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P4

  ..续本文上一页伏,是这个意思。这个烦恼的调伏除了持戒以外,就是止观,更重要就是你对烦恼的如实观照。你想要调伏烦恼,首先你要知道烦恼的相貌,你了解它是生灭无常的,你的本性是清净,它是生灭法,你是清净的,你跟它根本不相应,你就能够脱离它,「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先有这一分的观照,再提起你的佛号,那就更有力量了!你在调伏的过程当中,只要你有一次的成功,你就有信心了,你就相信有第二次的成功、第三次的成功。而你就在不断的成功当中,累积你临终非常可贵的正念力了。我们不断的跟烦恼打仗,虽然我们打了很多的败仗,但是只要你有一次成功,就容易有第二次的成功,因为你心中的止观是真实的功德,烦恼是虚妄相。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也不一定老是挨打,你有时候可以面对它,用你佛法所学的智慧来观察它,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它不是真实的,等到你有这样真实理解的时候,你要脱离这个烦恼就容易了,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临终正念的栽培。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我简单的回答几个问题。

  

  问:若有一个比丘尼,虽然学佛之初是接触到净土法门,可是对净土法门一直无法产生信心,但又发愿求生西方,永断轮回之苦,请法师慈悲开示,如何才能够建立对净土的信心?

  

  答:这个信心的建立,蕅益大师说信心有二种:一者仰信 ,二者真信。我们刚开始对净土的信心是仰信,就是人云亦云,祖师这样讲,我们就这样相信。但是这样的相信是容易动摇的,所以我们要从仰信变成真信,就必须有智慧的观照,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就是说,有人告诉你:前面有二条路,你往东边走是对的,往西边走是不对的。如果你对这二条路的整个过程你完全不了解,你听到这句话,你也会生起信心,但这个信心是薄弱的;等到你透过你的抉择,这二条路的因缘过程怎么样,然后你生起内心的发愿,那这个愿力是真实的。如果你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还是薄弱,表示你对于净土的功德跟娑婆世界的差别,没有真实的了解。就是我们来生只有二个选择,我们不能到涅槃去,我们既然来生还有一个生命,我们应该对来生作好规划。讲老实话,我们来生只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来娑婆世界,第二个到极乐世界,二个选择而已。那你为什么要选择极乐世界?你必须要很清楚的了解,这二个之间所提供的果报差别,在修学圣道的时候,它提供的一个因缘,你必须要很清楚。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的信愿才能够坚定。如果你一无所知,完全凭着宗教情操,这个信心是薄弱的。就是说如果你信心不够,你应该加强对净土教法的学习。

  

  问:如果说过去曾经有谤法的因缘,应该如何的忏悔?

  

  答:这个忏悔的方法,不管你是谤法也好、杀盗淫妄也好,它的道理都是一样。在忏悔的教法当中,第一个你要发露,你必须把曾经所造的罪业显现出来,对于这

  

  样的所缘境做二件事:第一个,忏悔过去的过非,就是诃责你曾经做这件事情;第二个,对未来的发愿防护。这二件事情,第一个诃责过去,第二个发愿未来。如果你忏悔,你心中根本不把这个所造的罪业发露出来、不把它这个所缘境现前,那你怎么忏悔呢?你在对治什么罪业呢?就不知道了!所有的忏悔,都应该透过发露、诃责、发愿来对治。

  

  问:有些人喜欢将自己所做的功课作回向,但是有人会说:你所做的一点点功课,就要回向这么多,怎么足够分呢?能达到效果吗?(哈──)

  

  答:这个是凡夫的知见。 这个回向,在大乘佛法当中非常重要。你看所有的法门,最后一定是回向,你看净土宗的五念法门:礼拜、赞叹、发愿、观察、回向;普贤十大愿王,最后也是普皆回向。这个回向法门,它能够把你微小的功德转成广大的功德。譬如你一根蜡烛,燃起百千枝蜡烛,这个蜡烛的光明不但没有损减,反而更加的明亮。我觉得我们学佛,不要用我们凡夫的情见来思惟很多法门的功德,应该要依止圣言量。其实你回向,某一个程度来说,它是扩大你的胸量,这是回事向理、回己向他,这都是把你有所得的心回向无上菩提,这个对你的功德都有加分的作用的。

  

  问:证得无生法忍以后,假若受伤、或被人伤害,是否还有痛的感觉?

  

  答:这个痛是感受,那为什么会有感受呢?因为我们对果报有执受。我们打这个杯子,这个杯子不会痛,因为我们对杯子没有执受。这个执受有二种:一个俱生,一个分别。如果是初地的菩萨,他应该还有俱生的我执,所以他微细的痛应该是有;但是他一入了止观,这个受的感觉就消失了,但他分别的就没有了。就算有,也是很轻很轻,因为他那个我空、法空的智慧,能够不随境转,而能够转境。就是说,圣人也应该要去承受果报,不是说圣人就能够完全不受因果的系缚,也不是这个道理;但是圣人在受果报的时候,跟我们有所差别。我们把果报当真实想;圣人在面对果报的时候,他的心能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他能够把这个因缘法空掉,差在这个地方。你看这个圣人,他也是在吃马麦,他也是在受果报,但是他的心能够转变,他能够作得了主。所以我们赞叹佛陀,不是说佛陀你好象什么都很好,当然他也是很好;但重点是,佛陀的可贵在于「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能够得到自在。圣人这样的一个痛的感觉,对他来说,他有办法转变这个痛的感觉,他有办法的。我们没有止观的力量,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问:何谓留惑润生?留惑润生是否只限于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否也留惑润生?

  

  答:这个留惑润生的观念,以智者大师的说法,这是一个不了义教,就是《般若经》的通教菩萨强调留惑润生。留惑润生就是说:他在生命当中没有安立一个中道的真如,他的生命不是有就是空这二个,业感缘起。这个菩萨他只有二谛,没有安立第三谛的中道实相,那他就面临抉择了:我如果到空,我就没有招感三界业力的力量;我如果到有,又失掉空,那怎么办呢?只好「留惑」,就是我断除烦恼的现行,但是保留烦恼的种子。干什么呢?依止这个种子,再来到三界,陪着众生流转,建立佛法,广度众生。其实这个思想是不了义的。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来到三界,不必靠种子,可以靠愿力,乘愿再来就可以了。当然你要能够依止愿力,那你就必须建立一心真如,有法身的思想,所谓的「从本垂迹,依体起用」。因为通教的菩萨,他本身的思想是二谛的思想,所以他要能够依体起用,他的理论基础就变成有困难,因为他没有建立这样的理论,所以他只好说「留惑润生」,保持烦恼的种子来滋润生死,其实是不须要这样做的。这个你可以看看《教观纲宗》。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