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因緣所生法,開始在那邊執著的時候,你要隨時提醒自己──诶,把心帶回家,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這是一場夢。這個提醒的功夫要提起來,然後你要知道怎麼回家(呵──),這個很重要!你要把回家的密碼找到,否則你回不了家啊!一個人如果老是在因緣所生法活動,饒你福報再大,你要快樂都不可能。人生有快樂就有悲傷,這種對立法,法爾如是,樂極生悲嘛。有爲法就是有苦有樂、有增有減、有生有滅;但是當你對這種對立的苦樂之法厭倦的時候,你要去哪裏呢?圓成實性是我們的歸依處。問題是:你如何從現在這種帶有感情、有感受的色受想行識的這個心識,回歸到你的本性?這個方法你要找到,回家的路你要找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好,今天先講到這裏。以下簡單的回答
幾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弟子閱讀諾那金剛上師的開示,覺得很納悶,密教何以有男的佛菩薩跟女的佛菩薩之分?
答:我們在看佛菩薩,從唯識的角度就是一念的心。什麼叫佛菩薩呢?他有菩提心,他有空性的智慧,這個就是菩薩。他現出男相、女相,等于是把佛菩薩人性化了,因爲你度化人道的衆生,就化成人相。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思考:密宗也好,顯教也罷,有時候佛像是一種表法,就是男衆菩薩是表現一種剛猛的心性,女衆的佛菩薩是表現慈悲、調柔的心性。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其實佛像本身都是在藉事表法的。你看文殊菩薩爲什麼要拿劍呢?他這個劍不是殺人用的,是破除煩惱障、所知障,智慧嘛。普賢菩薩爲什麼要乘坐大象呢?普賢菩薩的功德來自于安住實際理地,這個大象──沒有退縮,六牙白象是不會退縮的,所以這個實踐力來自于無所畏懼。所以我看這個相貌,就是法法銷歸自心,它代表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比較重要的,重點不是他是男衆、女衆。觀世音菩薩爲什麼現女相呢?你說觀世音菩薩是男的、女的呢?他可以顯現男相,也可以顯現女相,他就是一念心。什麼叫做菩薩?從唯識的角度,「唯識無義」,每一個衆生他生命的點就是一念心識,不過他的心識比我們的層次還高。那爲什麼我們經常用女衆?因爲女衆多分來說表現慈悲──大悲。所以這些都是表法用的。
問:何謂定慧等持?什麼階段才能夠定慧等持?如何才能定慧等持?
答: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爲這個定是無分別住,慧是有分別住,這二個體性多少有點沖突。所以定慧等持,你起碼要先得到禅定,才有辦法定慧等持。不過在因地的時候,可能是沒辦法等持,會有所偏重。
問:有些人天生怕鬼,有些人就不怕鬼,以唯識的角度來說,何以會有此差別?
答:從中國的五術來說,有些人八字比較輕就怕鬼,八字比較重就不怕鬼。從唯識的角度是認爲:你爲什麼怕鬼呢?其實你是被你心中的妄想所怕,就是你自己會把鬼作很多的假想,認爲他要傷害你,他要把你吃掉,或者怎麼怎麼的。其實不是每一個鬼都很可怕,其實鬼也有善良的鬼,鬼跟有情衆生一樣,他只是有罪業,所以變成鬼。一般來說,從唯識的角度,一個喜歡胡思亂想的人比較怕鬼(哈──),因爲你去捏造很多影像來讓自己害怕。所以有些人說:癌症的死亡都不是被癌細胞殺死,都是你自己怕死的。就是你自己把鬼的影像,在心中起了很多的變化,然後那個影像嚇到你。當你修行久了以後,你把那個影像慢慢慢慢消掉;然後你再起慈悲心,其實他也是一個有情,他爲什麼要傷害你?他無端端的幹嘛傷害你?是不是!慢慢慢慢你會知道,鬼跟你是沒有差別的。其實你怕他,你多少也有點瞋心才會怕,人跟人之間,對立強心的人也會有害怕心。所以我們經常修平等觀,那個畏懼的心會減少,沒有誰怕誰,就是平等不二。
問:打坐的時候會浮起來,或者感覺到魂魄出竅,或者結一些平常沒有學過的手印,這種情況是正?還是邪?
答:這種情形,在打坐的過程當中都不是好現象,這個對你的修學是幹擾。就是說你修止觀第一件事情,你先清楚你爲什麼要打坐?你的目的是要成就無上菩提,爲了廣度衆生而打坐,是依止菩提心;那這個身體浮起來,又怎麼樣呢?你椅子坐高一點不就浮起來了!(哈──)就像有一個外道,一個喜馬拉雅山的修行者,他跟師父說:我不跟你學習了,我要跟另外一個上師學習。他說:我跟你學習半天,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你告訴我一些道理,也沒有說特殊的表現。他說:你跟那個上師學習,他有什麼本事?他有很多本事啊!他能夠從嘴巴吐火出來。那上師說:這個上師學這個學多久了?他學了二十年,嘴巴隨時可以把火吐出來。上師說:他學了二十年,我一根蠟燭就可以把火點起來(呵──),你學這幹什麼呢?你也不能解脫嘛,是不是? 就是說:你的動機在哪裏?目標在哪裏?這很重要,你一定先有目標,然後你才有過程,是不是!你說你學習的目標:我要打坐,我要與衆不同。那這個對你很重要嗎?你會浮起來、會結手印啊,那些初學佛的人就被你嚇得一楞一楞的,但是這個都是妄想的境界!就是你打坐是先修止,把心靜下來,因爲只有在寂靜的心中,你才能夠去思惟真實的法義。所以修止只是前方便,然後你再思惟「唯識無義」的道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活在自己心中的影像。這當中,唯有把心帶回家,由月亮所變成的月影,在從這月影當中,怎麼再回到月亮中去,這是關鍵點。 那你經常能夠從生滅心回到不生滅心,你經常在打坐當中,慢慢慢慢熟了,你從打坐出來,你也可以隨時把心帶回家。這個時候你能夠不迷,心境接觸的時候,不迷、不取、不動,當然不取、不動還不容易,但是至少你知道怎麼回事。你說:诶,「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你一定要先找到安住的地方,才能夠降伏其心。降伏其心不是強忍的,你找到你真實的歸依處,你看這些得得失失,這些都是夢幻泡影,那只是一種暫時的感覺而已,你就能夠悄悄的走過去。如果你沒有找到真實歸依處,你強忍,這不是佛法的本質。 你爲什麼能夠有這樣坦蕩的心胸?這是智慧的栽培,而智慧就在打坐的時候慢慢栽培的。所以爲什麼要打坐?你的動機在哪裏?這是關鍵點。當然你今天追求福報,那又另外一回事,說和尚不作怪,信徒不來拜(呵──)。如果你要很多人來供養你,那你要出一些怪招,因爲這個別人看得到;但是你要爲來生付出慘痛的代價,你想清楚,你今生先享受後付款(呵──)。那你老老實實的,一切法隨緣,你做你應該做的事情,不管怎麼樣,你臨終坦蕩蕩。 我總是覺得人生是一個抉擇,你覺得你生命當中什麼最重要?你認爲路旁的小花最重要,那你就去追求這個東西了;你覺得你要追求摩尼寶珠,那你的人生就要有一些特殊的規劃。所以打坐的時候,這些生滅法,我是建議你不要在這個地方去浪費時間,你注意你的所緣境是對佛號的歸依,對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差別的抉擇,爲臨終的正念努力,這應該是比較重要。
問:附上二本書,請法師開示。
答:第一本書《有關極樂世界的介紹》,以前我的恩師,對這本書是有所批評,說這本書是不真實;我看了一下,我也有同感。以前在佛學院教,我們淨土宗的恩師,他在講堂上公開的批評這本書是虛妄的。因爲極樂世界的成就是臨終的時候才成就的,十萬億佛土不是你在夢境就能夠出現的,不可能的。當然從某一個好的角度,它有提醒人家信心的作用,但是問號很多,所以我的恩師是不同意。 另外一本書《打坐的方法》,我覺得他打坐的方法,有些調身的方便可以采用;但是它裏面很多運氣的方法、觀想的方法不可取,完全是道家的運氣。佛家講究的氣是以調心爲主,心平氣和,産生自然的呼吸;道家的小通關、大通關,它是用心念來調氣,這當中有一些危險性、危險性,所以我是建議不要采用。你弄的不好,身體會出毛病,而且你出了毛病以後,別人救不了你,當今的世界能夠救得了你的沒幾個,你自己給自己障礙。就是你在運氣的時候,只要稍微出一點差錯,你就終生帶病。所以道家的運氣不要隨便學,我們就是自然的呼吸,讓它自然就好。所以這本書有些調身的方便、打坐的姿勢,後面還有講到甩手功,這都可以參考;但是它的觀想不可用,它結手印也不可用。這手印不能隨便結的,否則你會惹很多鬼神的麻煩。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一念心通十法界,你盡量在因地,你還沒有自在力的時候,盡量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這些鬼神衆生,敬而遠之,尊敬,但是保持距離,否則你會惹上很多麻煩。
問:淨土宗的行者往生都有瑞相現起,而判斷已往生極樂世界,外道的一貫道、基督教臨終也有瑞相,由此推論,佛教的宗教體驗跟外道有何異處?瑞相是否究竟?
答:瑞相就是有好的相狀,基督教、一貫道也有人修習善業,所以他也會有瑞相。比如說:身體柔軟、見到花、見到光、見到香氣,往生天界也是見到花、見到光、見到香氣,瑞相是各式各樣不同。有人在斷定往生,他看到這個人身體柔軟就斷定往生,這種判定太過粗糙。一個人修習善業現前的時候,也是身體柔軟;所以往生的判定標准,一定是臨終要正念。你說他臨終的時候一直在睡覺當中,你說他是不是往生呢?這誰知道呢?除非你能夠親自看到阿彌陀佛現前,否則只是看到花、見到光、見到身體柔軟,都不一定表示往生,因爲諸天也有類似的相貌。但是看到瑞相,可以斷定不墮叁惡道,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不是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因爲那的確是一個很高的意境。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