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碍点,就是遍计所执性。这以下「比成」,当中有三段:「问、答」跟总「结」。
子三、比成(分三:丑一问;丑二答;丑三结) 丑一、问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们生死凡夫,都活在自己的执着当中,这个执着的一个很大的困扰,使令我们很难从生死大梦当中觉悟出来,我们在还没有得到「真」实「智」慧之前,对于「唯识」无义的道理,如何作一个「比」量得「知」?怎么比量得「知」呢?这以下回答:
丑二、答(分二:寅一标;寅二释) 寅一、标
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透过「教」法的学习,而「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教是能诠,道理是所诠,我们解释一下。这个道理是没有文字相的,比如说:一个医生,他明白身体结构的道理,他心中有这个道理,他把道理传递给你,告诉你要去读医学院……,很多的文字,他要假藉文字的沟通。等到七年毕业以后,他告诉你很多很多文字,然后你把文字加以消化思惟以后,哦!你心中的道理跟他心中的道理完全一样。他的道理要输送给你,要假藉文字的教法。佛菩萨亦复如是,这个甚深「唯识无义」道理,是存在每一个诸佛菩萨的心中,他可以自受用而产生觉悟;但是这个道理要传递,必须假藉文字。这个文字的记载,他把这个道理放在文字当中,弟子们经过教法的闻、思、修,也能够产生相同的道理,就个叫做比量得知。看解「释」:
寅二、释(分二:卯一教;卯二理) 卯一、教(分二:辰一十地经;辰二解深密经) 辰一、十地经
解「释」当中,先解释「教」,再解释「理」。「教」当中有二部经:第一个「《十地经》」,第二个「《解深密经》」。先看「《十地经》」:
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
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佛陀说:整个「三界」的因缘果报,其实都是一念「心」所变现的。我们经常说:「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要求依怙之前,要回光返照一下。祖师们经常说:「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我在流转啊。」错!是一念心在流转。我们从依他起,我们在三界流转,这是事实;圣人是在涅槃,这也是事实:果报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要想:「三界流转,是谁在流转?」蕅益大师经常讲:「流转三界者谁?参!」(哈──)你要去参这个问题。就是一念明了的心识在流转,它不断的生灭而变化、变化而生灭,造不同的业,变现不同的果报,一个梦接一个梦、一个梦接一个梦,直到你明白道理以后,那个梦境才真实消失掉。前面的《十地经》是《华严经.十地品》,看「《解深密经》」:
辰二、解深密经(分二:巳一举经;巳二引文) 巳一、举经
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
以下引用「《解深密经》」的文字:
巳二、引文(分二:午一第一问答;午二第二问答) 午一、第一问答(分二:未一举事问;未二依理答) 未一、举事问
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
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讲到这个心,它有能、所的差别。弥勒菩萨「问」佛陀说:在禅定的「心」中,它有一个所攀缘的影像,比如说你念佛,心中有佛号的影像,那这个能攀缘的「心」、这个能念的心,跟我们所攀缘的这个「影像」,是有差异的?还是没有差异的?提出这个问。看回答:
未二、依理答
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佛告」弥勒菩萨说:其实能缘的心跟心中的影像是没有差「异」的。为什么呢?都是一念心所变现的。所以佛陀说:心「识」所攀「缘」的影像,其实它不是外来的影像,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你心中自己显现一个影像,然后你在这个影像里面去攀缘,你不可能去攀缘心外的影像,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再看第二个问答:
午二、第二问答(分二:未一设难更问;未二释理重答) 未一、设难更问
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 云何此心还取此心?
我们能缘的「心」跟所缘的「影像」是相同的,既然都是相同的,为什么「心」能够攀缘自己相同的影像呢?自「心」还能够取自「心」呢?这以下就回答:
未二、释理重答(分三:申一正释;申二举喻; 申三合法) 申一、正释
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从圆成实性来说,没有「少法能取少法」,都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从真实义来看是这样子。但是从依他起的角度,的确我们这一念心一动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有不同的业力,他就会在自己的业力当中,显现一个心中的「影像」,然后你在你影像里面去攀缘。所以《楞严经》上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就是你自心去攀缘心中的影像,然后对你的影像可能产生贪、或产生瞋,然后在那边造业,在「非幻」的空性当中,创造一个「非幻成幻法」,创造很多的虚妄的梦境出现,生命就这样出现了。就是从本性来说,没有真实的法能够取真实的法;但是从因缘上来说,你心一动,你的心会自己就出现很多的法,让你自己来受用、攀缘。这以下讲一个譬喻:
申二、举喻
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
比如说你照镜子,你以自己为本「质」,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像」,你自己看到你自己。不知道的人,见到自己的影像以后,他还以为「离」开了这个本「质」以外,
另外有一个别体的「影像」。你不知道你心中的影像是你自己心中所显现的,你以为有一个真实从心外的影像让你去攀缘,这个是我们的错觉。我们只能够去了别心中的影像。以下「合法」:
申三、合法
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像。
所以当我们「心」一动的时候,好象「有」一个别体的「影像」显现,其实所谓别体的影像,还是你心中自己变现出来的。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圆成实性跟依他起作一个总结,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什么叫依他起呢?就是《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梦幻泡影的法叫做依他起。梦幻泡影的意思就是说:它有,但是它是暂时有、因缘有。比如说你今生有很多的感受,我们回忆过去的生命,有欢乐的感受、也有痛苦的感受,酸、甜、苦、辣的感受都有,但是它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呢?我们这一念生灭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由于过去的业力跟不同思想的混合,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酸甜苦辣的感受、酸甜苦辣的人生。但是当我们修空观的时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外在心中的影像都拨开以后,我们能够把心带回家,回归到依他起影像背后的那个主人翁,那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时候,这些外在的法就不可得,所以它只是一个暂时的感受。问题是说:我们习惯性在外境的暂时感受当中,一直执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产生觉悟的主要因素。禅宗经常讲一句话说:「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条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条线」。禅宗经常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就是说,你一动,那就是依他起相,你就在因缘法当中,落入第二谛,「犹是阶下汉」,你就在梦境当中活动;但是你一觉悟,一念不生,你又回到本性,这些生死的境界、苦恼安乐的境界都不可得。
所以我们在修止观,你会发觉这个人生很妙,你从心性的本体出来的时候,你发觉人生酸甜苦辣都具足(哈──);但是你一入观的时候,这些都不可得。那你说人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真心跟妄心变化那么大呢?那刚刚的妄心跑哪里去了呢?所以古人说:「一念的迷,全真成妄;一念的悟,全妄即真。」诶,这句话你要懂,在禅宗来说,你开悟!(呵──)真的是这样子。「一念的迷,全真成妄」,所有的真心全部变成妄心,你刚刚的真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问题是你迷惑了;那你一觉悟的时候,开始把心带回家,不要在这些枝枝叶叶的因缘所生法活动,这个时候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的心慢慢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家的时候,「一念的悟,全妄即真」,刚刚那个生灭变化的感受全部消失掉。所以依他起相跟圆成实相,不隔一条线,也可以这样讲。但是你要弄得不好,你的依他起就会跟遍计执相应,依他起如果跟有所得心相应,你就落入遍计执,你在梦境里面就跑不出来;在依他起当中,你修我空观、法空观,这个依他起就能够回到圆成实。
所以修习止观的次第是这样:我们是活在依他起,我
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也有很多的思想,所以我们创造出差别的宇宙人生,这个我们都不应该回避,也没办法回避的,就是借假修真,假藉因缘来修行。那这个修行的次第,诸位要听好:第一个次第先成就圆成实性,把依他起的法先回归到圆成实性,这是第一个要做的,先把心带回家;然后再从圆成实里面出发,从空出假,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它是二个次第。先证得圆成实,再证得依他起;先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再证得有分别的后得智。这唯识的次第是这样,先成就空观,再成就假观。
这都是心地法门,其实迷跟悟,一念之间,你要明白道理,你在操作上,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你要不明白,你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所以我们今天上的课,希望大家好好的思惟一下,其实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你要明白,它的关键点就是:当我们不小心落…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