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九頁,「庚二、遍計所執」
我們在修唯識觀的時候,把一切法分成叁相: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跟圓成實相。前面一科的「依他起相」,它的基本定義就是:「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也就是說,依他起相根本生起的因緣,必須以阿賴耶識爲種子,它必須從阿賴耶識所變現,不是從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阿賴耶識在變現依他起諸法的時候,有叁個因緣:第一個是我見的種子,第二個是名言種子,第叁個是有支的業力種子。這叁個法──我見、思想跟業力,來主導我們有爲諸法依他起苦樂的變化。這叁個當中,我們從本論來看,這思想是居于主導的地位。
過去有一戶山上人家,這個人家是叁代同堂,後來老一代往生,就到山下請一個風水師來看地理,看應該埋葬在哪一個地方比較吉祥。這個風水師從山下千裏迢迢的走到山上,很辛苦、流很多汗,這戶山中的人家,就准備了熱開水來迎接。古時候的鄉下人比較有人情味,思考也比較周到,恐怕遠方來的客人,喝開水太急躁而燙傷舌頭,就在熱開水前面鋪上一層粗糠,薄薄幹淨的粗糠,希望他喝的時候嘴巴稍微吹一下。但是風水師他一上來非常的口渴,看到開水上面有一層粗糠,不知道這個涵意,就以爲這戶人家沒有誠意:我這麼遠來,那麼口渴要喝開水,你把水灑一層粗糠!在這個瞋心驅使之下,他就給他安立一個不好的風水。這不好風水葬下去以後,經過了叁年,這風水師有時候想起來,也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做,雖然對方是不禮貌,但也不必下這麼大的報複。所以他懷著愧疚之心,希望把凶惡的風水改一改,來作一些補償。他叁年後又重新回到山上,上去一看:唉呀,不得了!這山上的房子越蓋越漂亮,不但沒有被惡風水所傷害,好象更興盛了!這戶人家看到風水師來,非常感激說:你真是我們的恩人,我們這個風水葬下去以後,果然發達。風水師就說:叁年前我來的時候喝開水,你爲什麼灑一層粗糠呢?他說:遠方的人來喝水都很急躁,容易燙傷嘴巴,所以我們習慣性就灑一層薄薄的粗糠,希望他慢慢的喝,保護舌頭。這風水師說:唉呀!一念的慈悲心,轉凶爲吉。
第二二卷
中國的五術之說,的確在因緣法當中,有很多好的磁場、不好的磁場;但是依他起的法來說,你要永遠記住,你的內心是重要的主導者,你的內心在生命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以忽略的。今天你站在一個不好的風水,它釋放出比較沈悶、不吉祥的磁場;但是你所釋放的是慈悲心、菩提心,這個名言種子的力量是不可以忽視的!這個思想,在整個生命當中,是居于主導的地位。所以佛陀在經典當中,不只一次的開示我們:「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整個法是內心來宣導、來主導、來主宰的。所以我們在研究依他起的時候,你不能忽略了思想,當然業力也是很重要,還有我見;但在這叁個當中,能夠主導我見,也能夠改造業力的,這個思想是不可以忽略的。這地方有一個問題:這個思想,一個善良的慈悲心跟一個邪惡的自私心,的確能夠主導依他起,那我們怎麼培養一個好的思想呢?這當中就說明爲什麼會有不好的思想?我們爲什麼會有私心?這個就應該研究遍計所執性。我們善良的慈悲心到底被什麼所障礙?這個地方講到「遍計所執」性,有二科:「一、問;二、答。」
庚二、遍計所執(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
辛二、答
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什麼叫做「遍計所執相」呢?簡單的說,在整個依他起的因緣法當中,它本身沒有真實的自我跟真實的法,它都是假藉思想、業力所變現的一個生滅變化之法,它沒有真實的體性,叫做「無義」。「無義」怎麼有呢?是一念心剎那剎那的作用,所以剎那剎那的顯現。在「無義唯識」當中,我們感到一個相似的我相、法相的法出現,而這個相「似」就是不真實,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我相、法相,就個就是「遍計所執相」。這個遍計所執相,古德說叫做「情有理無」,在情感上是存在的,但在真理上是不存在。其實依他起相主要是阿賴耶識,依他起相是有情衆生的一個因果相,你過去有什麼思想、有什麼業力,得一個這個果報,這個果報又有什麼樣的思想?我們在因果的相續變化當中,我們習慣性的認爲有一個我:诶,由我去造作善惡的因地,以後也是由這個我去承受果報。而我相的生起安立做遍計所執相,這個就是我們在修止觀所必須對治的。就是說它本來是沒有真實體性的一念心識的作用,這當中我們捏造一個我相、法相的相似自體出來,而這個我相、法相就是遍計所執相,就是我們要對治的。我們看下一科:
庚叁、圓成實相(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
辛二、答
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什麼叫「圓成實相」?就是我們在整個因緣所生的色心諸法的依他起相當中,我們對于這「似義相」,這個「似義相」就是遍計所執,相似有。遍計所執就是在依他起的這些因緣果報當中,捏造一個我相、法相的體性出來;而當我們對這個我相、法相,修習我空觀、法空觀加以對治,使令它恢複到「永無有性」,恢複到一種畢竟空寂的平等體性。而這種畢竟空寂的平等體性,這個「永無有性」出現的時候,叫做圓成實相,就是二空真如之理,或者叫二空平等之理。這個「永無有性」不是說依他起不存在,而是遍計執這種我相、法相的這種對立相消滅了,這個時候安立做圓成實相。
有人就問:圓成實相這個二空真如,跟小乘的空性有什麼差別?小乘的空性,它不依止一心而安立。從大乘的角度認爲:小乘的空是心外求法,它離開這一念心有一個
法存在,這個法叫做空性,他的心進入到空性,把整個第六意識消滅掉,所以他的空性是不能有生命現象的,他認爲沒有生命現象;其實是有生命現象,有阿賴耶識。但是對阿賴耶識,他也無所謂,它安立在無覆無記他也無所謂,所以小乘的空性是沒有明了性的。而大乘的圓成實性是有明了性的,它是依止依他起的一念心性的角度,把一念心性當中的我執、法執消滅掉,這個叫做圓成實相。他在依他起的一念心識當中,把無明這一部分拿掉,恢複它的本來面目,這個叫做圓成實相。所以圓成實相是安立在現前一念心性,它是一個有明了性的東西,所以隨時能夠生起他受用的功德。
《大乘起信論》上說:什麼叫真如、圓成實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惟是一心,故名真如。」前面都是否定,否定言說相、名字相、生滅變化的對立;最後建立「唯是一心」的觀念,你不能離開一念心性來談空性,否則就會落入斷滅見。就是你不能去消滅第六意識,當你消滅第六意識的時候,你整個菩薩道的菩提心、六波羅蜜,所有生命的妙用、所有生命的價值統統消失掉了,你那個清淨的依他起也被你消滅掉,那你要轉變阿賴耶識就變成不可能。所以我們在研究圓成實性的時候,要把小乘的空性加以比較,它是不能夠去破壞依他起的。所以蕅益大師在修唯識止觀,他開示說:什麼叫唯識止觀呢?簡單的講:「遍計本空,依他如幻,謂之圓成實性。」遍計本空,觀察我跟法,我們所執著的自我跟所受用的法,那個真實體性是不可得,遍計本空;但是依他起,你不能消滅它,你要轉變它,把不好的思想變成好的思想、不好的罪業改成善業。所以大乘佛法是偏重在「轉識成智」,小乘佛法的修行觀念是「灰身泯智」,這個地方大家要弄清楚。看「己二」的「廣釋二相」:
己二、廣釋二相(分二:庚一廣依他起;庚二廣遍計所執) 庚一、廣依他起(分二:辛一釋;辛二成) 辛一、釋(分二:壬一釋十一識;壬二釋唯有識) 壬一、釋十一識(分二:癸一自性;癸二差別) 癸一、自性
這以下就詳細、廣泛的解釋依他起跟遍計執,前面是一個略說,這以下是「廣」說。這個地方爲什麼沒有把圓成實放進去呢?其實圓成實並就沒有離開依他起,講依他起的時候,是講它所表現外在的有爲法,而每一個有爲法的本性都是我空、法空的,其實就是在顯圓成實。先看「廣依」,廣釋依他起,這當中有「釋」跟「成」。「釋」是解「釋十一識」跟「唯識」的道理。先解「釋十一識」,解釋它的「自性」跟「差別」: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 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 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
我們前面說過,六根、六塵、六識叫做整個依他起的體性,它一個主要的體性就是有情衆生的色心諸法。
癸二、差別
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其他的六個「諸識」,包括你的時間、空間、數量、苦樂,這個都是在形容十八界的差別,所以依他起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森羅萬象,一切的有爲諸法都叫做依他起相。
壬二、釋唯有識(分二:癸一辨無義;癸二解妨難) 癸一、辨無義(分叁:子一牒標;子二喻顯;子叁比成) 子一、牒標
這個地方是說明依他起相是怎麼來的──是由阿賴耶識的心識種子所變現的,離開一念心識無有少法可得。先說明它是沒有真實「義」理,再「解」釋它的「妨難」。先看沒有真實義: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
前面講的十一個識,宇宙人生的色心諸法,它的內涵其實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離開了一念心識,就「無」有少法可得,所以它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沒有一個真實的「義」,這個就是唯識的基本理論,叫做「唯識無義」。…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