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一卷

  第二一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五頁:

  

  丁六、阿賴耶識性攝(分二:戊一問;戊二答) 戊一、問

  

  有關于修學佛法跟修學世間法這當中的差別,蕅益大師有一段的開示,他說:「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這句話的大意是說:世間法的修學重點,是一個自然科學的修學,它的內心是向外去追求,我們很難在世間的差別相當中,找到一個共同的軌則,所以心外求法的結果,就會變成多頭馬車,我們學習起來感到複雜而困難。佛法的修學是一個生命科學,它著重在對生命的研究與探討,重點是向內心去觀照。從內心的觀照,我們能夠找到人生共同的軌範,我們知道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這個無量生命苦樂的差別因緣、生命科學的重點,就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就是我們生命的依止處。

  

  以本論來說,現前一念心性,它所代表的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本論當中,有六科的差別。前面的五科,主要是就著阿賴耶識所表現的差別作用,有自相、因相、果相,講到依止阿賴耶識,因爲受到染淨法的熏習,而有雜染因果跟清淨因果的出現。所以前面的五科,都是偏重在阿賴耶識所出現的差別作用;這一科是探討阿賴耶識的體性,身爲一個生命的根源,它的體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這個地方就是探討阿賴耶識的本性問題,這當中有「問」跟「答」。先看「問」的部分:

  

  第二一卷

  

  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

  

  爲什麼在因地造業的時候,有所謂的「善」業跟惡業的差別?比如說:我們去布施、持戒,這就是一個善業;我們造殺、盜、淫、妄,這就是一個罪業。所以在因地造業的時候,明顯有「善」、惡的差別;但是在招「感」果報的時候,我們這個果報就不能去論斷是善、是惡,只能夠說是痛苦、或者是快樂,果報是不論善惡的,它的體性事實上是「無覆無記」的。「無記」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果報體,你不能記別它是善,也不能記別它是惡,它是一個非善、非惡的東西。比如說:貧窮,貧窮是由罪業所招感的,你一定是有悭貪,才會有貧窮的果報出現;但是這個貧窮果報出現的時候,你不能說貧窮是邪惡,不能這樣講,因爲貧窮也可能使令一個人奮發向上,貧窮也可能使令一個人自甘墮落。所以在果報上,只能說貧窮是一種痛苦的果報,但是你不能說貧窮本身是罪惡,不可以這樣講。所有的果報都是如此,都是一種「無記」,非善、非惡的體性,而且都是「無覆」的,它本身不覆蓋真如,也不障礙聖道。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說:爲什麼我們因地造業的時候是善、惡,而把這個業力變成果報的時候,卻轉成了一種「無覆無記」的體性呢?這當中提出這樣一個問,當然這跟阿賴耶識的本性有關系。我們看回答:

  

  戊二、答(分叁:己一正釋;己二反證;己叁結成) 己一、正釋

  

  回「答」有叁科,第一科「正釋」:

  

  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

  

  身爲一個「異熟果」識,這異熟果識就是阿賴耶識,整個叁界果報的一個主宰者就阿賴耶識,它的體性是「無覆無記」的。體性是「無覆無記」,所以它才能夠受熏,受到「善」法跟惡法的熏習,而「不」會互「相」的「違」背跟沖突,因爲「善」跟惡是「互相違」背的。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夠變現果報,是因爲有種子。爲什麼會有種子呢?因爲它受熏。爲什麼它能夠受熏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它的體性必須是保持中性的無記,才能夠接受善法跟惡法的熏習,而累積各式各樣的種子,而變現差別的果報。這個是說明阿賴耶識爲什麼是無記的理由,因爲它必須要受熏。看「反證」:

  

  己二、反證

  

  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己叁、結成

  

  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假設「異熟果」的體性是「善」,或者絕對是惡,在因地的受熏就「不」能「成」立;在果報上,「雜染」的果報、清淨的果報都「不」能夠建立。「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才能夠接受染淨諸法的熏習,才能構成有情衆生的雜染跟清淨果報的依止處。所以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的本性,它的本性是「無覆無記」的。這無覆無記的體性,一般人很容易産生錯誤的認知,會把它當作生命的歸依處。比如說外道的無想定,乃至二乘的滅盡定、二乘人的偏空涅槃,這叁個法的特點都是第六意識是停止活動的,所謂的無心定。在無心的狀態,他們內心所依止的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身爲一個無覆無記的體性,它不會障礙我們在滅盡定、或者是無想定這當中寂靜的狀態,因爲它無記,所以它對我們的寂靜安樂不産生幹擾。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古德曾經對這個阿賴耶識的情況,作出一段的批評,他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這句話是提醒所有安住在無想定跟滅盡定的凡夫或聖人,提醒他們說:你不要以爲把第六意識消滅了,這種粗重的煩惱消滅了,安住在寂靜安樂的阿賴耶識,就是你生命的目標、這個就是你的道!其實這個無心的阿賴耶識「猶隔一重關」。爲什麼說它還是一種障礙呢?從大乘佛法來說:阿賴耶識它就是根本無明,微細的無明,它還有俱生的法執存在。阿賴耶識你說它不好,它也沒什麼不好,問題是它也沒什麼好,它不能生起功德莊嚴,所以它這個還是一種障礙點。你一定要把阿賴耶識轉變了,或者你願意說破壞也可以,把阿賴耶識破壞以後,把它後面的主人翁──「現前一念心性」顯現出來,你才能夠成就無量功德莊嚴的佛果。你一天到晚待在阿賴耶識,你是不能夠生起利他的功德莊嚴,不可能!

  

  但是小乘學者,因爲他對阿賴耶識有所不知,他的生命就一直停留在阿賴耶識的階段,這我們感到非常的可惜。他今天要轉變阿賴耶識有一個問題,因爲阿賴耶識本身自己不能轉變自己,所以他必須從偏空涅槃出來,他必須從無心又轉成有心,他還是要依止第六意識修止觀,才能夠轉變第八識,因爲第八識本身沒有轉變自己的能力。

  

  這個地方身爲一個所知依的總結,就是把阿賴耶識──我們有情衆生的本性作一個交代。其實這個本性,如果以《法華》《涅槃》的思想,這還不是真實的本性,這是一念不覺以後的本性;真實的本性,它背後的主人翁,就是一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個就是所有諸佛菩薩安住的真實體性。所以說阿賴耶識的體性是「無覆無記」的,它是跟俱生的法執相應的。到這個地方,我們是把這個「所知依」,把有情衆生雜染因果的根源作一個說明。以下看第二段「所知相分」:

  

  乙二、所知相分(分二:丙一結前問後;丙二標釋正答) 丙一、結前問後

  

  這當中有二段:「一、結前問後;二、標釋正答。」先作一個「結前」跟「問後」:

  

  已說所知依,所知相複雲何應見?

  

  前面我們探討有情衆生的一個依止處,這個依止處,

  

  它表現很多的相貌,有共相、不共相、有苦惱相、安樂相,各式各樣的相貌。這些相貌當中,它的差別相有哪些?「所知相」就是有情衆生的差別相,這個差別相應該如何去了知它?應該如何去觀察它呢?這是提出一個問。後面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回答「所知相」是怎麼了知的。

  

  唯識的教義,它的根本思想是建立在萬法唯識的道理,一切法是由心識所變現。在第叁科以後的廣大行,在唯識學它是先成就智慧的功德,再習修習福德的資糧。修習智慧的時候,它是修唯識止觀,而唯識止觀主要理論的基礎,在「所知相分」裏面詳細的說明。也就是說,你這一科如果沒有弄清楚,後面的止觀你根本沒辦法修習。因爲你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能判定它是真實、虛妄,你就不知道什麼該斷、什麼該保留,那你這個止觀怎麼修呢?你到最後只好象小乘的學者,全部消滅掉。所以在「所知相」這一科當中會告訴你:你在運用心地法門,在抉擇這一切的因緣法當中,什麼是你該斷的?什麼是你該保留的?什麼是你該證得的?這個地方會詳細的說明,而這一科也可以說是整個止觀的理論基礎,相當的重要。

  

  丙二、標釋正答(分二:丁一牒前總標;丁二依標別釋) 丁一、牒前總標

  

  這當中有二段,先「總標」,再「別釋」。我們先看第一段「牒前總標」:

  

  此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

  

  生命的相貌雖然是森羅萬象,但是從唯識學的角度,把它分成叁種相貌,大分「有叁種」。就是你修止觀,應該把一切的有爲法、無爲法分成叁種相貌:第一個是「依他起相」,「依」是依托,「他」是衆多因緣,依托衆多因緣所生起的差別相。也就是說,這個相貌它自己不能生起,它必須假藉因緣法而生起;而身爲「依他起相」,它主要的內容,簡單的講就是現前一念心識,就是整個心識的作用,或者說是八識的作用,都是依他起相。我們這一念心在因地的造業,在果報上的受用,都是屬于「依他起相」。第二個是「遍計所執相」,「遍」是周遍,不管是時間、空間──過去、現在、未來,不管你到人間、天上、叁惡道,它的體性是永遠存在的。存在什麼體性呢?「計」就是執著。就是說,我們身爲一個有情衆生,不管白天、晚上,不管過去、現在、未來,你都會對這個法産生執著,所以叫做「遍計所執相」。那我們會問:是什麼法對我們這麼重要,我們會不斷的去憶念這個法,不管你到天上、人間、叁惡道?我們每一個人在心中所想的會有所不同,但是這個法你是不會放棄的,這個法就是我相跟法相,一種真實的我相跟法相的執取,這個法在唯識…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