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的隨心所現,在唯識學上說:定自在所生色有二種差別:一個是八地之前的菩薩,八地之前菩薩的定自在所生色,只能夠自受用;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能夠他受用。比如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禅定當中,他能夠生起種種的勝解,皆得成立。也就是說,我們生尋聲救苦,你的這一念心跟聖號一接觸的時候,産生加持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在這個禅定叁昧當中,他能夠依止他的勝解力來加持。這個八地菩薩的功德,他能夠生起他受用;但是雖然他受用,你自己也要跟他感應道交,如果你不能夠去憶念他的聖號,這樣的感應就不能建立了。所以說「瑜伽師」在禅定當中,能夠依止「種種的勝解」,能夠轉變很多很多的環境,但是這個只是他自己能夠受用;那八地菩薩能夠他受用。看偈頌: 死凡夫,可能有因緣坐車、坐船,發生了災難,這個時候,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
醜二、頌(分二:寅一頌前共相;寅二頌前譬喻) 寅一、頌前共相
偈「頌」當中分二科:「一、頌前共相;二、頌前譬喻」。看「頌前共相」,把前面共相的道理作一個總結。
此中二頌: 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 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
有情衆生的共相是很難斷的,在果報上很難斷的,因爲這個是衆生的共業,就算佛陀成佛了,佛陀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他還是不能改變這個衆生的世界,佛陀那麼厲害,也不可能使令叁惡道消失,不可能!爲什麼呢?這個是「難斷難遍知」,這個很難了解,而且很難去斷除的。爲什麼呢?「應知名共結」,因爲這是無量無邊有情衆生共同的煩惱跟業力所創造的,這不是單方面的。雖然身爲一個有止觀功德的「瑜伽者」,他內「心」能夠依止自己的觀想不同,而顯現不同的環境,但是「外」在的共「相」,畢竟是太廣「大」,而難以了知、難以改變,所以我們沒辦法去改變這個外在的共相,只能夠改變自己這一部分的不共相。再看第二個偈頌:
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 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
雖然一個內心清「淨者」,他不能夠改變這個共業所成的共相,但是他自己見到的是一個清淨的國土,這第一個情況;第二個,假設這個國土是「佛」的「清淨」國「土」,是「佛」的本願力所變現的,不是衆生的共業所感的,這樣子「由佛ˋㄒㄧㄢ見 」(這個字要念成現),由佛的清淨心所顯現的,那是究竟「清淨」的。比如說西方淨土,這就不是衆生的共相,那是佛陀大悲願力的不共相所變現出來的,我們依止憶念彌陀的功德而感應道交,這樣子就是究竟無漏的國土。前面的「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是約穢土來說;下面這一段「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是約淨土來說,有這個差別。
寅二、頌前譬喻
複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 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這個地方把共相跟別相的道理,再作一個總結,說「瑜伽師」能夠針對某「一」件事情,而生起不同的觀想,而這個觀想,都能夠「種種」的「成」就。所以從這樣的道理,我們可以知道一切法是「唯識」所現。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當然很多,但從空觀的角度,小乘只建立我空,而大乘是建立我空跟法空。大乘佛法的法空是怎麼建立的呢?就是萬法唯識,一切法唯識,所以法沒有自性。比如說:它是個水,你說這個水的法是有自性嗎?假設有自性,爲什麼人見到是水,餓鬼道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呢?所以這個水是沒有自性的。大乘佛法的法空觀,是建立在萬法唯識的道理上。這以下作一個總結:
癸二、反成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
我們了解到依報的國土跟正報的身心,有種種的凡聖差別,我們都應該以共相跟不共相的思想來觀察,這樣子才能夠建立的,這是有共業、別業,各式各樣。這共業、別業當中,我們跟聖人之間的共享,就是聖人的功德也可以跟我們共享,他有他受用的功德;但是這個時候你必須憶念他的聖號,才能夠跟他共享。這就是說明這個果報差別相的建立。
壬二、粗重經安相(分叁:癸一標名;癸二正釋;癸叁反成)
癸一、標名
這當中有叁段:「一、標名;二、正釋;叁、反成。」先看「標名」:
複有粗重相,及輕安相。
我們看解釋:
癸二、正釋
粗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種子。 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
有情衆生的果報體,除了共相跟別相以外,還有「粗重」跟「輕安」的差別。「粗重」這個「粗」就是粗惡,這個「重」就是很沈重。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感到他的生命非常的粗惡沈重,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爲他內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煩惱」,貪、瞋、癡、高慢心的煩惱,以及這個「煩惱」等流的「種子」,這個地方應該也包括罪業,就是煩惱跟罪業這個種子太多的時候,就使令一個人內心粗重。這種粗重性,一般來說,剛開始出家的人,這種相貌會比較明顯。就是剛開始出家的人,他內心就是依止一念的善根,他的善根遇到叁寶因緣的刺激,發動了想要修行的意樂;但是他剛剛來到僧團,他的內心當中基本上都是粗重的,你看他沒有事情就是悶悶不樂,當然也不是他喜歡這樣,就是他內心的煩惱跟罪業産生了遮障。第二種相貌就是「輕安相,謂有漏的善法種子」。你在叁寶當中不斷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時候你的身心世界會改變,改變成一種輕松安樂的相貌。就是我們內心的種子,累積很多的善業跟善念的種子,這個種子雖然它正式的果報在來生,來生的果報才正式出現;但是在今生的時候,你會有一點消息出現,就是它即使是個種子,你都能夠感受到它所釋放出來的輕安相,雖然你的果報是來生,但是你今生當中也有一點征兆。是什麼征兆呢?你感到你的身心特別輕安,就是這個人內心善業強。
癸叁、反成
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
假設沒有這種粗重跟輕安相,我們內心當中的「無所堪能」跟「有所堪能」的「差別」,就「不」能建立了。這個「無所堪能」,就是我們在修學善法,特別是修學聞、思、修智慧的時候,有些人沒有堪能性,他要去聽聞佛法、思惟佛法有困難,因爲他那個明了性是粗重的;有些人他內心當中煩惱淡薄、善業強,他聽聞佛法、思惟佛法,他就能夠很容易相應、很容易隨順,就是「有所堪能」。這種差別都是跟你的煩惱,跟這個善法的種子的累積有關系。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當然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但是有時候,你也要偶爾檢查一下你的夢境。(呵──)你做什麼夢?這也是很重要的指標。如果你懈怠的時候,你發覺你做的夢會不一樣,就是這個粗重性會出現,就是你感暗鈍、憂愁、恐怖等等,在恐怖的時候就不得了了,你要注意了,它是一個征兆。如果你在用功的時候,你夢境當中出現都是光明相、安樂相,雖然這個果報都還沒出現,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哈──),事實上它有征兆的,你從這個征兆,尤其是修忏的人,我們講忏悔法門,你要判定你的罪滅之相,往往都是從夢境來判斷──見好相。就是說我怎麼知道我的種子改變了?這個夢境就會告訴你,由這個粗重相跟輕安相,因爲在夢中的意境,你是不能主導的,你只能夠讓你心中的種子自然表現,所以夢中的境界是不能主導的,你不能刻意去主導它,所以它往往可以看到你內心的真實相貌。假設你是粗重相,那就要多忏悔業障、積集資糧。我看忏公師父他老人家在教導弟子們的次第,我就慢慢體會,他主要有二個重點:如果是初學者,他強調行門跟事務門,就是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他不是很重視你去看經、聽經,因爲你的心粗重,無所堪能,你聽經效果也差;但是等到你這個煩惱罪業轉變過來,輕安相的時候,他就鼓勵你解行並重,就可以看經了:老人家是這樣的教導方式,就是剛開始先對治粗重相,這個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壬叁、有無受盡相(分叁:癸一標名;癸二正釋;癸叁反成) 癸一、標名
這當中有叁段:「一、標名;二、正釋;叁、反成。」先看「標名」:
複有有受盡、無受盡相。
這個「受」就是內心的感受,我們在受果報的時候,有的果報它的感受是有止盡的,它受完就沒有;有的果報在受的時候,是沒有止盡的。這是標出它的名稱,這以下解釋它的內涵。
癸二、正釋
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 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
什麼叫「有受盡相」?就是「已」經「成熟」的這些果報,它是由「善」惡的業「種子」所招感的,這樣的果報的感受是有間斷的。比如說你的布施、持戒,你在因地的時候,你也不是一路的布施、持戒,只是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有所造作,所以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受完就沒有了。比如說你多病,這個多病,你只要能夠依止叁寶,不斷的忏悔,它是有受盡相,它這個種子釋放完也就沒有了。但是「無受盡相」,就是你內心的「名言熏習種子」,你內心當中所産生的這種邪惡的思想,或者是善良的思想,這樣的種子,對你産生的感受刺激是沒有停止的。爲什麼呢?「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我們不斷的去「戲論」,這個「戲論」就是「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簡單的說就是心中的妄想。我們不斷的去相續增長這個妄想的勢力,這個妄想給我們痛苦跟安樂的感受,是沒有窮盡、沒有間斷的,所以叫做「無受盡相」。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