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賴耶識它也不能作主啊!我們投不投胎,是你的第六意識在主導;所以破和合識是一個目標,那你的因地,就是滅相續心,就是你盡量不生起叁界的煩惱,因爲這個阿賴耶識是受到第六意識的刺激、受到第六意識的主導,它才會産生不同的作用。所以這個地方說「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也「是一切種子識」,從果地上叫「異熟識」,從因地上叫「一切種子識」。就是我們投胎的時候,其實是靠阿賴耶識投胎的,那你今生的意識是完全死亡,來生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又有一個新的思想、新的感受,是這樣子。
卯二、生已位(分叁:辰一色根執受不成難;辰二名色互 依不成難;辰叁識食不成難) 辰一、色根執受不成難
前面是講到剛開始受生的階段;這以下說,當這個生命已經成立了以後,阿賴耶識事實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分成叁段:「一、色根執受不成難;二、名色互依不成難;叁、識食不成難」。
複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當一個生命已經成就了,所謂「結生相續已」,它已經産生,我們沒有成功的阻止和合識去投胎,算是修行失敗了。修行失敗以後,我們只好依止今生的業力,或者善業、或者罪業,在欲界得果報。這個果報體,假設沒有「異熟識」來「執受」,那你這個「色根」(這個色根就是前五根,前五根它是物質,眼、耳、鼻、舌、身,所以叫做色根。第六意識的根是意根,它是心法;前五根叫色根,是色法。),假設沒有阿賴耶識來「執受」,這個色根就會敗壞。爲什麼呢?爲什麼一定要第八識?爲什麼前六識不能執受這個色根呢?「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這當中有二個理由:第一個,因爲前六識它有各別依止的根,就是眼識只能依止眼根而生起眼識,換句話說,這個眼識它所執受的根,充其量只能夠執受眼根;意識充其量只能夠執受意根,等等。換句話說,它們這個識在「執受根」的時候,是不能普遍的,有它「各別」的「依」止處,這第一個。第二個,「不堅住故」。前五識的了別,它不是相續的,它有中斷。你今天把這個色根交給它執受,它中斷的時候,這個色根就會敗壞、就會死亡。所以「諸色根,不應離識」。這一段是就著我們生命已經成立以後,我們的生命能夠活活潑潑的存在,也要靠阿賴耶識的執受,才能夠成立。從唯識的角度,我們的色法,就是這個物質的世界,必須由精神的世界來資持,這個色法才能夠相續的存在。就像有人作一個實驗,作這個水的實驗,水遇到不同的精神狀態,它就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說,你用贊歎的口氣來贊歎水,這個水的結晶會比較漂亮,那你喝下去,它對你會有更好的滋養。假設你用責備的態度來呵責這個水,這個水的結晶會變得比較醜陋,喝下去對你就會有傷害。
在中部有一個大學教授,他看到這篇報導,他自己也作一個實驗(呵──)。他在校園的東方種了一片玫瑰,西方也種了一片玫瑰,用相同的陽光、水分來滋養。他要他的學生對東方的玫瑰贊歎:唉呀,這個玫瑰長得太漂亮了!這個玫瑰很有精神、很有希望。反過來對西方的玫瑰用呵責的口氣:唉呀,你這個玫瑰沒有希望了,你看長得那麼醜陋。結果呢!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發覺:被贊歎的玫瑰,它的病毒減少、它的抵抗力增強,而且長得也比較漂亮;被呵責的玫瑰,看起來比較醜陋,而且容易招感病毒,抵抗性比較弱。
所以我們的色根、我們所有的物質,都是要靠精神的心法來執受。而我們的正報這個五色根,它必須有阿賴耶識來執受,因爲前六識是有中斷。當然前六識的這個造作有影響力,但是它不是一個主要的執受。這個地方是從色根的執受,來證明必須有阿賴耶識的存在。看下一段:
辰二、名色互依不成難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
假設沒有第八「異熟識」,那「識」跟「名色」「相互」的「依」止,這二個就會像「蘆」草一樣,如果只是單枝就會倒地,如果綁成一捆一捆,它就能夠相互的倚靠而不倒,這個道理就「不」能「成」立。這個地方是說,佛陀不管是在大乘、小乘都說明「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個識當然就是第八識,名色這個名就第六意識。就是說第八識創造了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在造業的時候,它也會影響第八意識,這就是爲什麼第六識跟第八識能夠使令生命相續。第八識創造一個新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又不斷的有不同的想法熏習第八識,又創造一個新的第八識,新的第八識又創造一個更新的第六意識,如是的展轉,構成了生命的相續。假設沒有第八識,第六意識這個獨角戲就唱不下去了。所以說沒有第八識跟第六意識相互作用,你的第六意識沒辦法展轉相續,不可能的。
辰叁、識食不成難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 以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這第叁個理由就是說,假設我們「離」開了阿賴耶識,「已」經受「生」的一個活活潑潑的「有情」,他的「識食」自體「不成」立、識食體不成立。佛陀在經典上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衆生的依止處,有四個飲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是段食:「段」就是分段的飲食,我們吃的這些飯菜等等。第二個是觸食:「觸」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産生六識。假設我們所接觸的環境,都經常是不如意的環境,你的身體要好就有困難;假設你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都是歡喜的,你色身的抵抗力會比較強。前面的段食是約著物質的享受來說,這以下的觸食是約著精神享受。就是說我雖然出了家,我受用物質的飲食比較單薄;但是我的觸食,我經常內心保持歡喜,這個時候你色身的抵抗力強,因爲有觸食的資持。第叁個是思食:「思」就是希望,一個人對未來有希望,雖然我現在的生活不是很滿意,但是我知道我以後、晚年的時候、我來生的時候會更好。有希望在資持,這個人的身體也會比較健康,這叫思食。這二個都是精神的受用。第四個是識食:這個識食就不是前六識,前面的觸食跟思食都是第六意識,這個識食是第八識,就是你業力的資持。你看餓鬼道的衆生、地獄道的衆生,他們也沒有飲食飯菜可以吃,他所接觸的環境也不可能讓他快樂,都是刀山油鍋,也不可能有希望,他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地獄。他現在死掉了,馬上受生,又再接受痛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希望的。那這個地獄的衆生,他的生命是如何相續呢?他沒有段食、觸食、思食,他是靠這個識食,就是阿賴耶識的業力,不斷的資持他的色身。所以,假設沒有阿賴耶識這個業力的識食,這個識食體就不能成立了。「何以故?于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因爲前六識不能做識食體。爲什麼呢?因爲前六識不能普遍叁界,有的地方有第六意識,有的地方沒有第六意識,你看無想天就沒有第六意識了,所以它不能扮演識食體。當然第六意識所帶動的觸食跟思食,也有幫助,但是它不是主要的因素,這個識食是最重要的,就是業力。
有關業力的資持,我講一個公案,大家體會一下這個生命的真相。我年初的時候到新加坡去弘法,去了將近十天,前五天是講經,後面幾天就帶大家念佛共修。在新加坡的時候,我的身心狀態非常的好,但一回到臺灣,不到一個禮拜就生了重病。這個病,病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過去的習慣就是斷食,但是我這次的病,斷了叁次,連續斷了叁次,一次斷叁天,等于斷了九天,都沒有效果。後來有一天晚上我做夢,在夢境當中,那個意思就是有這個鬼神障。後來我就持咒,持了叁天感到有一點好轉,到了第叁天晚上靜坐的時候,我突然間有一個感覺:我現在不要持咒,就念阿彌陀佛。那個時候,當然有障礙的人,心情的歸依就不同,我那時候觀想阿彌陀佛的聖號,無量光、無量壽,他決定能夠救拔我。那個時候,我生起了強大的歸依心,一直的念佛,念了將近二十分鍾。在二十分鍾當中,突然間聽到:「劈啪」的一聲,突然間,身心的暗鈍相、粗重相消失了,從那時候,身體就開始恢複健康。我想每一個人多少都會遇到鬼神障,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是帶著果報體,帶著業障、報障在修行。
比如說你看很多老和尚,他去打佛七,打完七以後回來就生病了,你怎麼解釋呢?你說:诶,代衆生受苦。這樣講也是有道理,其實都是自己業力的表現。鬼神障也好,外在的因緣只是增上緣,因爲這個地方講識食體,就是你的果報體,永遠是你心中阿賴耶識的業力所釋放出來的,不可能有一個外在的業力,跑到你的身心來給你快樂、給你痛苦,不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話,這個唯識學的觀念就會全部被推翻掉了。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菩提心,一定要依止正見,否則你的菩提心不能相續。這個地方講「識食體」就是說,我們相信果報體任何的變化,外在的環境只是一個增上緣,你自己心中的業力才是親因緣。這樣子你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你的菩提心不會退轉,這個正見非常重要。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