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的定义叫做「遍计所执相」。第三个是「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真「实相」,这个是诸法的真实相,叫做我空、法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
这三个相我们简单的区分一下:「依他起相」是涵盖一切的有为诸法,有为法都叫做依他起相,你所想象得到的有为诸法,不管是杂染法、清净法,都是依他起相,所有的因缘果报之法都叫做依他起相。无为法呢,它是没有造作因缘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为法是「圆成实相」。这个时候你会问:那「遍计所执相」是什么法呢?它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遍计所执相是一个不存在的法!在唯识学是不承认有这个法的存在,这个法是无中生有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一个龟毛兔角,它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从有为法跟无为法来安立、来判定这三个法:「依他起」的法是虚妄相,它是生灭的,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是有为法;「圆成实相」是经常存在的一个无为法;「遍计所执相」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法。
这样子讲,你知道这个三个关系以后,你在修止观的时候,就知道什么东西该断,什么东西是该证,什么东西该转变。你在修止观的时候,你所断的是什么?所断的是遍计所执相。就是说你修止观,你要对治的、你要断的是遍计所执相,而所要证的就是圆成实相,当你断了遍计执,你同时就会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二个几乎是同时的,一个是所断、一个是所证。你所要转变的是依他起,依他起不能断,而是转变,把杂染的依他起转成清净的依他起。所以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你能够掌握这三个原则:所断的是遍计执,所证的是圆成实,所转的是依他起,这就是我们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这一段是一个简单的总标,以下看它的各别解释:
丁二、依标别释(分六:戊一出体;戊二释名;戊三释一异; 戊四辨品类;戊五释妨难;戊六释契经) 戊一、出体(分二:己一略释三相;己二广释二相) 己一、略释三相(分三:庚一依他起;庚二遍计所执; 庚三圆成实相) 庚一、依他起(分三:辛一问;辛二答;辛三结)
辛一、问
解「释」当中有六段:「一、出体;二、释名;三、释一异;四、辨品类;五、释妨难;六、释契经」。「出体」当中又分成二段:「略释三相,广释二相」。先简「略」的说明「三相」,看第一个「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辛二、答(分三:壬一标;壬二征;壬三释) 壬一、标
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
什么叫「依他起相」?这个定义非常重要,大家要详细的分别。「依他起相」有二个主要的重点:第一个是「阿赖耶识为种子」,它是依止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生的法,必须由实种所生的;不像遍计执,我们内心当中执着有一个我,而这个「我」的影像根本不是种子所变现,是我们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分别遍计执跟依他起最大的差别,在于它是不是实种所生?依他起它是有种子的。比如说,我现在起贪欲的烦恼,贪欲不能说它遍计执,它有它的功能,它的确有那个种子,你过去有贪烦恼的造作,所以有贪欲的现行。但是你认为贪欲这个法是真实的、是不能改变的,哦!就落入遍计执。贪烦恼第一念生起的时候,它是依他起;但是你认为它是真实有,就落入遍计执;你观察它是生灭变化的,那你就恢复到依他起。所以依他起必须是阿赖耶识的实种所生。第二个,它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心「所」变现的一种作用。「虚妄分别」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们内心当中不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内心是一种有所得的心,都叫做虚妄分别。比如说,我们今天去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你在布施的时候,你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去造作布施的法;或者你持戒的时候,你认为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我,去奉持如来的戒法:这个都叫做「虚妄分别」。依止「虚妄分别」心的作用「所」生的诸法,这当中所谓的诸法,主要是心「识」,因为唯识不同意心外有法的。所以说依止「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生的种种「虚妄分别」,这整个心「识」的作用都叫做「依他起相」。
这个依他起相,如果从具足的角度来说,它本来的定义是有杂染的依他起跟清净的依他起;但是本论的定义,主要是安立在凡夫的依他起,就是杂染的依他起,所以它的定义是虚妄分别所生的。当然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菩提心、六波罗蜜,这个也是依他起,但这个依他起叫清净的依他起;那这个地方的依他起是我们必须要转变的,就是还有一些努力空间的,所以叫虚妄分别的依他起。这个地方是简略的说明依他起,以下会详细的说明这一段的大意。
壬二、征
此复云何?
这是「征」问,以下详细的回答:
壬三、释(分三:癸一释诸藏;癸二释阿赖耶识为种子; 癸三释虚妄分别所摄) 癸一、释诸藏
回答当中有三段:「一、释诸识;二、释阿赖耶识为种子;三、释虚妄分别所摄」,等于是把前面的论文详细说明,说什么叫「依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先解「释」什么叫「诸识」,这个「诸识」就是把依他起的整个内容作一个说明。什么叫依他起?这当中有十一个法(十一个识):
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这个依他起有十一个法:第一个是「身」,「身」就是五净色根,这五净色根是由四大所成的。为什么叫「识」呢?其实这个识,我们过去有研究过《三十颂》就知道,我们在分析这个心识的时候,有体跟用的差别,就是八识的自体它不动的时候叫自体分,那是一个明了的心识;但是这个明了的心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见、相二分的作用,全部的自体分就转成见、相二分。见、相二分它也是属于识,一个是能缘,一个所缘。那这个地方的五净色根,是识所变的影像,它是一个相分,所以它是一个色法,但是也是属于识,是识所变现的影像,所以「身」就是五净色根。这个「身者识」呢?身者识就是染污识;「受者识」就是无间灭识。染污识跟无间灭识我们前面说过,就是第七意识,前面解释第七意识,把第七意识开成了染污识跟无间意识。这第七意识就是意根,第六根,所以「身、身者识、受者识」加起来是整个六根。就是心识要生起了别作用的一个所依,它必须要依止六根,六根是依他起的一个所依。第二个「彼所受识」,我们内心当中所感受的境界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我们所受用。「彼能受识」,真实在受用的是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是整个心识的见分,能受用的。这样子等于是整个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有情众生的整个色心诸法,合起来叫五蕴,开出来就是十二处跟十八界。每一个人的十八界不同,你的十八界,你所依止的六根,所受用的六尘,你能受用的六识,跟别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三界流转当中,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十八界。这十八界是整个依他起相的一个总说(总相),后面的六个识都是在形容十八界的差别相。「世识」,「世识」是说时间相──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每一个人的十八界是不断变化的,你有过去的十八界、有现在的十八界、也有未来的十八界,这个相貌是不断的、相续的,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数识」,数就是数目、数量的意思,就是时间的长短。比如说你是一个人的十八界,你人的十八界活了八十岁,你就只有八十年的数目,或者有些人寿命长一点九十岁。总之,这个十八界,有它数目长短的差别。「处识」,这个十八界有它所居住的处所,你生长在台湾、生长在美国,都有它所差别的处所。「言说识」,「言说识」就是有一个言说相,就是你的十八界跟他的十八界要加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假藉语言文字,来表达差别的思想。一个国家的文字,你如果注意,会发觉欧美国家在用字上,跟东南亚国家在用字,会感觉美国、欧洲的国家文化比较高雅,它在形容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那个文字用得比较高雅,这种人的思想层次比较高。这个「言说识」,十八界跟十八界之间的沟通,它要假藉文字来作一些沟通。「自他差别识」,十八识跟十八识间有差别,你的十八界跟他的十八界,你的六根、你所受用的六尘、你能受用的六识,跟别人的六根、六尘、六识都不同,乃至你昨天的十八界,跟你今天的也不同,这的确有它的「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这个十八界有快乐的十八界,也有痛苦的十八界,有安乐跟痛苦的差别。
这样加起来,这十一个法,或者说十一个识,十一个诸识都叫做所知依相。简单的说,这个宇宙万法,《百法明门论》把宇宙分成百法,但是在本论当中它是分成十一个法,那都没关系,是开合不同。总而言之,唯识学的基本定义:你不能认为离开了心识以外还有一个法;当你认为离开心以外有一个法,这个法就是遍计所执相,你要破斥。这个法都不离开见、相二分,都是一念心──能缘的见分,跟所缘的相分合成,这个是整个宇宙的有为诸法,可以说一切有为的色心诸法,都叫做依他起相。这个地方是说明依他起主要所包含的相貌,就是十八界。以下我们看十八界它是怎么来的?它生起的因缘?
癸二、释阿赖耶识为种子(分三:子一由名言种;子二 由我见种;子三由有支种) 子一、由名言种
它有它的一个实种,真实的种子所生的,这当中有三个:「一、名言种;二、我见种;三、有支种。」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所生。
在有为的十一个识当中,前面的是十八…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