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學的定義叫做「遍計所執相」。第叁個是「圓成實相」,「圓」滿「成」就的真「實相」,這個是諸法的真實相,叫做我空、法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

  

  這叁個相我們簡單的區分一下:「依他起相」是涵蓋一切的有爲諸法,有爲法都叫做依他起相,你所想象得到的有爲諸法,不管是雜染法、清淨法,都是依他起相,所有的因緣果報之法都叫做依他起相。無爲法呢,它是沒有造作因緣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爲法是「圓成實相」。這個時候你會問:那「遍計所執相」是什麼法呢?它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遍計所執相是一個不存在的法!在唯識學是不承認有這個法的存在,這個法是無中生有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一個龜毛兔角,它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從有爲法跟無爲法來安立、來判定這叁個法:「依他起」的法是虛妄相,它是生滅的,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是有爲法;「圓成實相」是經常存在的一個無爲法;「遍計所執相」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法。

  

  這樣子講,你知道這個叁個關系以後,你在修止觀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東西該斷,什麼東西是該證,什麼東西該轉變。你在修止觀的時候,你所斷的是什麼?所斷的是遍計所執相。就是說你修止觀,你要對治的、你要斷的是遍計所執相,而所要證的就是圓成實相,當你斷了遍計執,你同時就會證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二個幾乎是同時的,一個是所斷、一個是所證。你所要轉變的是依他起,依他起不能斷,而是轉變,把雜染的依他起轉成清淨的依他起。所以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你能夠掌握這叁個原則:所斷的是遍計執,所證的是圓成實,所轉的是依他起,這就是我們修唯識止觀的叁個重點。這一段是一個簡單的總標,以下看它的各別解釋:

  

  丁二、依標別釋(分六:戊一出體;戊二釋名;戊叁釋一異; 戊四辨品類;戊五釋妨難;戊六釋契經) 戊一、出體(分二:己一略釋叁相;己二廣釋二相) 己一、略釋叁相(分叁:庚一依他起;庚二遍計所執; 庚叁圓成實相) 庚一、依他起(分叁:辛一問;辛二答;辛叁結)

  

  辛一、問

  

  解「釋」當中有六段:「一、出體;二、釋名;叁、釋一異;四、辨品類;五、釋妨難;六、釋契經」。「出體」當中又分成二段:「略釋叁相,廣釋二相」。先簡「略」的說明「叁相」,看第一個「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辛二、答(分叁:壬一標;壬二征;壬叁釋) 壬一、標

  

  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

  

  什麼叫「依他起相」?這個定義非常重要,大家要詳細的分別。「依他起相」有二個主要的重點:第一個是「阿賴耶識爲種子」,它是依止阿賴耶識爲種子所生的法,必須由實種所生的;不像遍計執,我們內心當中執著有一個我,而這個「我」的影像根本不是種子所變現,是我們第六意識捏造出來的。分別遍計執跟依他起最大的差別,在于它是不是實種所生?依他起它是有種子的。比如說,我現在起貪欲的煩惱,貪欲不能說它遍計執,它有它的功能,它的確有那個種子,你過去有貪煩惱的造作,所以有貪欲的現行。但是你認爲貪欲這個法是真實的、是不能改變的,哦!就落入遍計執。貪煩惱第一念生起的時候,它是依他起;但是你認爲它是真實有,就落入遍計執;你觀察它是生滅變化的,那你就恢複到依他起。所以依他起必須是阿賴耶識的實種所生。第二個,它是凡夫的「虛妄分別」心「所」變現的一種作用。「虛妄分別」的意思就是說:只要我們內心當中不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內心是一種有所得的心,都叫做虛妄分別。比如說,我們今天去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你在布施的時候,你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去造作布施的法;或者你持戒的時候,你認爲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我,去奉持如來的戒法:這個都叫做「虛妄分別」。依止「虛妄分別」心的作用「所」生的諸法,這當中所謂的諸法,主要是心「識」,因爲唯識不同意心外有法的。所以說依止「阿賴耶識爲種子」所生的種種「虛妄分別」,這整個心「識」的作用都叫做「依他起相」。

  

  這個依他起相,如果從具足的角度來說,它本來的定義是有雜染的依他起跟清淨的依他起;但是本論的定義,主要是安立在凡夫的依他起,就是雜染的依他起,所以它的定義是虛妄分別所生的。當然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菩提心、六波羅蜜,這個也是依他起,但這個依他起叫清淨的依他起;那這個地方的依他起是我們必須要轉變的,就是還有一些努力空間的,所以叫虛妄分別的依他起。這個地方是簡略的說明依他起,以下會詳細的說明這一段的大意。

  

  壬二、征

  

  此複雲何?

  

  這是「征」問,以下詳細的回答:

  

  壬叁、釋(分叁:癸一釋諸藏;癸二釋阿賴耶識爲種子; 癸叁釋虛妄分別所攝) 癸一、釋諸藏

  

  回答當中有叁段:「一、釋諸識;二、釋阿賴耶識爲種子;叁、釋虛妄分別所攝」,等于是把前面的論文詳細說明,說什麼叫「依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先解「釋」什麼叫「諸識」,這個「諸識」就是把依他起的整個內容作一個說明。什麼叫依他起?這當中有十一個法(十一個識):

  

  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

  

  這個依他起有十一個法:第一個是「身」,「身」就是五淨色根,這五淨色根是由四大所成的。爲什麼叫「識」呢?其實這個識,我們過去有研究過《叁十頌》就知道,我們在分析這個心識的時候,有體跟用的差別,就是八識的自體它不動的時候叫自體分,那是一個明了的心識;但是這個明了的心識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就會産生見、相二分的作用,全部的自體分就轉成見、相二分。見、相二分它也是屬于識,一個是能緣,一個所緣。那這個地方的五淨色根,是識所變的影像,它是一個相分,所以它是一個色法,但是也是屬于識,是識所變現的影像,所以「身」就是五淨色根。這個「身者識」呢?身者識就是染汙識;「受者識」就是無間滅識。染汙識跟無間滅識我們前面說過,就是第七意識,前面解釋第七意識,把第七意識開成了染汙識跟無間意識。這第七意識就是意根,第六根,所以「身、身者識、受者識」加起來是整個六根。就是心識要生起了別作用的一個所依,它必須要依止六根,六根是依他起的一個所依。第二個「彼所受識」,我們內心當中所感受的境界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是我們所受用。「彼能受識」,真實在受用的是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是整個心識的見分,能受用的。這樣子等于是整個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有情衆生的整個色心諸法,合起來叫五蘊,開出來就是十二處跟十八界。每一個人的十八界不同,你的十八界,你所依止的六根,所受用的六塵,你能受用的六識,跟別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叁界流轉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十八界。這十八界是整個依他起相的一個總說(總相),後面的六個識都是在形容十八界的差別相。「世識」,「世識」是說時間相──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每一個人的十八界是不斷變化的,你有過去的十八界、有現在的十八界、也有未來的十八界,這個相貌是不斷的、相續的,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數識」,數就是數目、數量的意思,就是時間的長短。比如說你是一個人的十八界,你人的十八界活了八十歲,你就只有八十年的數目,或者有些人壽命長一點九十歲。總之,這個十八界,有它數目長短的差別。「處識」,這個十八界有它所居住的處所,你生長在臺灣、生長在美國,都有它所差別的處所。「言說識」,「言說識」就是有一個言說相,就是你的十八界跟他的十八界要加以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假藉語言文字,來表達差別的思想。一個國家的文字,你如果注意,會發覺歐美國家在用字上,跟東南亞國家在用字,會感覺美國、歐洲的國家文化比較高雅,它在形容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那個文字用得比較高雅,這種人的思想層次比較高。這個「言說識」,十八界跟十八界之間的溝通,它要假藉文字來作一些溝通。「自他差別識」,十八識跟十八識間有差別,你的十八界跟他的十八界,你的六根、你所受用的六塵、你能受用的六識,跟別人的六根、六塵、六識都不同,乃至你昨天的十八界,跟你今天的也不同,這的確有它的「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這個十八界有快樂的十八界,也有痛苦的十八界,有安樂跟痛苦的差別。

  

  這樣加起來,這十一個法,或者說十一個識,十一個諸識都叫做所知依相。簡單的說,這個宇宙萬法,《百法明門論》把宇宙分成百法,但是在本論當中它是分成十一個法,那都沒關系,是開合不同。總而言之,唯識學的基本定義:你不能認爲離開了心識以外還有一個法;當你認爲離開心以外有一個法,這個法就是遍計所執相,你要破斥。這個法都不離開見、相二分,都是一念心──能緣的見分,跟所緣的相分合成,這個是整個宇宙的有爲諸法,可以說一切有爲的色心諸法,都叫做依他起相。這個地方是說明依他起主要所包含的相貌,就是十八界。以下我們看十八界它是怎麼來的?它生起的因緣?

  

  癸二、釋阿賴耶識爲種子(分叁:子一由名言種;子二 由我見種;子叁由有支種) 子一、由名言種

  

  它有它的一個實種,真實的種子所生的,這當中有叁個:「一、名言種;二、我見種;叁、有支種。」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所生。

  

  在有爲的十一個識當中,前面的是十八…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