別心中的影像。以下「合法」:
申叁、合法
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像。
所以當我們「心」一動的時候,好象「有」一個別體的「影像」顯現,其實所謂別體的影像,還是你心中自己變現出來的。這個地方,我們要把圓成實性跟依他起作一個總結,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什麼叫依他起呢?就是《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夢幻泡影的法叫做依他起。夢幻泡影的意思就是說:它有,但是它是暫時有、因緣有。比如說你今生有很多的感受,我們回憶過去的生命,有歡樂的感受、也有痛苦的感受,酸、甜、苦、辣的感受都有,但是它不真實。爲什麼不真實呢?我們這一念生滅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由于過去的業力跟不同思想的混合,我們會産生很多很多酸甜苦辣的感受、酸甜苦辣的人生。但是當我們修空觀的時候:「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把外在心中的影像都撥開以後,我們能夠把心帶回家,回歸到依他起影像背後的那個主人翁,那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時候,這些外在的法就不可得,所以它只是一個暫時的感受。問題是說:我們習慣性在外境的暫時感受當中,一直執著,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不能夠産生覺悟的主要因素。禅宗經常講一句話說:「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條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條線」。禅宗經常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就是說,你一動,那就是依他起相,你就在因緣法當中,落入第二谛,「猶是階下漢」,你就在夢境當中活動;但是你一覺悟,一念不生,你又回到本性,這些生死的境界、苦惱安樂的境界都不可得。
所以我們在修止觀,你會發覺這個人生很妙,你從心性的本體出來的時候,你發覺人生酸甜苦辣都具足(哈──);但是你一入觀的時候,這些都不可得。那你說人生是怎麼回事呢?爲什麼真心跟妄心變化那麼大呢?那剛剛的妄心跑哪裏去了呢?所以古人說:「一念的迷,全真成妄;一念的悟,全妄即真。」诶,這句話你要懂,在禅宗來說,你開悟!(呵──)真的是這樣子。「一念的迷,全真成妄」,所有的真心全部變成妄心,你剛剛的真心,就是你現在打妄想的心,問題是你迷惑了;那你一覺悟的時候,開始把心帶回家,不要在這些枝枝葉葉的因緣所生法活動,這個時候你「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的心慢慢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家的時候,「一念的悟,全妄即真」,剛剛那個生滅變化的感受全部消失掉。所以依他起相跟圓成實相,不隔一條線,也可以這樣講。但是你要弄得不好,你的依他起就會跟遍計執相應,依他起如果跟有所得心相應,你就落入遍計執,你在夢境裏面就跑不出來;在依他起當中,你修我空觀、法空觀,這個依他起就能夠回到圓成實。
所以修習止觀的次第是這樣:我們是活在依他起,我
們過去造了很多的業,也有很多的思想,所以我們創造出差別的宇宙人生,這個我們都不應該回避,也沒辦法回避的,就是借假修真,假藉因緣來修行。那這個修行的次第,諸位要聽好:第一個次第先成就圓成實性,把依他起的法先回歸到圓成實性,這是第一個要做的,先把心帶回家;然後再從圓成實裏面出發,從空出假,發菩提心、廣度衆生,它是二個次第。先證得圓成實,再證得依他起;先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再證得有分別的後得智。這唯識的次第是這樣,先成就空觀,再成就假觀。
這都是心地法門,其實迷跟悟,一念之間,你要明白道理,你在操作上,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你要不明白,你也不知道怎麼操作。所以我們今天上的課,希望大家好好的思惟一下,其實有時候就是一念之間,你要明白,它的關鍵點就是:當我們不小心落…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