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

  

  这个地方的随心所现,在唯识学上说:定自在所生色有二种差别:一个是八地之前的菩萨,八地之前菩萨的定自在所生色,只能够自受用;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能够他受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禅定当中,他能够生起种种的胜解,皆得成立。也就是说,我们生寻声救苦,你的这一念心跟圣号一接触的时候,产生加持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这个禅定三昧当中,他能够依止他的胜解力来加持。这个八地菩萨的功德,他能够生起他受用;但是虽然他受用,你自己也要跟他感应道交,如果你不能够去忆念他的圣号,这样的感应就不能建立了。所以说「瑜伽师」在禅定当中,能够依止「种种的胜解」,能够转变很多很多的环境,但是这个只是他自己能够受用;那八地菩萨能够他受用。看偈颂: 死凡夫,可能有因缘坐车、坐船,发生了灾难,这个时候,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

  

  丑二、颂(分二:寅一颂前共相;寅二颂前譬喻) 寅一、颂前共相

  

  偈「颂」当中分二科:「一、颂前共相;二、颂前譬喻」。看「颂前共相」,把前面共相的道理作一个总结。

  

  此中二颂: 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 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

  

  有情众生的共相是很难断的,在果报上很难断的,因为这个是众生的共业,就算佛陀成佛了,佛陀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他还是不能改变这个众生的世界,佛陀那么厉害,也不可能使令三恶道消失,不可能!为什么呢?这个是「难断难遍知」,这个很难了解,而且很难去断除的。为什么呢?「应知名共结」,因为这是无量无边有情众生共同的烦恼跟业力所创造的,这不是单方面的。虽然身为一个有止观功德的「瑜伽者」,他内「心」能够依止自己的观想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环境,但是「外」在的共「相」,毕竟是太广「大」,而难以了知、难以改变,所以我们没办法去改变这个外在的共相,只能够改变自己这一部分的不共相。再看第二个偈颂:

  

  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

  

  虽然一个内心清「净者」,他不能够改变这个共业所成的共相,但是他自己见到的是一个清净的国土,这第一个情况;第二个,假设这个国土是「佛」的「清净」国「土」,是「佛」的本愿力所变现的,不是众生的共业所感的,这样子「由佛ˋㄒㄧㄢ见 」(这个字要念成现),由佛的清净心所显现的,那是究竟「清净」的。比如说西方净土,这就不是众生的共相,那是佛陀大悲愿力的不共相所变现出来的,我们依止忆念弥陀的功德而感应道交,这样子就是究竟无漏的国土。前面的「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是约秽土来说;下面这一段「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是约净土来说,有这个差别。

  

  寅二、颂前譬喻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 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

  

  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

  

  这个地方把共相跟别相的道理,再作一个总结,说「瑜伽师」能够针对某「一」件事情,而生起不同的观想,而这个观想,都能够「种种」的「成」就。所以从这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法是「唯识」所现。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当然很多,但从空观的角度,小乘只建立我空,而大乘是建立我空跟法空。大乘佛法的法空是怎么建立的呢?就是万法唯识,一切法唯识,所以法没有自性。比如说:它是个水,你说这个水的法是有自性吗?假设有自性,为什么人见到是水,饿鬼道见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呢?所以这个水是没有自性的。大乘佛法的法空观,是建立在万法唯识的道理上。这以下作一个总结:

  

  癸二、反成

  

  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我们了解到依报的国土跟正报的身心,有种种的凡圣差别,我们都应该以共相跟不共相的思想来观察,这样子才能够建立的,这是有共业、别业,各式各样。这共业、别业当中,我们跟圣人之间的共享,就是圣人的功德也可以跟我们共享,他有他受用的功德;但是这个时候你必须忆念他的圣号,才能够跟他共享。这就是说明这个果报差别相的建立。

  

  壬二、粗重经安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这当中有三段:「一、标名;二、正释;三、反成。」先看「标名」:

  

  复有粗重相,及轻安相。

  

  我们看解释:

  

  癸二、正释

  

  粗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 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

  

  有情众生的果报体,除了共相跟别相以外,还有「粗重」跟「轻安」的差别。「粗重」这个「粗」就是粗恶,这个「重」就是很沉重。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感到他的生命非常的粗恶沉重,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贪、瞋、痴、高慢心的烦恼,以及这个「烦恼」等流的「种子」,这个地方应该也包括罪业,就是烦恼跟罪业这个种子太多的时候,就使令一个人内心粗重。这种粗重性,一般来说,刚开始出家的人,这种相貌会比较明显。就是刚开始出家的人,他内心就是依止一念的善根,他的善根遇到三宝因缘的刺激,发动了想要修行的意乐;但是他刚刚来到僧团,他的内心当中基本上都是粗重的,你看他没有事情就是闷闷不乐,当然也不是他喜欢这样,就是他内心的烦恼跟罪业产生了遮障。第二种相貌就是「轻安相,谓有漏的善法种子」。你在三宝当中不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时候你的身心世界会改变,改变成一种轻松安乐的相貌。就是我们内心的种子,累积很多的善业跟善念的种子,这个种子虽然它正式的果报在来生,来生的果报才正式出现;但是在今生的时候,你会有一点消息出现,就是它即使是个种子,你都能够感受到它所释放出来的轻安相,虽然你的果报是来生,但是你今生当中也有一点征兆。是什么征兆呢?你感到你的身心特别轻安,就是这个人内心善业强。

  

  癸三、反成

  

  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种粗重跟轻安相,我们内心当中的「无所堪能」跟「有所堪能」的「差别」,就「不」能建立了。这个「无所堪能」,就是我们在修学善法,特别是修学闻、思、修智慧的时候,有些人没有堪能性,他要去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有困难,因为他那个明了性是粗重的;有些人他内心当中烦恼淡薄、善业强,他听闻佛法、思惟佛法,他就能够很容易相应、很容易随顺,就是「有所堪能」。这种差别都是跟你的烦恼,跟这个善法的种子的累积有关系。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当然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是有时候,你也要偶尔检查一下你的梦境。(呵──)你做什么梦?这也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你懈怠的时候,你发觉你做的梦会不一样,就是这个粗重性会出现,就是你感暗钝、忧愁、恐怖等等,在恐怖的时候就不得了了,你要注意了,它是一个征兆。如果你在用功的时候,你梦境当中出现都是光明相、安乐相,虽然这个果报都还没出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哈──),事实上它有征兆的,你从这个征兆,尤其是修忏的人,我们讲忏悔法门,你要判定你的罪灭之相,往往都是从梦境来判断──见好相。就是说我怎么知道我的种子改变了?这个梦境就会告诉你,由这个粗重相跟轻安相,因为在梦中的意境,你是不能主导的,你只能够让你心中的种子自然表现,所以梦中的境界是不能主导的,你不能刻意去主导它,所以它往往可以看到你内心的真实相貌。假设你是粗重相,那就要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看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在教导弟子们的次第,我就慢慢体会,他主要有二个重点:如果是初学者,他强调行门跟事务门,就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不是很重视你去看经、听经,因为你的心粗重,无所堪能,你听经效果也差;但是等到你这个烦恼罪业转变过来,轻安相的时候,他就鼓励你解行并重,就可以看经了:老人家是这样的教导方式,就是刚开始先对治粗重相,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关键。

  

  壬三、有无受尽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这当中有三段:「一、标名;二、正释;三、反成。」先看「标名」:

  

  复有有受尽、无受尽相。

  

  这个「受」就是内心的感受,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有的果报它的感受是有止尽的,它受完就没有;有的果报在受的时候,是没有止尽的。这是标出它的名称,这以下解释它的内涵。

  

  癸二、正释

  

  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 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

  

  什么叫「有受尽相」?就是「已」经「成熟」的这些果报,它是由「善」恶的业「种子」所招感的,这样的果报的感受是有间断的。比如说你的布施、持戒,你在因地的时候,你也不是一路的布施、持戒,只是在某一个时空当中有所造作,所以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受完就没有了。比如说你多病,这个多病,你只要能够依止三宝,不断的忏悔,它是有受尽相,它这个种子释放完也就没有了。但是「无受尽相」,就是你内心的「名言熏习种子」,你内心当中所产生的这种邪恶的思想,或者是善良的思想,这样的种子,对你产生的感受刺激是没有停止的。为什么呢?「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我们不断的去「戏论」,这个「戏论」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简单的说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们不断的去相续增长这个妄想的势力,这个妄想给我们痛苦跟安乐的感受,是没有穷尽、没有间断的,所以叫做「无受尽相」。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