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六卷

  第十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六頁。

  

  寅二、等引地(分二:卯一總辨色無色界初生位;卯二 別顯無色界生已位) 卯一、總辨色無色界初生位(分叁:辰一辨由染生; 辰二辨染所攝;辰叁結種子體) 辰一、辨由染生

  

  第十六卷

  

  我們前面講到生命的轉變,是約著欲界的衆生;這以下是約著色界、無色界禅定的衆生,來說明這個生命的轉變。這當中分二科:「一、總辨色無色界初生位;二、別顯無色界生已位」。先說明色界、無色界出生的狀態,這當中分成叁科:「一、辨由染生;二、辨染所攝;叁、結種子體」。先看第一科「辨由染生」,說這個色界、無色界的果報體,事實上是由染汙的心識所生的,看論文: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

  

  假設一個人從欲界死亡,這個欲界衆生雖然是欲界的果報體,但他經常的修習禅定,由這個禅定業力的資持,他來生投生到「等引地」──色界、無色界的果報,從一個欲界散亂的心識,而轉成色界、無色界一個禅定的心識,它是怎麼轉變呢?「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除了求生淨土以外,一般人的死亡都是要經過中陰身,在中陰身的時候,它是一種「非等引」的「染汙意識」。「非等引」就是說,他畢竟是一個欲界的衆生,所以這個時候,他生起的愛取,是一個散亂心的愛取。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散亂心的愛取?在《成唯識論》當中講到:即使你是一個成就禅定的衆生,你死亡的時候,你不能在禅定中死亡,不可以!你一定要從禅定出來,進入到一個亂心位,在散亂的階段才能死亡。不要說是一個凡夫,就算是一個成就四禅八定的阿羅漢,你死亡之前,你可以入叁禅、二禅、一禅,但是你最後一定要從初禅出來,進入到欲界的散亂階段才能死亡,因爲禅定的時候不能死亡。所以即使你成就了禅定,但是你死亡的時候,這個中陰身是「非等引」的「染汙意識」,它是散亂心相應的。這個時候,在散亂心的染汙意識的愛取滋潤之下,第六意識消失,下一剎那産生第八識的和合識,然後再産生一個「結生相續」,一個新生命的開始。當然色界、無色界,沒有所謂的胞胎,他是化身。

  

  辰二、辨染所攝

  

  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

  

  他在臨終中陰身即將死亡的時候,去刺激阿賴耶識投胎的那個「染汙心」,是「彼地所攝」,雖然「非等引」是散亂,但是它的性質是色界、無色界相應的。我們作一個說明:我們前面也說過,你來生能夠到哪一個果報,業力是一部分,臨終的正念才是一個最重要的主導作用。一個人能投生到色界,除了平常經常打坐、累積禅定的善業以外,他臨終的中陰身所引生的染汙意識,那個愛取的心,一定是愛著色界、無色界的叁昧樂。他對于色界、無色界的果報體,充滿了希望、充滿期待,而心中是厭惡世間有漏的五欲果報,一定是有這種心情才有辦法投胎的,才有辦法把這個禅定的善業,滋潤而轉成一個強大的業力。所以說,雖然它是「非等引」的「染汙之心」、是散亂的染汙心,但是它的體性是跟色界、無色界相應的,他是愛著禅定,厭惡世間粗重的五欲,那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

  

  辰叁、結種子體

  

  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他是一個欲界衆生,怎麼能夠在臨終的時候,生起色界、無色界的染汙意識呢?這個「種子體」,如果「離」開第八識,就「不可得」。這句話怎麼說呢?小乘的學者,他一直認爲不需要第八識,生命就能夠相續。這個生命的相續,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心念要相續。你說你不用安立第八識,那你這個念頭怎麼相續呢?你怎麼把前一念的功能傳遞給下一念呢?說你念佛:诶,你剛出家的時候,念佛的功力跟現在不同,那你怎麼說這幾年來修持的力量能夠不斷累積呢?小乘的學者說:那很簡單,前念轉給後念,這個前念要消失之前,趕快把這個功能傳給下一念,第二念再傳給第叁念,這樣子善惡的功能就能夠相續下去了。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因爲我們在欲界的時候,不管是起善念、惡念都有中斷,你造善的時候,不可能永遠造善,偶爾也會起惡念,會打妄想、起煩惱!一個再惡的衆生,他不可能永遠起惡念,他有時候也起善念。他臨終的時候,怎麼知道一定會生起一個色界、無色界的愛取呢?這個愛取的功能從哪裏來的?假設沒有阿賴耶識,這個人身的種子就不可得,那就變成要靠運氣了。所以,合理的解釋就是說:離開了第六意識的造作,它的背後有一個不造業的阿賴耶識,它把你今生所起的善惡念全部收集起來,等到臨命終的時候,看哪一個心念強,就表現出來。

  

  所以說,假設你說是「前念引生後念」,而這個善惡念都有中斷,那欲界的衆生要投生到色界的時候,那是一個很大的心識轉變,從一個欲界的散亂心,要轉成一個色界的禅定心,那臨終的時候,他好樂色界的心情,這個種子的自體,是怎麼生起的?因爲他禅定的心被中斷了。所以說,離開阿賴耶識,能生起這個色界心情的種子,是不可得的,就這個意思。好,我們再看下一段:

  

  卯二、別顯無色界生已位(分二:辰一約染善心難; 辰二約出世心難) 辰一、約染善心難

  

  這個地方是約著「無色界」,前面是總說色界、無色界。無色界它有特別的情況,因爲它沒有業果色,所以他的心靈活動,又占了更重要的角色。這當中分成二段:「一、約染善心難;二、約出世心難。」首先約著染汙的善心,染汙當然是有所得,但是他那個禅定的心,畢竟是能夠招感安樂果報的善心。我們看論文:

  

  複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

  

  假設有一個人,他前生是一個欲界,來生就變成「無色界」,這樣的心情轉變太大了!欲界是一個有男女欲望、飲食欲望、睡眠欲望的心情;他到了無色界以後,這種欲望都消失了,他有事沒事就希望入禅定,享受清淨的叁昧樂。從一個欲界的心情轉成一個無色界的心情,假設沒有阿賴耶識這個「一切種子」的「異熟識」,這種「染汙」禅定的「善心」,就沒有生起的因緣,而且「染汙善心」的現行就沒有一個「依」止處了。就是說,他前生是欲界,今生變成無色界,假設前念轉給後念,你就這麼剛好,轉到最後臨終的時候,剛好轉到這個無色界!那這樣子就不合道理了。

  

  比如說,我們看文昌帝君的故事。文昌帝君他十七世做一個讀書人,苦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在十七世的階段當中,他內心的狀態是知書達禮,是善良的心識,後來到第十八世的時候,就出了狀況。所以這個世間法是無常的,這生命是水流,它有時候碰到石頭,有時候很順暢。他到第十八世的時候,碰到了大石頭,他因爲投生爲漢高祖、戚夫人的兒子,因爲權利鬥爭,被呂後所殺。他被呂後殺死的時候,他就是趙王如意,他非常不甘心,他起了邪念:我一定要變成毒蛇來報仇。結果就變成大蟒蛇。變成大蟒蛇的時候,他的心情有所不同,那是一個愚癡的、高慢的、狂妄的心情,到處去傷害雞、鴨、魚等畜。這個時候,我們從緣起法來判斷:他前十七世是這麼善良的心情,第十八世怎麼會出現一個蟒蛇的心情呢?如果說是前念傳遞給後念,那他十七世傳的都是善念,怎麼傳到第十八世變成惡念了呢?所以說,你只有靠第六意識是不能足以解釋的。應該說:有一個大倉庫,他以前曾經有惡念的種子,因爲他發了邪願,把他惡念的種子刺激、成熟;那他那個善心呢,他前十七世的善心也沒有消失掉,現在變成種子位隱藏,是這樣子的。

  

  就說你今生修行,你發心修習戒定慧,或者你在家、或者你出家,就算你今生沒有往生,今生失敗了,但是你今生點點滴滴的功能,沒有消失掉。比如說,你今生六十分是往生,你考五十八分,唉呀,真可惜!沒有考上;但是你來生再來的時候,修行會比一般人輕松:就是這五十八分沒有失掉,只是它變成一種潛伏的狀態。那你來生的時候,你就覺得:诶,爲什麼持這條戒,別人很困難,我很簡單?我在念佛的時候一下就進入狀態?所以說,生命是累積性的,而累積的狀態,有時候起現行,有時候是種子位,而這些都必須要靠阿賴耶識生滅門的一個根源,才能夠建立生命的相續。所以離開了一切種子異熟識,這種禅定的善心,沒有生起的因素;這些禅定的善心,沒有生起現行的依止,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轉變。

  

  辰二、約出世心難(分二:巳一依前叁無色辨; 巳二依非想非非想處辨) 巳一、依前叁無色辨

  

  前面是約著有漏的禅定的善心,這個地方是約著無漏的智慧來問難。這當中分二科:「一、依前叁無色辨;二、依非想非非想處辨」。在無色界的四空定當中,它分成二類:第一個是約著前叁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來說明,第二個是單單約著非想非非想處來說明。先約著「前叁」的「無色」界來說明: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無色界的衆生跟我們不同,我們欲界衆生有果報體的障礙,但是無色界的衆生沒有業果色。假設一個叁果的聖人,他生到了無色界,在這禅定當中,修習四念處的無常、無我的智慧會現前,這個時候,他這些有漏的有所得心都消失了,光明跟黑暗不能共存,清淨心跟染汙心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所以他清淨心現前的時候,就應該趕快進入涅槃!假設沒有第八識的話,他的心情已經變成一個清淨的心、出世的心了,那他應該要趕快進入涅槃!但是他還是一個無色界的衆生。這個地方是說:雖然第六意識的變化很大,但是我們生命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第八識。當第八識這一期的果報是「人」的時候,就算你已經成就了阿羅漢出世的…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