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十八界當中有它的時間相、數量、空間、內心的言說思想,這些都是由「名言種子熏習」成就。就是過去你起了很多的善念,你對叁寶的信心、慚愧心,這種歸依恭敬的心;或者你曾經在五欲的境界,生起貪念、瞋恚、愚癡等等的惡念:你這種善惡思想熏習的交互作用,就構成十八界的這些差別相,乃至于它的時間、數量、言說等等。這個「名言種子」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子二、由我見種
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所生。
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我們産生了一個十八界,這十八界跟十八界之間,的確有我相、人相對立的差別,的確有這種差別。在生命當中,我們要看相片,第一個先找到自己,乃至于在整個人事因緣當中,我們在考慮利益得失的時候,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就是有愛護自己的心情,有保護自我的意識,而這種保護意識是由「我見熏習種子」産生,而構成了「自他差別識」,我們就容易在人與人之間、有情與有情之間,産生自他的對立。
子叁、由有支種
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
爲什麼有些人的十八界是快樂的?你看他經常保持歡樂;有些人經常愁眉苦臉?這當中的因緣,就是有這個「有支」的「種子」。有些人在過去的生命當中,他喜歡修習善業,所以他今生的十八界,所受用的都是如意的十八界;有些人會放縱自己造罪業,所以他今生在受用十八界的時候,是比較苦惱的,是違背他心意的十八界,所以這個跟業力有關系。
十八界它是有爲諸法色心的果報,而這個果報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我們在研究第八識的因相,本論當中是分成叁個因相:第一個最微細的是我見,我見的種子最微細最微細,內心有一個自我;第二個就是思想,名言種子;第叁個就是業力,你累積很多善業跟惡業的種子。這叁種的種子,構成我們每一個阿賴耶識,一個內在因緣力量的差別,這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思想,就是這個名言種子。在這有爲諸法的十一個識,名言種子它所主導的占了九個識,乃至于最重要的十八界都是由它主導,它是非常重要的!
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大思想家叫做荀子,他提出一個理論叫「非相觀」(「非」是「是非」的非,「相」是相貌的相,「觀」是觀察的觀)。非相觀的理論就是說:他認爲我們今天要研究一個人的外相,看到這個人的吉凶禍福,你研究他的外相,不如研究他的思想。他認爲相貌只是一個先天的因緣,而思想是人爲的因素所成,它是比較主導性。他舉了一個例子:古時候周公,就是製作《周禮》的周公,周公他長得又矮小又瘦弱,是一個看起來沒有福報之相的人;但是周公的成就,那是不可思議!簡單的說的製禮作樂。他又舉一個例子說:,的相貌,他的眼神、眉毛,看起來是一個凶惡之相;但是他繼承了中國文化的道統,、、,周朝八百年的曆史,是靠周公孔夫子孔夫子孔夫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把它發揚光大,使中國人在沒有佛教進入之前,讓人家安身立命、克己複禮,避免很多造業的因緣。所以周公跟孔夫子都是中國偉人的代表,但是他們都沒有一個好的相貌。也就是說:他先天的業力,善業、惡業可能有些不是很圓滿,所以他的人生多少有坎坷;但是因爲他人生有好的智慧、思想,才能開展出好的前途。
反過來,他又舉一個例子:夏桀、商纣。夏桀、商纣從人相學的角度、中國的五術來看,他的面相是帝王之相,長得非常的好,英俊挺拔,都是一代君王;但是因爲他們沒有一個好的思想,結果弄得國破人亡,我們一般講到壞人的代表──夏桀、商纣。所以荀子的主張是認爲「人定勝天」,他認爲我們的十八界,外在的相貌、福報的好壞,是先天所成,是前世的因緣,這個我們不能改變;但是透過你今生的努力,苦讀聖賢之書,提升你的智慧,培養一個善良、慈悲的思想,你還是能夠開創出美好的前途。就是外在的相貌是上天所成,內在的思想是人爲所成,人定勝天,他提出這樣的觀念,而這種觀念跟本論的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說,依他起相是整個有情衆生,生生死死相續流轉的一個主要的果報,一個因相、果相的代表,而整個代表當中,它的主導因素是名言種子。
所以中國五術的思想認爲: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有五種因素:一、命;二、運;叁、風水;四、修功德;五、讀書。這個命、運、風水是外在的因緣,有些是先天的因緣;你積功累德是有支種子的熏習,那是善業;但是讀書就是名言種子,你唯有多讀聖賢之書,培養一個君子的見地,判定是非,才有一個君子的美德。所以說,因爲好的思想,我們雖然先天有所不足,但是透過人定勝天的努力,可以扭轉我們的生命。如果你沒有一個慈悲、善良心識的思想,就算你前生的善業再強,這個善業力只是幫助你造業而已。所以我們在研究依他起的時候,它的一個構成因素,這個名言種子是不能忽略的。
癸叁、釋虛妄分別所攝
前面是說明它生起的因緣,這個依他起生起的因緣;以下是說明它的體性是什麼所收攝,我們看論文:
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 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 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
這十一個法,「依他起相」是凡夫的「虛妄分別」心所收攝,這當中論文分成叁段:先說明它的相貌是雜染性,「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這十一個識構成了整個叁界、六趣的雜染果報,所謂的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個都是凡夫的依他起相,所以凡夫的依他起其實就是叁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是雜染性的。第二個「虛妄分別皆得顯現」。爲什麼有叁雜染呢?都是凡夫有所得心的作用而顯現出來,它是虛妄分別而有的。第叁個,這麼多的諸識都是凡夫虛妄分別的作用,也就是以心識爲自體的,所以從本性來觀察是無所有的、非真實義的一個因緣顯現之法。「是無所有」的意思是說,從本性來觀察這十一個識,這個依他起相都是生滅變化,所以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是一個無所有的體性,它只是因緣暫時顯現的依止處而已。我們作一個總結:
辛叁、結
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這個地方是說明依他起的體性是虛妄分別心所收攝。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一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