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伏,是這個意思。這個煩惱的調伏除了持戒以外,就是止觀,更重要就是你對煩惱的如實觀照。你想要調伏煩惱,首先你要知道煩惱的相貌,你了解它是生滅無常的,你的本性是清淨,它是生滅法,你是清淨的,你跟它根本不相應,你就能夠脫離它,「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先有這一分的觀照,再提起你的佛號,那就更有力量了!你在調伏的過程當中,只要你有一次的成功,你就有信心了,你就相信有第二次的成功、第叁次的成功。而你就在不斷的成功當中,累積你臨終非常可貴的正念力了。我們不斷的跟煩惱打仗,雖然我們打了很多的敗仗,但是只要你有一次成功,就容易有第二次的成功,因爲你心中的止觀是真實的功德,煩惱是虛妄相。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也不一定老是挨打,你有時候可以面對它,用你佛法所學的智慧來觀察它,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它不是真實的,等到你有這樣真實理解的時候,你要脫離這個煩惱就容易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臨終正念的栽培。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我簡單的回答幾個問題。
問:若有一個比丘尼,雖然學佛之初是接觸到淨土法門,可是對淨土法門一直無法産生信心,但又發願求生西方,永斷輪回之苦,請法師慈悲開示,如何才能夠建立對淨土的信心?
答:這個信心的建立,蕅益大師說信心有二種:一者仰信 ,二者真信。我們剛開始對淨土的信心是仰信,就是人雲亦雲,祖師這樣講,我們就這樣相信。但是這樣的相信是容易動搖的,所以我們要從仰信變成真信,就必須有智慧的觀照,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就是說,有人告訴你:前面有二條路,你往東邊走是對的,往西邊走是不對的。如果你對這二條路的整個過程你完全不了解,你聽到這句話,你也會生起信心,但這個信心是薄弱的;等到你透過你的抉擇,這二條路的因緣過程怎麼樣,然後你生起內心的發願,那這個願力是真實的。如果你對淨土法門的信心還是薄弱,表示你對于淨土的功德跟娑婆世界的差別,沒有真實的了解。就是我們來生只有二個選擇,我們不能到涅槃去,我們既然來生還有一個生命,我們應該對來生作好規劃。講老實話,我們來生只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來娑婆世界,第二個到極樂世界,二個選擇而已。那你爲什麼要選擇極樂世界?你必須要很清楚的了解,這二個之間所提供的果報差別,在修學聖道的時候,它提供的一個因緣,你必須要很清楚。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産生的信願才能夠堅定。如果你一無所知,完全憑著宗教情操,這個信心是薄弱的。就是說如果你信心不夠,你應該加強對淨土教法的學習。
問:如果說過去曾經有謗法的因緣,應該如何的忏悔?
答:這個忏悔的方法,不管你是謗法也好、殺盜淫妄也好,它的道理都是一樣。在忏悔的教法當中,第一個你要發露,你必須把曾經所造的罪業顯現出來,對于這
樣的所緣境做二件事:第一個,忏悔過去的過非,就是诃責你曾經做這件事情;第二個,對未來的發願防護。這二件事情,第一個诃責過去,第二個發願未來。如果你忏悔,你心中根本不把這個所造的罪業發露出來、不把它這個所緣境現前,那你怎麼忏悔呢?你在對治什麼罪業呢?就不知道了!所有的忏悔,都應該透過發露、诃責、發願來對治。
問:有些人喜歡將自己所做的功課作回向,但是有人會說:你所做的一點點功課,就要回向這麼多,怎麼足夠分呢?能達到效果嗎?(哈──)
答:這個是凡夫的知見。 這個回向,在大乘佛法當中非常重要。你看所有的法門,最後一定是回向,你看淨土宗的五念法門:禮拜、贊歎、發願、觀察、回向;普賢十大願王,最後也是普皆回向。這個回向法門,它能夠把你微小的功德轉成廣大的功德。譬如你一根蠟燭,燃起百千枝蠟燭,這個蠟燭的光明不但沒有損減,反而更加的明亮。我覺得我們學佛,不要用我們凡夫的情見來思惟很多法門的功德,應該要依止聖言量。其實你回向,某一個程度來說,它是擴大你的胸量,這是回事向理、回己向他,這都是把你有所得的心回向無上菩提,這個對你的功德都有加分的作用的。
問:證得無生法忍以後,假若受傷、或被人傷害,是否還有痛的感覺?
答:這個痛是感受,那爲什麼會有感受呢?因爲我們對果報有執受。我們打這個杯子,這個杯子不會痛,因爲我們對杯子沒有執受。這個執受有二種:一個俱生,一個分別。如果是初地的菩薩,他應該還有俱生的我執,所以他微細的痛應該是有;但是他一入了止觀,這個受的感覺就消失了,但他分別的就沒有了。就算有,也是很輕很輕,因爲他那個我空、法空的智慧,能夠不隨境轉,而能夠轉境。就是說,聖人也應該要去承受果報,不是說聖人就能夠完全不受因果的系縛,也不是這個道理;但是聖人在受果報的時候,跟我們有所差別。我們把果報當真實想;聖人在面對果報的時候,他的心能夠入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因緣法空掉,差在這個地方。你看這個聖人,他也是在吃馬麥,他也是在受果報,但是他的心能夠轉變,他能夠作得了主。所以我們贊歎佛陀,不是說佛陀你好象什麼都很好,當然他也是很好;但重點是,佛陀的可貴在于「佛爲法王,于法自在」,他能夠得到自在。聖人這樣的一個痛的感覺,對他來說,他有辦法轉變這個痛的感覺,他有辦法的。我們沒有止觀的力量,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問:何謂留惑潤生?留惑潤生是否只限于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否也留惑潤生?
答:這個留惑潤生的觀念,以智者大師的說法,這是一個不了義教,就是《般若經》的通教菩薩強調留惑潤生。留惑潤生就是說:他在生命當中沒有安立一個中道的真如,他的生命不是有就是空這二個,業感緣起。這個菩薩他只有二谛,沒有安立第叁谛的中道實相,那他就面臨抉擇了:我如果到空,我就沒有招感叁界業力的力量;我如果到有,又失掉空,那怎麼辦呢?只好「留惑」,就是我斷除煩惱的現行,但是保留煩惱的種子。幹什麼呢?依止這個種子,再來到叁界,陪著衆生流轉,建立佛法,廣度衆生。其實這個思想是不了義的。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來到叁界,不必靠種子,可以靠願力,乘願再來就可以了。當然你要能夠依止願力,那你就必須建立一心真如,有法身的思想,所謂的「從本垂迹,依體起用」。因爲通教的菩薩,他本身的思想是二谛的思想,所以他要能夠依體起用,他的理論基礎就變成有困難,因爲他沒有建立這樣的理論,所以他只好說「留惑潤生」,保持煩惱的種子來滋潤生死,其實是不須要這樣做的。這個你可以看看《教觀綱宗》。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