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三、反成(分二:子一成有受尽相;子二成无受尽相) 子一、成有受尽相
「反成」当中分二段:「一、成有受尽相;二、成无受尽相。」先看「成有受尽相」:
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个受尽相的话,那「已作」的「善」跟「已作」的「恶」,这「二」种「业」力当获得果报的时候,就不应该有穷尽的一天了,它用反方向来成立。就是说,这个业种子它得果报是有穷尽的,你不管造善、造恶都是有为法,它这个果报结束以后,这个果报就消失了。比如说:《宗镜录》讲到这个老虎,说你造罪业变成老虎,老虎这个果报体不能再有招感性了,老虎即使它吃了很多的鹿、很多的动物,这个业都是无记业,都是没有招感性的。为什么?因为畜生道的内心是暗钝,犹如梦中所造的业,是一种不增长业,这个业不能得果报。永明大师说:假设老虎这个果报体,吃这个肉有招感性,那就一因多果,它造了罪业变成老虎,老虎又使令它继续造罪,那它就永远没有出离的因缘。所以罪「业」变成一个「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体,这个时候是有「受尽」相,不能再相续下去,受完就没有了。那什么是「无受尽相」呢?这个是比较可怕的。
子二、成无受尽相
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你内心当中错误的思想,或者是善良思想的「熏习」,这个是无止尽的。你受完以后,你内心当中还有这种思想,还可能继续造恶、造罪、造善,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所以这个思想、这个正见,它为什么被列入根本法呢?就是它的主导性是相续的。你出家的时候是什么思想,你以后也是这个思想,不可能减少,只有增加而已。所以我们刚开始受戒以后,为什么要先学戒?没有错,我们很多微细的戒法,都不可能持得很圆满,事实!但是你学戒以后有一个不同就是,你起码知道在你的行为当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随顺圣道、什么是障碍圣道,你知道这件事情。即使你一时有一些错误的现行,但是你知道这个是错的,你有惭愧心,这个是非常珍贵的,就是你那个戒体,至少你这个戒体是存在,防非止恶还存在。一个人最可怕、最严重的过失就是愚痴,没有什么过失比愚痴还可怕。就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明明做错了,他无惭无愧,那这种业就会加重。
所以和尚尼的慈悲,她老人家重视戒律,这是非常有智慧的。就是说我们虽然学戒,不表示我们可以把所有戒都持好,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的判断力没有错。一个人能够戒法有一点过失,但是知见不能有差错,就是你的根本不能有错。我知道这件事我不对,虽然我一时做得不好,我希望以后做得更好。而一个生命的增上,就是从这样的增上意乐里面不断的栽培。你一开始就不学戒,那你的依止处就完全根据你的妄想跟生命经验,你不尊重佛陀的抉择,完全根据你的妄想来判断对错,那你的生命就非常危险了。所以在这个地方讲:思想的熏习是无受尽相,它不断,你今生是这个思想,你来生还是这个思想、来生还是这个思想,它没有受尽的一天。
壬四、譬喻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复有譬喻相。
癸二、正释
谓此阿赖耶识,幻炎梦翳为譬喻故。
什么叫「譬喻」相呢?就是「幻」,幻相,魔术师依止这个手帕所变现种种的兔子相貌;「炎」就是阳焰,这个水蒸气在阳光的折射之下,所显现相似的水气;或者做「梦」;或者是眼中有「翳」,在空中见到种种的花等等。这是说明「阿赖耶识」所显现的果报,是如幻、如炎、如梦、如翳,虽然有,但是不真实。
癸三、反成
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种譬喻的虚妄相,我们依止颠倒的「遍计」所执,所产生的「颠倒缘相」,就「不得成」立了。
这个譬喻相在修行佛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关。佛教的生命观,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缘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这个因缘观,大小乘在解读的时候,的确是有一点差异。我们看小乘的教法,它在解读因缘观,比较偏重「诸法因缘灭」,比较偏重无常、无我的空性,对一切法的建立比较不强调。大乘在解读因缘观,它一方面也知道「诸法因缘灭」,以这个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爱取;但是它也会看到「诸法因缘生」,有它生命的相续相,而作出正确的抉择。所以智者大师的生命观,他提出了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而他真正精彩的部分,是他的假观。大乘佛法的菩萨,他的殊胜处在假观,而这个假观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观一切法如梦如幻。一个菩萨能够在有为法当中善知抉择,就是修这个假观,就是你要能够修善、度众生,都要依止这个假观的。修净土宗的人,那更重视假观了:虽然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但是在梦幻泡影当中,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还是要作出抉择,有染净不同的因缘。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梦幻泡影的观,怎么观察才能够生起呢?如何修假观呢?在《楞严经》当中,佛陀讲出一个方法:你要修菩萨的假观,所谓的如幻三摩地(观一切法如梦如幻的如幻),你刚开始一定要先摄用归体,一定是先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慢慢慢慢的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净、是毕竟空的时候,从清净心里面出来,再观察这一切法的时候,你就容易知道它是如梦如幻,「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假设你一开始不
先摄用归体,就直接观一切法如梦如幻,你观不起来,你一定会认为这一切法是真实的。所以这个如梦如幻的观,是先摄用归体以后,再依体起用,你就知道这一切法有它的如梦如幻的假名、假相、假用,在这个因缘的如梦如幻当中,去做你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是菩萨的假观。
壬五、具足不具足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 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
癸二、正释(分二:子一具足相;子二不具足相) 子一、具足相
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
什么叫「具足相」呢?就是内心有烦恼的系「缚」叫「具足相」。我们生死凡夫,刚开始在学佛法的时候,完全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断恶、修善、布施、持戒,虽然能够积集善业,但是对烦恼没有抗拒调伏的力量,这种人,我们讲「修行还没有上路」,对烦恼的现行一点法子都没有。就是说烦恼现行的时候,还是由烦恼来主导,这叫「具足相」,就是烦恼一点都没办法对治。再看「不具足相」:
子二、不具足相(分三:丑一损减相;丑二一分永拔相; 丑三全永拔相) 丑一、损减相
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
当我们不断的修行,对「世间」五「欲」的贪爱有一分调伏的力量,一般来说这是属于内凡加行位的菩萨,他在信心当中多了一分止观的力量,对于烦恼的现行,能够有部分的调伏。你烦恼现行,我有办法观察你是生灭无常的,我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的力量生起的时候,叫做「损减相」,你已经对它有对治力了,你多少能够作得了主了。
丑二、一分永拔相
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
小乘的初果到三果,乃至入了圣道初地以上的菩萨,对烦恼的种子有「一分」的断除。前面的损减相只是约着现行,这个地方是种子「永」久的断除,这个就是讲位不退的菩萨,入了圣位,他在任何因缘当中都不会退转。这个「损减相」有时候还会退转,它只是对治现行。
丑三、全永拔相
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
二乘的无学──「阿罗汉、独觉」,跟大乘无学的佛果菩提,叫做「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假设你是修成小乘,你的果位是「烦恼障全永拔相」
,你内心当中没有烦恼,但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没有生起;如果你是「如来」的话,是「烦恼障」断除了,这个「所知障」也断除了。烦恼障是我执引生的,它所产生的是烦恼,烦恼即是障,障碍我们的寂静、安乐,也障碍了出世的圣道。这个所知障是法执引生的,它障碍我们所应了知的种种法门,无量的神通三昧,我们都还有所不知,这叫所知障。佛陀能够调伏烦恼,还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叫做「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为什么会有这二种差别的果报呢?因为「如其所应」,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他有这样不同的发心、不同的宗见,所以他就会有他相应的果报出现。
癸三、反成
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具足相、不具足相的差别,我们从凡位的「杂染」位要变成清净的「还灭」位,这样的果位差别就「不」能建立了。就是说我们要判定杂染跟清净,是从具足、不具足相来判断的。
佛法在判定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它不很重视你的现行──你一时的现行;但是它很重视你潜伏的功能,这当中还比较重视你烦恼的种子是不是调伏!就是你的调伏力。它不看你的福报有多大,更不看你是不是有神通,这些都不足以判定生命的价值。就是说你是不是能够不受欲望的干扰?你这个明了的心性是不是能够得到自在?就是烦恼现行的时候,你作得了主,这是判定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一段「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我们要判定一个人是杂染相、清净相,不看他的福报,也不看他是不是有神通,是看他对烦恼现行跟种子的调…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