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叁、反成(分二:子一成有受盡相;子二成無受盡相) 子一、成有受盡相
「反成」當中分二段:「一、成有受盡相;二、成無受盡相。」先看「成有受盡相」:
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
假設沒有這個受盡相的話,那「已作」的「善」跟「已作」的「惡」,這「二」種「業」力當獲得果報的時候,就不應該有窮盡的一天了,它用反方向來成立。就是說,這個業種子它得果報是有窮盡的,你不管造善、造惡都是有爲法,它這個果報結束以後,這個果報就消失了。比如說:《宗鏡錄》講到這個老虎,說你造罪業變成老虎,老虎這個果報體不能再有招感性了,老虎即使它吃了很多的鹿、很多的動物,這個業都是無記業,都是沒有招感性的。爲什麼?因爲畜生道的內心是暗鈍,猶如夢中所造的業,是一種不增長業,這個業不能得果報。永明大師說:假設老虎這個果報體,吃這個肉有招感性,那就一因多果,它造了罪業變成老虎,老虎又使令它繼續造罪,那它就永遠沒有出離的因緣。所以罪「業」變成一個「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體,這個時候是有「受盡」相,不能再相續下去,受完就沒有了。那什麼是「無受盡相」呢?這個是比較可怕的。
子二、成無受盡相
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
你內心當中錯誤的思想,或者是善良思想的「熏習」,這個是無止盡的。你受完以後,你內心當中還有這種思想,還可能繼續造惡、造罪、造善,這個是我們比較在乎的。所以這個思想、這個正見,它爲什麼被列入根本法呢?就是它的主導性是相續的。你出家的時候是什麼思想,你以後也是這個思想,不可能減少,只有增加而已。所以我們剛開始受戒以後,爲什麼要先學戒?沒有錯,我們很多微細的戒法,都不可能持得很圓滿,事實!但是你學戒以後有一個不同就是,你起碼知道在你的行爲當中,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隨順聖道、什麼是障礙聖道,你知道這件事情。即使你一時有一些錯誤的現行,但是你知道這個是錯的,你有慚愧心,這個是非常珍貴的,就是你那個戒體,至少你這個戒體是存在,防非止惡還存在。一個人最可怕、最嚴重的過失就是愚癡,沒有什麼過失比愚癡還可怕。就是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明明做錯了,他無慚無愧,那這種業就會加重。
所以和尚尼的慈悲,她老人家重視戒律,這是非常有智慧的。就是說我們雖然學戒,不表示我們可以把所有戒都持好,但是我們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的判斷力沒有錯。一個人能夠戒法有一點過失,但是知見不能有差錯,就是你的根本不能有錯。我知道這件事我不對,雖然我一時做得不好,我希望以後做得更好。而一個生命的增上,就是從這樣的增上意樂裏面不斷的栽培。你一開始就不學戒,那你的依止處就完全根據你的妄想跟生命經驗,你不尊重佛陀的抉擇,完全根據你的妄想來判斷對錯,那你的生命就非常危險了。所以在這個地方講:思想的熏習是無受盡相,它不斷,你今生是這個思想,你來生還是這個思想、來生還是這個思想,它沒有受盡的一天。
壬四、譬喻相(分叁:癸一標名;癸二正釋;癸叁反成) 癸一、標名
複有譬喻相。
癸二、正釋
謂此阿賴耶識,幻炎夢翳爲譬喻故。
什麼叫「譬喻」相呢?就是「幻」,幻相,魔術師依止這個手帕所變現種種的兔子相貌;「炎」就是陽焰,這個水蒸氣在陽光的折射之下,所顯現相似的水氣;或者做「夢」;或者是眼中有「翳」,在空中見到種種的花等等。這是說明「阿賴耶識」所顯現的果報,是如幻、如炎、如夢、如翳,雖然有,但是不真實。
癸叁、反成
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成。
假設沒有這種譬喻的虛妄相,我們依止顛倒的「遍計」所執,所産生的「顛倒緣相」,就「不得成」立了。
這個譬喻相在修行佛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關。佛教的生命觀,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緣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這個因緣觀,大小乘在解讀的時候,的確是有一點差異。我們看小乘的教法,它在解讀因緣觀,比較偏重「諸法因緣滅」,比較偏重無常、無我的空性,對一切法的建立比較不強調。大乘在解讀因緣觀,它一方面也知道「諸法因緣滅」,以這個空觀來調伏心中的愛取;但是它也會看到「諸法因緣生」,有它生命的相續相,而作出正確的抉擇。所以智者大師的生命觀,他提出了一心叁觀──空、假、中叁觀,而他真正精彩的部分,是他的假觀。大乘佛法的菩薩,他的殊勝處在假觀,而這個假觀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講的──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一個菩薩能夠在有爲法當中善知抉擇,就是修這個假觀,就是你要能夠修善、度衆生,都要依止這個假觀的。修淨土宗的人,那更重視假觀了:雖然娑婆世界是夢幻泡影,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但是在夢幻泡影當中,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添夢者也,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還是要作出抉擇,有染淨不同的因緣。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夢幻泡影的觀,怎麼觀察才能夠生起呢?如何修假觀呢?在《楞嚴經》當中,佛陀講出一個方法:你要修菩薩的假觀,所謂的如幻叁摩地(觀一切法如夢如幻的如幻),你剛開始一定要先攝用歸體,一定是先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慢慢慢慢的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清淨、是畢竟空的時候,從清淨心裏面出來,再觀察這一切法的時候,你就容易知道它是如夢如幻,「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假設你一開始不
先攝用歸體,就直接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你觀不起來,你一定會認爲這一切法是真實的。所以這個如夢如幻的觀,是先攝用歸體以後,再依體起用,你就知道這一切法有它的如夢如幻的假名、假相、假用,在這個因緣的如夢如幻當中,去做你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是菩薩的假觀。
壬五、具足不具足相(分叁:癸一標名;癸二正釋; 癸叁反成) 癸一、標名
複有具足相、不具足相。
癸二、正釋(分二:子一具足相;子二不具足相) 子一、具足相
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
什麼叫「具足相」呢?就是內心有煩惱的系「縛」叫「具足相」。我們生死凡夫,剛開始在學佛法的時候,完全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來斷惡、修善、布施、持戒,雖然能夠積集善業,但是對煩惱沒有抗拒調伏的力量,這種人,我們講「修行還沒有上路」,對煩惱的現行一點法子都沒有。就是說煩惱現行的時候,還是由煩惱來主導,這叫「具足相」,就是煩惱一點都沒辦法對治。再看「不具足相」:
子二、不具足相(分叁:醜一損減相;醜二一分永拔相; 醜叁全永拔相) 醜一、損減相
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
當我們不斷的修行,對「世間」五「欲」的貪愛有一分調伏的力量,一般來說這是屬于內凡加行位的菩薩,他在信心當中多了一分止觀的力量,對于煩惱的現行,能夠有部分的調伏。你煩惱現行,我有辦法觀察你是生滅無常的,我不隨妄轉,不隨妄轉的力量生起的時候,叫做「損減相」,你已經對它有對治力了,你多少能夠作得了主了。
醜二、一分永拔相
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
小乘的初果到叁果,乃至入了聖道初地以上的菩薩,對煩惱的種子有「一分」的斷除。前面的損減相只是約著現行,這個地方是種子「永」久的斷除,這個就是講位不退的菩薩,入了聖位,他在任何因緣當中都不會退轉。這個「損減相」有時候還會退轉,它只是對治現行。
醜叁、全永拔相
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全永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應。
二乘的無學──「阿羅漢、獨覺」,跟大乘無學的佛果菩提,叫做「煩惱障全永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假設你是修成小乘,你的果位是「煩惱障全永拔相」
,你內心當中沒有煩惱,但是無量無邊的智慧沒有生起;如果你是「如來」的話,是「煩惱障」斷除了,這個「所知障」也斷除了。煩惱障是我執引生的,它所産生的是煩惱,煩惱即是障,障礙我們的寂靜、安樂,也障礙了出世的聖道。這個所知障是法執引生的,它障礙我們所應了知的種種法門,無量的神通叁昧,我們都還有所不知,這叫所知障。佛陀能夠調伏煩惱,還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所以叫做「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爲什麼會有這二種差別的果報呢?因爲「如其所應」,因爲他因地的時候,他有這樣不同的發心、不同的宗見,所以他就會有他相應的果報出現。
癸叁、反成
此若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假設沒有具足相、不具足相的差別,我們從凡位的「雜染」位要變成清淨的「還滅」位,這樣的果位差別就「不」能建立了。就是說我們要判定雜染跟清淨,是從具足、不具足相來判斷的。
佛法在判定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它不很重視你的現行──你一時的現行;但是它很重視你潛伏的功能,這當中還比較重視你煩惱的種子是不是調伏!就是你的調伏力。它不看你的福報有多大,更不看你是不是有神通,這些都不足以判定生命的價值。就是說你是不是能夠不受欲望的幹擾?你這個明了的心性是不是能夠得到自在?就是煩惱現行的時候,你作得了主,這是判定一個人生命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這一段「此若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我們要判定一個人是雜染相、清淨相,不看他的福報,也不看他是不是有神通,是看他對煩惱現行跟種子的調…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